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准”、“枰准”和“秤准”的演变及其由来——李正藩 2011/10/27
李正藩王宗岳《太极拳论》原为“立如平准”。准是一种测定水平面的器具,是以水静时必是一个标准平面的道理制成的。《汉书·律历法》:“准者,所以揆平取正也。”另有“准绳”,则是测定平直的器具。《吕氏春秋·分职》:“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巧匠亦多为木匠,直到现在,边远农村建造简易房屋,仍常用水平法来定基础底面的水平一致,及用水平尺和准绳以定房屋结构的水平与正直。所以“立如平准”乃言人们在走架或打手时,必须始终保持自身的平衡,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方能在外力作用下,活似车轮,引进落空,得机得势,借力制人。武禹襄1852年(咸丰二年)携王宗岳《太极拳论》返回永年之初,李启轩常抄录此论赠与亲友,当时均按原文抄为“立如平准”,故以后若干传抄本和版本都为“立如平准”。及至1881年(光绪七年),李亦畲抄与郝和的《郝和本》(“老三本”之一)则将“立如平准”,易为“立如枰准”,其原因安在呢?首先说明,此绝非李老前辈的笔误。李亦畲多次参加科考,科举试场文字书写的“馆阁体”,要求字形匀正,一丝不苟。清代程式更严,即使有一笔之讹,虽文章再佳,亦前功尽弃,岂能视为等闲?且“老三本”乃李亦畲晚年精心之作,工笔书写之后,势必复查再三,焉有笔误之理?现在“老三本”中之《启轩本》已遗失无存,《自存本》则完整无缺,其中亦为“立如枰准”,足见所以易为“枰准”者,必有其至理在。 “枰”与“平”同音,为多音字。欲求“枰”字完整的释义,自不应从1965年方印出试行本、1978年第一版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去查。清末常用字典:一为《说文解字》,一为《康熙字典》。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从形音义角度释字的“字书”,宋代有徐锴、徐铉两种整理本,及至清代,段玉裁注释的《说文解字段注》最为风行。文人士子欲求某字之字音字义者,莫不以《说文解字段注》为准。“枰”字在此字书之解释为:“枰,平也,此门、闻也,户、护也之例,谓木器之平称枰。”古代不仅房屋多为木造,日常所用的器具亦多为木制,所以大至房屋的梁、檩,小至用具之桌椅床凳,莫不要求其平,故在文字中也特有加木边的“枰”,以专指木器之平。但此处为何不以其它为例,而专以门、户为例呢?此盖因其它器物之平否,仅影响其安放妥后,静止时之使用,而门户为动静之体,如若不平,则无法旋转,难以开合,必至中正平直之后,才能动静得宜,开合有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故而虽小为门户,而其阴阳动静,虚实开合之理存焉。以此之故,太极拳前辈常以门户为例,以教导后学。唐诗人司空图以“韵”论诗,在其《诗品》中讲,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是指迹象之外,“环中”语出《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枢”是以前木门的上下转轴,“环”是上下的门斗,门斗中空如环,枢入环中,便可旋转自如,以应无穷。环中即为虚空,门轴即为枢纽。习太极拳者,如以门户为借鉴,以空松之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上下一线,并以腰为枢纽,一切主宰于腰,“腰为车轴,气为车轮”,带动四肢运动,以达到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即可顺应太极拳的无穷变化。此其一。门户之作用,全在于虚实开合,人来则开,人去则合,开则为阳,为动,为实;合则为阴,为静,为虚。且门户之开合,必须有外力作用,而不会自行伸缩。常见有推门之力过猛而自行跌倒者,此乃门之迅速旋转,自己突然没有了着力点,失去重心,随着惯性前扑所致。太极拳之虚实开合,勿自伸缩,引进落空,从门户中亦可资借鉴。此其二。《说文解字》释“枰、平也,门、闻也,户、护也……”又称“闻者,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也。”意即外人意欲入内,必先用力敲门,室内闻之方可与之开。至于护,即防护也。练拳或打手时的左右手臂,犹如门户之两扇,既听来力之大小以作对策,又须护自身之左右,不受侵犯。此其三。此三者如欲发挥其理想的作用,首先则在于门户之“枰”, 故“枰”之含义,较“平”更为广阔,更为深刻,此所以李亦畲前辈在晚年时以“枰准”代替“平准”之故也。然则,民国初期,又何以将“立如枰准”改为“立如秤准”呢? 1915年(民国四年),编纂于1908年之《辞源》出版,该书以语词为主,强调实用,重在溯源,成为当时阅读古籍用的重要工具书,从而取代了《说文解字》与《康熙字典》,最为阅读古文和研究文史者所常用。但该书以常见为主,强调当时的实用,对某些多义字的字义有所取舍,“枰”字的字义遂变为:(一)木名,即平仲(按:即银杏树),(二)独坐的板床,(三)搏局,棋盘(1936年出版的《辞海》对“枰”的释义同此)。因此缘故,阅读“老三本”之抄本者即不明“枰准”之意义,而疑为笔误。故先父李福荫在其《廉让堂太极拳谱后序》中曾言:“外间抄本过多,文字间略有不同,因生疑窦,就吾质正者亦有之。”此亦其中之一例也。先父李福荫幼承家学,后又拜师伯郝为真为师,朝夕受教近20年。1914年,郝为真宗师自京返里,应永年省立十三中学之聘,教授太极拳,先父做辅助教学,常结合物理力学的原理,阐发太极拳之理法以教授学生。
