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淮剧吧 关注:177贴子:805
  • 9回复贴,共1

【淮坛雅韵】CCTV对淮剧的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喂度~


1楼2013-01-08 14:02回复
    发展:
    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受徽戏京戏影响,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现历史生活的大戏,因需扎靠、打把子,故称“靠把戏”。在唱腔上,相应吸收了徽戏的唱腔加以变化,创造了“靠把调”(又称老徽调)。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伴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开始创作了采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拉调”唱腔在板式变化上有新的丰富和发展,加之此时出现了李玉花、董桂英等第一批女演员,使淮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流动地区也从盐城、扬州淮安一带,逐步扩大而流布江苏全省。
    1912年,淮剧
    艺人何孔德、何孔标、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演唱。1939年,著名演员筱文艳在“拉调”等唱腔的基础上,新创出“自由调”,使淮剧唱腔大大地增强了表现力。之后,名演员何叫天又创出了“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在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成立了盐阜文工团等文艺演出团、队,建立了“淮戏研究组”,不但创作演出了反映人民**斗争的现代戏,也新创了“新淮调”、“新悲调”等唱腔,并吸收扬州“小开口”(见扬剧)的一些曲子,使淮剧唱腔更加丰富起来。淮剧唱腔除以上主要唱调外,尚有〔南昌调〕、〔淮悲调〕、〔春调〕、〔十字调〕、〔下河调〕、〔叶子调〕等腔调,以及部分来自民歌、小曲的调子,如〔磨房调〕、〔补缸调〕、〔跳槽调〕、〔八段锦〕、〔蓝桥调〕等。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扬琴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锣等。在盐阜“花鼓锣”、“僮子锣”、“麒麟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整套伴唱锣鼓,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3楼2013-01-08 14:09
    回复
      2025-09-03 05:07: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淮剧的伴奏乐器、管弦乐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在香火戏锣鼓基础上吸收麒麟锣、盐阜花鼓锣等民间锣鼓演变而成,现有[起板锣鼓][十字锣][蓝桥锣][磨坊锣][散板锣][掼板锣][慌锣]和配合身段表演的[清江谱]等。  
      淮剧表演上素称能时、能古、能文、能武,由于曾与徽剧、
      京剧同台演出,所以它较多地吸收了两个剧种的表演程式,同时又保持了民间小戏和说唱艺术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见长等。武打受徽剧影响较深。徐长山演《滚灯》,头顶一叠碗(最上面一只碗盛油点灯)钻桌上凳作劈叉、倒立、乌龙搅等动作;其它如耍盘子、耍火流星、耍手帕、踩木球等杂技,也大多从徽戏吸收而来。

      


      6楼2013-01-08 14:58
      回复
        流派纷呈:
        淮剧流派有“筱派旦腔”、“何派生腔”、“李派旦腔”、“马派自由调”、“徐派老旦”、“周派生腔”、“杨派生腔”、“李派生腔”八大流派。分别是淮剧名家筱文艳、何叫天、李玉花、马麟童、徐桂芳、周筱芳、杨占魁、李少林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淮剧艺术流派
        


        8楼2013-01-08 15:04
        回复
          剧目简介:
            “对子戏”和“三小戏” 形成于香火戏初期,有《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等。内容简单纯朴,语言诙谐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但尚属说唱范畴的民间生活小戏。
          “九莲”、“十三英”和“七十二记” 它们中多半源于对徽
          戏剧目的移植,有的属于不同剧种的共有剧目,也有是自编剧目。“九莲”、“十三英”皆为剧中主要角色命名的剧目,“七十二记”是以各种传奇故事而定名。它们有实词和专有曲调,有一定表演程式,并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分行,已初具戏剧的形式。其内容多为反对暴政,抨击见利忘义,歌颂男女之间的真挚情爱。同期,还曾出现过“四大奇案剧”,即《丁黄氏》、《急拿王兆》、《药茶记》和《鸭汤记》,都是根据境内发生的真人真事编演而成。
          幕表
          连台本戏 始于二十年代,曾盛行一时。主要有《杨家将》、《岳飞》、《飞龙传》、《日月圆》、《安邦定国志》、《封神榜》、《七国志》、《孟丽君》、《郑巧娇》、《乾隆传》、《彭公案》、《施公案》等。这些剧目大多根据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改编,有些剧目在流行演出中固定下来,成为后来淮剧的保留剧目
          本头戏有《
          三女抢板》、《舍妻审妻》等,出现于40年代前后,并延续至今。
          现代戏始于
          抗日战争时期。至1987年,先后创作演出了数以千计的剧目。其中《照减不误》、《渔滨河边》、《一家人》、《海港的早晨》、《打碗记》、《路魂》、《离婚记》、《红灯照》、《奇婚记》等,代表不同时期淮剧现代戏剧创作演出水平,影响深远。   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1912年,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何叫天又创出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


