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150~219),名机,东汉南阳人,他少年时曾随同郡名医张伯祖学医,后来官至长沙太守。据说他刚刚成年时同郡的何顒就指出了他的特点是“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后来果如其言,张仲景成为汉代最有名的医学家之一。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他申明了“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严谨治学精神和重视继承前人的医药学成果的科学态度。他十分推崇与熟悉扁鹊、公乘阳庆、淳于意等医家的工作与贡献,而《素问》、《九卷》(即《灵枢》古本名)、《八十一难》(即《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典医籍,则是他的重要参考书籍。他提倡“精究方术”,反对“各承家技,终始顺旧”,提倡以认真严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从事医疗实践,这些都是张仲景在医学上得以做出重要贡献的治学原则。
最初,张仲景在家乡为人治病。后来,曾到洛阳、修武等地行医。他善于运用“经方”给人治病。“经方”是前辈人留下来的经验方药,药味简单,疗效显著,但是比较零散,不容易掌握。张仲景经过多年勤奋求索,并且用这些经方治愈了很多病人。他在群众中有“经方大师”之称,名望也很高。
张仲景的医疗态度是十分认真的。他在行医过程中,常常见到有些医生给人看病,“按寸不进尺,握手不及足”,敷衍搪塞,草率处方,单凭一张巧嘴骗人。对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庸医作风,张仲景非常反感。他在看病的时候,总是先仔细观望病人气色,察听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询问病人的感受,并且结合切脉,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做出确切诊断。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的诊断技术是很高明的。据《伤寒杂病论》及《针灸甲乙经》两书的自序记载,张仲景有一次遇到“建安七子”之一王粲,见他脸色不好,就对他说:你已经染上病了,应及时治疗,马上服用五石汤,或许可除病根。否则40岁会掉眉毛,那时不仅不容易医治,此后半年命将不保。时王粲年仅20,正春风得意,听后非常不高兴,认为张仲景是在炫耀自己的医术,也没有吃张仲景给他的药。三天后两人又相遇,张仲景问他是否吃过药了。王粲虽心中不快,但还是敷衍说,已经吃过了。张仲景责备说,从你的脸色可以看出你并没有老实吃药,你为什么这样讳疾忌医,又为什么如此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可王粲仍不在乎,自以为身体健康,始终不相信张仲景的话。20年后王粲果然落眉,这时想再治病可就来不及了,此后只活了187天。王粲所患疾病,有人推测,可能是麻疯病。这是一种潜伏期限很长的传染性疾病,不容易诊断,也很难治愈。张仲景对一些病程比较长的严重慢性疾病能够做到早期发现,主张早期治疗,表明他的医术非常精湛。
张仲景被尊为医圣,主要是因为他写了一部《伤寒杂病论》。此书被后世称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经典著作。据此书原序记载,张仲景家族人口众多,但几年之中竟有2/3家人患病死亡,其中又尤以患伤寒病者为最多。痛苦的现实,激起了他著书立说,治病救人的信念,于是撰写《伤寒杂病论》16卷。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临床诊疗专著,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和发展了祖国的病因学说。当时,求巫问卜之风盛行,统治者一面提倡谶纬迷信,认为鬼神能主宰人的生死祸福;另一方面竭力散布“天人感应”等神学目的论,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如说“逆木,则百姓流行疥癣、热病;逆火,则百姓发生血壅成肿、眼病……”等等,使医学蒙上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张仲景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明确指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这就充分说明了人体发病的原因,是由内部器官机能的改变、或外邪的入侵、或物理因素等所致,和天命鬼神毫不相关。
最初,张仲景在家乡为人治病。后来,曾到洛阳、修武等地行医。他善于运用“经方”给人治病。“经方”是前辈人留下来的经验方药,药味简单,疗效显著,但是比较零散,不容易掌握。张仲景经过多年勤奋求索,并且用这些经方治愈了很多病人。他在群众中有“经方大师”之称,名望也很高。
张仲景的医疗态度是十分认真的。他在行医过程中,常常见到有些医生给人看病,“按寸不进尺,握手不及足”,敷衍搪塞,草率处方,单凭一张巧嘴骗人。对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庸医作风,张仲景非常反感。他在看病的时候,总是先仔细观望病人气色,察听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询问病人的感受,并且结合切脉,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做出确切诊断。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的诊断技术是很高明的。据《伤寒杂病论》及《针灸甲乙经》两书的自序记载,张仲景有一次遇到“建安七子”之一王粲,见他脸色不好,就对他说:你已经染上病了,应及时治疗,马上服用五石汤,或许可除病根。否则40岁会掉眉毛,那时不仅不容易医治,此后半年命将不保。时王粲年仅20,正春风得意,听后非常不高兴,认为张仲景是在炫耀自己的医术,也没有吃张仲景给他的药。三天后两人又相遇,张仲景问他是否吃过药了。王粲虽心中不快,但还是敷衍说,已经吃过了。张仲景责备说,从你的脸色可以看出你并没有老实吃药,你为什么这样讳疾忌医,又为什么如此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可王粲仍不在乎,自以为身体健康,始终不相信张仲景的话。20年后王粲果然落眉,这时想再治病可就来不及了,此后只活了187天。王粲所患疾病,有人推测,可能是麻疯病。这是一种潜伏期限很长的传染性疾病,不容易诊断,也很难治愈。张仲景对一些病程比较长的严重慢性疾病能够做到早期发现,主张早期治疗,表明他的医术非常精湛。
张仲景被尊为医圣,主要是因为他写了一部《伤寒杂病论》。此书被后世称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经典著作。据此书原序记载,张仲景家族人口众多,但几年之中竟有2/3家人患病死亡,其中又尤以患伤寒病者为最多。痛苦的现实,激起了他著书立说,治病救人的信念,于是撰写《伤寒杂病论》16卷。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临床诊疗专著,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和发展了祖国的病因学说。当时,求巫问卜之风盛行,统治者一面提倡谶纬迷信,认为鬼神能主宰人的生死祸福;另一方面竭力散布“天人感应”等神学目的论,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如说“逆木,则百姓流行疥癣、热病;逆火,则百姓发生血壅成肿、眼病……”等等,使医学蒙上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张仲景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明确指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这就充分说明了人体发病的原因,是由内部器官机能的改变、或外邪的入侵、或物理因素等所致,和天命鬼神毫不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