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遗红楼吧 关注:393贴子:13,823
  • 9回复贴,共1

红楼梦的悲剧性(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国维在论述《红楼梦》的时候曾经讲到:“《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
。”其论述时引用了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认为:《红楼梦》一书的悲剧性在于剧中
人物的关系和位置不得不如此而形成的悲剧。这种理论颇有一种人权论的思想:人
在社会中生存自身的自由被社会、家庭乃至自身限制,个人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
从而导致了悲剧的产生。叔本华认为:“人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欲望,主要原因在
于对未来及非当前的事物加以思考。”而《红楼梦》对于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突破
正是在思考中得到的对于“欲望”的解构和醒悟。

打开《红楼梦》,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
味?”开篇明诣,点出作者希望通过此书道尽人间沧桑,希望世人醒悟的愿望。虽
然曹雪芹没有写完此书,但是从高鹗略有些差强人意的续作中也可看出,在贾宝玉
完成了家族中兴的愿望后,选择的是一条出家的道路,何也?这是一种人生欲望覆
灭后对于人生的一种顿悟,而顿悟后的路只有死去或者走入空门。这里应该指出,
在西方的悲剧中很少有类似产生顿悟倾向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剧中主人公
大多因为命运、性格、社会等等因素最终走向死亡,如《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
朱丽叶》等等。与此相反,中国的悲剧则走向另一面,常常是历尽艰险最后喜得团
圆,即使死后冤屈也会得到昭雪,如《窦娥冤》。前者虽然能够对世人的心理产生
极大的冲击,但是这并非中国的民族心理。如果从中国的民族心理来看,团圆的结
局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这可能与东西方观众的社会阶层有着很大关系,西方的戏
剧产生于古希腊,源于祭祀仪式,观众多为社会的中上层贵族,而中国的戏剧的真
正产生在宋代,主要是一种市民阶层娱乐的形式,观众却是以社会的底层劳动人民
居多,以勾栏瓦舍作为演出的场地。正因如此,中国劳动人民被压迫越深就会产生
摆脱压迫的愿望,现实中,在还没有构成暴力解决的条件的情况下,寄希望于文学
剧本或者小说的主人公的解脱便成了一条人们逃避现实的出路,因此人们希望看到
圆满的故事结局。既然前者不适应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那么后者是否是一种最佳
的解决方案呢?事实是并非如此,后者虽然满足了观众的心理,但是无疑会对悲剧
的艺术性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无论作者怎样试图强调悲剧的圆满基于一种偶然
或者超自然的力量,一般是在现实中是很少实现或者根本无法实现的,从而减轻对
悲剧艺术性的削弱,结果都会是使整体的悲剧艺术性下降,如《窦娥冤》。所以从
定义上说,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悲剧。

那么,是否有一种方式能够使中国的古代作家们可以既适应观众心理又能够尽量减
少对悲剧的艺术性的削弱,而达到两者的一种平衡呢?

于是,古代的作家们采取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态度来作为故事的终结,这种结局最早
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隐逸故事和佛教故事,如伯夷、叔齐采薇故事和佛祖顿悟的故事
。但是这些故事并不是悲剧,并不具有悲剧的艺术性而具有强烈的避世和宗教色彩
。而作为这种思维的延续,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蕴含着强烈的隐逸思想和禅思;即使
在某些诗歌中有着感伤的情调,但这并非构成悲剧性,因为他并不具备悲剧的戏剧
冲突。只有当这种“悲剧情思”被后来的戏剧小说作家所继承,才出现了后来的中
国意义上的悲剧。

也许,今天我们已经不能严格定义那一部戏剧或者小说是最早的中国的悲剧,但是
无疑《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悲剧艺术的顶峰。正如王国维所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其在论述宝、黛的爱情时强调:造成宝黛的爱情悲剧的“不过通常之道德、通
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常人之情,常人之理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可谓
有着更加深重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艺术亲和力。而王国维在比较众多戏剧之后又指
出:“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



