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山吧 关注:11贴子:38
  • 5回复贴,共1

秘境之地,神奇阿佤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个地方
(一)沧源翁丁寨
翁定:佤语译为云雾缭绕的地方。

佤族在古语当中的意思为“住在山上的人”。由于佤族地处中国偏远地区,解放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阶段,解放后一举过渡到现代社会,留下了很多原始社会的印记,以翁丁古寨最为突出。翁丁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远观翁丁

近观翁丁



1楼2013-01-08 10:25回复
    (三)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1965年、1978年和1981年先后发现崖画地点11处,主要位于沧源县勐省、勐来两乡,布在东西长约20公里的范围内。据测定,崖画产生于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画面呈现内容涉及狩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杂耍等;崖画画面上,水牛和水牛角绘的比较多,比较突出,是早期人类对水牛和自身母体的崇拜,整个画面体现了远古时期一个有组织、有首领、有指挥的家庭部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他们的经济结构已从单纯狩猎发展到狩猎、采集、种植、放牧、抢夺并举,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

    沧源崖画会随日照时间、天气阴晴、干湿冷暖等因素不断地变幻色彩,当地佤族人说它是“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紫。”   


    3楼2013-01-08 11:13
    回复
      2025-09-02 07:26: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六)沧源—佤山天坑

      天坑位于沧源县崖画谷风景区中段半山腰,海拔约1300米,从通往崖画的山路岔口乘车,20分钟便可到达。“天坑”是地球上“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奇观之一。据有关资料,地球上有“天坑”78个,约2/3集中于中国,又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沧源县境内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全县各地均有溶洞分布,其中在勐耒乡约10平方公里内有“天坑”群和溶洞密集分布,为一大自然奇观。


      沧源天坑的形状就像是人用巨大的杵米棒舂出来的,在佤族的叙事史诗《司岗里》传说中就有“女神”用杵棒撑顶住塌下的天盖而救了万物之说。
      这个“天坑”附近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天坑”,当地群众都曾下到里面过,但这些“天坑”景区均没有完成建设开发,游客不可以擅自游览。自行游览,请务必注意安全。

      


      6楼2013-01-08 12:14
      回复
        (七)西盟—龙摩爷
        在龙潭的西面山上,有一处十分幽静的地方,小溪从山中涓涓流出,一直流到龙潭里。一条弯曲的小路在竹林里穿梭,云雾也弥漫在山谷。“龙摩爷圣地”就在这山谷中,“龙摩爷”(佤语:意为供奉牛头的圣地)是佤族供奉牛头、祭拜神灵的地方。


        (人头庄)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数千具的牛头骨,木桩上、树上、祭坛上、崖面都是牛头。佤族认为万物有灵,天地有神。龙摩爷是保护山水之神。佤族用剽牛的方式表示对神灵的虔诚,并供奉牛头祭祀神灵 ??“ 龙摩爷 ” ,传说几个世纪以来,龙摩爷圣地存放的牛头现在已达约两千余具。凡是到过此地的人,无不为之震撼。
        我们到达这里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恐惧感,那不是因为看见了牛头,而是看见了恐怖的“人头桩”!“人头桩”是用竹子的一头编成筐,一头埋在地里的竹竿做成。在县广电局,我们了解了关于“猎头”的过程。“猎头”就是砍头,解放前,佤族人还处于原始社会状态,每逢庄稼欠收时,他们就用一种仪式来祭神,为了让庄稼来年得到更好的收成,他们往往要用人头来祭祀,人头也不是随便割的,他们也要挑选各式的人头。如谁的个子高、胡子浓、长得好等等,总之,祭神要选择“上等品”。在祭祀日子来临之即,寨中的一为长者就派人持刀下山,等候“目标”,刀子一般都很长,长约一米,这样砍起人头才能一刀而下。传说在解放前的一次祭祀中,一位路人成为了佤族人的目标,这个人独自在路上走着,一佤族人手中提刀从他的身边而过,上去就是一刀,“唰”的一声,人头落地……可怜的那个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成了刀下鬼。更另人恐怖的是:那个人被猎掉头以后,剩下的身子还在走着,不过走了没有几步就倒了。

        


        7楼2013-01-08 12:23
        回复
          (九)沧源—千米国画长廊
          千米崖壁画长廊,因为远远望去酷似一幅浓黑重彩的中国山水国画,因此得名。壁画陡立成崖,崖面有的形成崖厦,有的参差不齐,蜂窝状溶孔密布,有的如刀削斧劈般平整光滑,有的像一台台的梯田,崖面由于杂质浸染及附生攀援植物的点缀变得色彩斑斓,如同一幅巨型壁画,描绘了古老大地的沧桑。

          壁画有1.5公里长,峭壁一般高80—180米,最高达280米,沧源崖画,是35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给我们留下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千米国画长廊则可以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又一幅天然画卷,没有人工雕凿、没有人为塑造,完完整整展示着大自然那原汁原味的杰作、真真切切的情感。
          


          9楼2013-01-08 12:40
          回复
            (十)沧源—司岗里溶洞
            司岗里溶洞它原是一条古老的地下河流,由于多年地质演变,地层变迁,河水改道而成。这段干涸了的地下河道,空豁幽深,长年累月,经地面雨水的渗透浸蚀,石灰岩逐渐溶解,经沉淀凝聚而形成众多溶洞厅堂。厅内石笋、石柱千姿百态,景观组合丰富,特别是有一石柱高约20米,根粗1.6米,顶天立地,石柱上小下大,其上石花遍布,像一座座石塔,洁白晶莹,令人叹为观止。

            洞中厅堂甚多。百兽厅:位于进洞后120米处,长40米,宽48米,高28米;五颜六色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密布在曲折离奇的洞穴中,组成飞禽、走兽、人物、花草、果木等诸般形状。厅内的石笋、石柱,有的似小猴喜戏、狮子蹲坐、老虎觅食等。神田厅:位于主洞550米处,厅长40米,宽30米,高40米;洞底流石坝高1.7——1.5米,宽3米,从底到高,层层叠叠,极富有韵律。洞壁内的石灰石结构,十分坚固。形似“熊猫坐殿”、“石龟探海”、“倩女寻夫”、“水帘洞府”、“埋头驼鸟”、“石树擎天”、“龙宫海花”、“雪压青松”、“石幔銮殿”、“琼浆洞”、“千佛山”、“石瀑飞流”、“木鱼石”等最为奇观及形象。观音厅:长92米,宽42米,高30米,厅口有石笋似观音乘坐宝莲款款走来,走入厅中又有“阿佤少女”、“巨型灵芝”、“弥勒断坐”等栩栩如生,地上石球、石花晶莹剔透。塔林厅:位于洞300米处,厅中有数十支石笋、石柱,高约8——15米,其中有一“定海神针”高约20米,根粗1.6,顶天立地,石笋上小下大,其上石化遍布,若一座座石塔,洁白晶莹,令人流连忘返。

            


            10楼2013-01-08 12: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