李正藩王宗岳《太极拳论》原为“立如平准”。准是一种测定水平面的器具,是以水静时必是一个标准平面的道理制成的。《汉书·律历法》:“准者,所以揆平取正也。”另有“准绳”,则是测定平直的器具。《吕氏春秋·分职》:“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巧匠亦多为木匠,直到现在,边远农村建造简易房屋,仍常用水平法来定基础底面的水平一致,及用水平尺和准绳以定房屋结构的水平与正直。所以“立如平准”乃言人们在走架或打手时,必须始终保持自身的平衡,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方能在外力作用下,活似车轮,引进落空,得机得势,借力制人。武禹襄1852年(咸丰二年)携王宗岳《太极拳论》返回永年之初,李启轩常抄录此论赠与亲友,当时均按原文抄为“立如平准”,故以后若干传抄本和版本都为“立如平准”。及至1881年(光绪七年),李亦畲抄与郝和的《郝和本》(“老三本”之一)则将“立如平准”,易为“立如枰准”,其原因安在呢?首先说明,此绝非李老前辈的笔误。李亦畲多次参加科考,科举试场文字书写的“馆阁体”,要求字形匀正,一丝不苟。清代程式更严,即使有一笔之讹,虽文章再佳,亦前功尽弃,岂能视为等闲?且“老三本”乃李亦畲晚年精心之作,工笔书写之后,势必复查再三,焉有笔误之理?现在“老三本”中之《启轩本》已遗失无存,《自存本》则完整无缺,其中亦为“立如枰准”,足见所以易为“枰准”者,必有其至理在。 “枰”与“平”同音,为多音字。欲求“枰”字完整的释义,自不应从1965年方印出试行本、1978年第一版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去查。清末常用字典:一为《说文解字》,一为《康熙字典》。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从形音义角度释字的“字书”,宋代有徐锴、徐铉两种整理本,及至清代,段玉裁注释的《说文解字段注》最为风行。文人士子欲求某字之字音字义者,莫不以《说文解字段注》为准。“枰”字在此字书之解释为:“枰,平也,此门、闻也,户、护也之例,谓木器之平称枰。”古代不仅房屋多为木造,日常所用的器具亦多为木制,所以大至房屋的梁、檩,小至用具之桌椅床凳,莫不要求其平,故在文字中也特有加木边的“枰”,以专指木器之平。但此处为何不以其它为例,而专以门、户为例呢?此盖因其它器物之平否,仅影响其安放妥后,静止时之使用,而门户为动静之体,如若不平,则无法旋转,难以开合,必至中正平直之后,才能动静得宜,开合有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故而虽小为门户,而其阴阳动静,虚实开合之理存焉。以此之故,太极拳前辈常以门户为例,以教导后学。唐诗人司空图以“韵”论诗,在其《诗品》中讲,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是指迹象之外,“环中”语出《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枢”是以前木门的上下转轴,“环”是上下的门斗,门斗中空如环,枢入环中,便可旋转自如,以应无穷。环中即为虚空,门轴即为枢纽。习太极拳者,如以门户为借鉴,以空松之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上下一线,并以腰为枢纽,一切主宰于腰,“腰为车轴,气为车轮”,带动四肢运动,以达到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即可顺应太极拳的无穷变化。此其一。门户之作用,全在于虚实开合,人来则开,人去则合,开则为阳,为动,为实;合则为阴,为静,为虚。且门户之开合,必须有外力作用,而不会自行伸缩。常见有推门之力过猛而自行跌倒者,此乃门之迅速旋转,自己突然没有了着力点,失去重心,随着惯性前扑所致。太极拳之虚实开合,勿自伸缩,引进落空,从门户中亦可资借鉴。此其二。《说文解字》释“枰、平也,门、闻也,户、护也……”又称“闻者,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也。”意即外人意欲入内,必先用力敲门,室内闻之方可与之开。至于护,即防护也。练拳或打手时的左右手臂,犹如门户之两扇,既听来力之大小以作对策,又须护自身之左右,不受侵犯。此其三。此三者如欲发挥其理想的作用,首先则在于门户之“枰”, 故“枰”之含义,较“平”更为广阔,更为深刻,此所以李亦畲前辈在晚年时以“枰准”代替“平准”之故也。然则,民国初期,又何以将“立如枰准”改为“立如秤准”呢? 1915年(民国四年),编纂于1908年之《辞源》出版,该书以语词为主,强调实用,重在溯源,成为当时阅读古籍用的重要工具书,从而取代了《说文解字》与《康熙字典》,最为阅读古文和研究文史者所常用。但该书以常见为主,强调当时的实用,对某些多义字的字义有所取舍,“枰”字的字义遂变为:(一)木名,即平仲(按:即银杏树),(二)独坐的板床,(三)搏局,棋盘(1936年出版的《辞海》对“枰”的释义同此)。因此缘故,阅读“老三本”之抄本者即不明“枰准”之意义,而疑为笔误。故先父李福荫在其《廉让堂太极拳谱后序》中曾言:“外间抄本过多,文字间略有不同,因生疑窦,就吾质正者亦有之。”此亦其中之一例也。先父李福荫幼承家学,后又拜师伯郝为真为师,朝夕受教近20年。1914年,郝为真宗师自京返里,应永年省立十三中学之聘,教授太极拳,先父做辅助教学,常结合物理力学的原理,阐发太极拳之理法以教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