有部电影叫《第601个电话》,张国立导演的。和当年黑马《疯狂的石头》撞期,故票房惨淡,一度被媒体形容“颗粒无收”。电影好像是根据明星电话泄露事件拍的。
剧中600个明星电话被曝光后,主角因电话号码与某明星极度相似,成为“第601个”被骚扰的。电影和生活总是相对的。电影中,私人手机遭无故的狂轰滥炸,几乎被打爆,严重干扰个人生活,当然极度不爽;可若反过来,现实中政府部门公布的办公电话,你因工作原因连续拨打半天,却得不到一点有效信息,甚至找不到本该值守的公务人员,是不是更让人抓狂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这也不是盲目假设凭空杜撰。最近《人民日报》的记者就以实际采访遭遇,演绎了一幕现实版“《第15个电话》”。
最近河南兰考7名孤儿丧生大火,烧痛全国。目前的社会收养,除了进入儿童福利机构、捡拾人或收养人通过民政手续合法收养外,大部分多是民间私自养育。在严苛的收养手续之外,是大量的民间私养。“以每年几千甚至上万名弃婴的推断规模,减去前两个渠道2000多人的合法途径,剩下的都将在社会的角角落落被消化,这就是产生‘袁厉害’式爱心妈妈的原因。”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最多有两成的弃婴收养走官方通道,而至少八成的婴孩都是被“袁厉害”们“非法”收养的。对于这个福利保障困境,民政部到底如何布局、怎样解题、官方表态如何,《人民日报》记者致电民政部,望予回应。但是,一上午拨了15通电话,结果得到一句“领导不在”的答复(1月9日《人民日报》)。
见报新闻中只是“15通电话没回应”一笔带过,而网上则有署名该记者的长微博详述了15个电话组成的迷魂阵是如何炼成:简述如下“民政部官网——新闻办电话——其主任办公电话;再被转到业务处室——其处长;又到社会事务司综合处——儿童福利处——其处长;然后又被踢回新闻办,被告知其主任没来;又到办公厅,被告知不能给电话,再到综合处——办公厅,被告知办公厅和部长电话都不能告诉”。
看到这儿,我想别说打过这些部委办公电话了,就是看到其下辖的如此错综复杂的机构设置,一般民众都要头大眼晕了。何况被当成皮球,一圈踢下来,不晕也昏了。这还只是久经沙场见惯不惊的央媒党报记者的一个最普通不过的采访回应要求,若是普通民众因切身利益来这儿办事被踢这么一圈,估计一辈子都不想再踏进这个门了。
在这篇小稿下面,是兰考火灾的追踪主稿《兰考火灾有必然性》,虽然当时没得到民政部回应,但好歹采访到了河南省民政厅。这个“必然”是从河南当地的福利需求和保障缺口得出的结论。而从上面记者15通电话遭遇的冷处理,其实也可以看出,作为主管的民政部,对待这个举国震惊的惨剧,却是反应迟缓,官僚作派严重。
作家阿乙在转载上述记者长微博时,评论说“去掉导语和结尾,就是一篇伟大的小说,没有形容词,对白清楚,富于张力,同时有各种有效的重复,强化主题。建议改名《城堡》。”如果一个主管社会福利保障的部门,给人的感觉是戒备森严的阴森古堡,就很难指望一个电话就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15个电话都叩不开门的古堡,只能是漠视公益的荒漠之地。如果要筑城,也该筑造广辟天下寒士的福利之城、服务之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