          9楼2013-01-08 15:07
          回复
            经典剧目:
            早期有生活小戏《对舌》、《赶脚》、《乔奶奶骂猫》等,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淮剧传统经典剧目有《赵五娘》、《莲花庵》、《孔雀东南飞》、《孟丽君》、《打金枝》、《牙痕记》(又名《安寿保卖身》)、《血手印》、《玉杯缘》、《吴汉三杀》、《九件衣》(又名《嫁衣血案》)、《哑女告状》、《恩仇记》、《柜中缘》、《白蛇传》、《李翠莲》、《岳飞》、《团圆之后》、《蓝桥会》、《千里送京娘》、《状元袍》、《官禁民灯》以及清宫戏《蓝齐格格》等颇有影响。
            上海淮剧团为代表,以《金龙与蜉蝣》为标志,都市新淮剧的旗号在戏剧界引起很大凡响。
            江苏省淮剧团的《太阳花》(有新旧两版)、《一江春水向东流》、《唢呐声声》,盐城市淮剧团的《十品村官》,江苏省建湖淮剧团的《剃头匠与理发师》等淮剧现代戏也深受观众喜爱。
            淮剧界有梁伟平、梁国英、王书龙、陈澄四位演员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本贴2、3、6、7楼的图片是四位艺术家的演出剧照)。
            近年来,新版淮剧《
            太阳花》入围全国精品工程,《一江春水向东流》、《诺言》荣获省舞台精品工程。
            


            10楼2013-01-09 13:13
            回复
              淮剧唱腔:
              主调:
              淮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淮调]、[拉调]、[自由调]为三大主调。[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  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性的表现  性能。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出来的一些曲调,如一字腔、叶字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以及从民间小调演化的[蓝桥调]、[八段锦]、[打菜苔]、[柳叶子调]、[拜年调]等,都有各自表现性能的辅助曲调。各种曲调共一百多个,其主调的调式调性相近,基本为徵调式、商调式、羽调式三种类型,并均有完整的起、落板与丢、接板的结构形式,它们又和淮剧特有的伴唱锣鼓相连。
              声调发展:
              在声调的发展上,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1912年,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何叫天又创出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随表现内容的不断更新,淮剧的流派唱腔也出现了纷呈并茂的繁荣景象。早在淮调和〔呵大咳〕形成阶段(甚至在香火戏阶段),因为语言等因素,主体曲调就有东、西路派系之分。东路唱腔富于旋律,音调纯和;西路唱腔近似口语化,短促强硬。建国后,流行在江南的淮剧以自由调为主体贯串发展,清新明快;而苏北的淮剧,仍然保持以淮调、拉调为主要发展线路的做法,乡土气息甚浓。不少有成就的淮剧著名演员,从这些不同声腔体系中创造新腔,如筱派 (筱文艳)、马派(马麟童)的自由调,李派(李少林)的拉调(闪板),何派(何叫天)的拉调(叠句、连环句)等。
              曲体结构:
              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系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系统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乐体系。香火戏时期主要唱腔“香火调”、“淮蹦子”,分别源于我市境内门弹词、“僮子腔”和清江、淮安、宝应地区的田歌、号子等。由于历代艺人的不断吸收创造,到30年代末,淮剧逐步形成“淮调”、“拉调”、“自由调”三大主调。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的曲牌有“叶子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
              等数十首。与此同时,从民间小调中吸收并衍化成戏曲唱腔的还有“兰桥调”、“八段锦”、“打菜台”、“柳叶子调”、“拜年调”等160多首。这些曲调除部分民间小调外,其主调的调式、调性都较相近,结构形式亦完整统一。
              淮剧的
              打击乐是在“香火调”锣鼓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民间“麒麟锣”、“花鼓锣”等,经过衍变,形成了淮剧特有的锣鼓谱。此外,以扁鼓、铙钹、堂鼓组合而成的打击乐器配置,音色浑厚,色调明朗粗犷。
              


              11楼2013-01-09 13:19
              回复
                淮剧博物馆:
                淮剧博物馆坐落在江苏省盐城市聚龙湖东北角,是一座明清风格的四合院。该市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淮剧博物馆是集展陈、传习、演出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分为历史沿革、艺术常识、名人名作和文化现象四个展厅,通过原作剧本、经典剧照、视听资料、舞台模型、服装道具等珍贵藏品,展现淮剧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彰显淮剧文化的无限魅力。


                12楼2013-01-09 13:20
                回复
                  2025-09-03 05:01: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参考资料:
                  http://zs.cctv.com/yancheng/news_15906.html


                  13楼2013-01-09 13:49
                  回复
                    才子城网站秉承“公正透明、诚信至上”的原则,致力于构建一个透明、诚信、公正、公开的交易平台,为各行业的才子创造一个面向全社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调动广泛的人才资源,促进全社会人才利用的良性循环,充分实现才子们梦寐以求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梦想。
                    其实这一块市场空间非常大,任何个人、任何单位、任何企业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客户。我们将成为任何行业、任何社会个体的高级参谋、咨询师;我们甚至可以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性分析报告。2595673


                    14楼2013-01-12 16: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