1楼2007-06-03 22:15回复
    ”而又补充说:“《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何也?《红楼梦》之解脱缘
    自自身的醒悟,而《桃花扇》的解脱是经过别人的提点。常人之情,常人之理,缘
    自常人之欲望。而欲望又是导致悲剧的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不同的欲望造成欲望
    的矛盾和冲突,这样拥有强大力量和权威的欲望只有通过强制手段压迫弱势的欲望
    来实现自身的满足。《红楼梦》中宝钗受到众多人的喜欢,而黛玉则不能,纠其原
    因,便是宝钗能够迎合上上下下各种人的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的欲望,但是宝钗的
    这种作法又为宝玉所不齿,与宝玉的“欲”望所不符。而黛玉虽然没有得到到众人
    的好感,然而她天生便与宝玉有着同样的“欲”,与宝玉同样不齿一般的“俗人”
    。于是围绕着婚姻便展开了一场并不势均力敌的较量,明显可以看出:宝钗的一边
    处于强势,而宝玉和黛玉处于弱势。显然这种缘自世俗势力的“欲”构成的故事便
    构成了一种“社会悲剧”,悲剧中的矛盾的双方各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势力。而弱势
    的一方的“欲”在受到压迫后,很自然会产生两种选择:要么屈服,要么反抗。《
    红楼梦》选择了屈服,因为最终的结果是宝玉同宝钗成了婚。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
    终结,因为宝玉的心中并没有宝钗,同样的结局对于强者来说也是一种悲剧——“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自然宝钗会冷冷清清的度过一生。宝玉在失去黛玉后
    最终选择的是逃避,这种逃避,来自一种失去后的顿悟,来自欲望受到压迫后丧失
    的生存的信心。这似乎听起来有着一种玄学的意味,但是如果真正经历了宝玉的一
    生,便会认识到:其实欲望是我们生存的条件,没有欲望便无法生存。《红楼梦》
    里的宝玉看到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饱经摧残或者毁灭,这个为仙姑说的“天下古今
    第一淫人”,对于美好如水一般的女儿的追求,对女儿的一段段缠绵的痴情最终遭
    到无情的打击,如《飞鸟各投林》所写:“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
    真干净。”宝玉对待眼前的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似乎悟出了什么,他在消失了
    “欲望”后,逃离了“红尘”。而这种逃避正体现了宝玉的“性格的悲剧”,表现
    了宝玉性格中最最软弱的一面,他没有勇气反抗。因为没有勇气反抗,他失去了黛
    玉,而失去黛玉后的宝玉,更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念,这种连锁反应来得如此之突
    然和强烈,更构成了《红楼梦》的悲剧效应。而贯穿于整个故事中的各种内涵深厚
    的“箴言”,又给故事增加了“命运悲剧”的成分。可以说:《红楼梦》是各种悲
    剧类型的一种交织的体现,而这种交织极大的充实了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刻画了人物
    形象。这无疑成为了我国古代悲剧的一大突破。

    以上从宝玉和黛玉爱情这一故事主干出发分析了《红楼梦》悲剧的特性,其实《红
    楼梦》中每一个角色的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综观古今中外,象《红楼
    梦》这样把悲剧的氛围营造的如此之浓厚者,也是非常少见的。正如王国维所说:
    “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一生坎坷,而集毕生心血所作《红楼梦》无疑更是他人生
    经历的一种艺术化的表现,雪芹先生一生著书,希望世人能够从《红楼梦》中悟出
    人生的真谛,最终并没有完成,而这依然有着悲剧意味的未完的巨著,留给后世的
    种种体悟也许已经远远超过了作者曾经想告诉人们的,一部《红楼梦》带给人们的
    实在太多太多。
    


    2楼2007-06-03 22:15
    回复
      2025-08-18 17:00: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恩,这才是名著的魅力


      IP属地:加拿大3楼2007-06-04 13:09
      回复
        名著多是悲剧啊!!!


        4楼2007-06-04 13:49
        回复
          有一种说法——悲剧比喜剧更具有感染力


          5楼2007-06-06 19:25
          回复
            • 222.136.104.*
            字看得好累...


            6楼2007-06-07 09:22
            回复
              对不起,我没排好


              7楼2007-06-08 21:28
              回复
                • 221.0.51.*
                不自禁的流泪惆怅,大概就是悲剧


                8楼2007-06-17 19:54
                回复
                  2025-08-18 16:54: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谢谢lz...


                  9楼2008-12-23 23:53
                  回复
                    • 219.140.186.*
                    这样的悲剧难辞其咎一个“欲”字


                    11楼2009-06-03 1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