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方言是粤东闽南方言的别称,亦称潮州话、潮汕话,也有叫汕头话的。它属于闽w方言中的闽南次方言,分布在粤东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大部分地区,人口约1000万左右。潮籍港、澳、台同胞及在海外的潮籍华侨、华人,为数也近千万。潮汕方言既是广东省境内三大方言(粤、客家、闽)之一,也是在海内外汉语方言学界很有影响的闽南次方言之一,与台湾话、厦门话、泉州话、海南话齐名。至1996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潮汕方言的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竟有20余种之多(再版或易社重版不计),发行量估计在200万册左右。出版的学术专著有10多部,发表的论文有100多篇。林伦伦的《潮汕方言语法研究》和施其生的《汕头方言语法研究》都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前者还凭此项目的科研成果而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
那么,为什么潮汕方言有如此重要的研究价值,能深受众多的专家学者的青睐呢?
首先,潮汕方言保留了两汉六朝时期的不少语音特点,甚至保留了秦汉以前的一些语音遗迹。而它所保留的这些古汉语语音的特点,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宝贵材料,同时也是解开许多兄弟方言语音特点之谜的宝贵材料。根据研究,潮汕方言的语音在如此下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 声母方面
1、 舌头舌上不分,可证清代学者钱大昕"古无舌上音"之说。
2、 轻重唇音不分,可证钱大昕"古无轻唇音之说。
3、 喻三纽字与匣纽字混读,可证"喻三归匣"之说。
4、 晓匣母字读见溪,可证"晓匣归见溪群"之说。
二、 韵母方面:
1、 歌韵字的主要元音念[a],可证《切韵》时代歌韵字还念[a],宋代以后才变为[o]。
2、 支韵部分B类字读合口音[ue]韵母,可以证明中古重纽A、B两类确有差别,而且B类字有读为唇化音声母(例如[pw-]等)的可能。
3、 某些脂韵字读为[ai]韵母,反映了本韵在中古以前并不读[i],而是接近于[a]类元音的[]或[e]。同时,也为"古无介音"之说提供了佐证。
4、 佳韵字没有[i]韵尾,表现了南北朝以前佳韵字还没有产生[i]韵尾的情况。
5、 模韵字读为[o],证明后代的[u]是由[o]变来的。
6、 鱼、虞韵字读音有别:鱼韵字读[]为主,虞韵字读[u]为主,反映了南北朝时期鱼、虞有别的情况。
7、 阳韵字主要元音为[o],可证《切韵》时代阳韵主要元音是[o]。
8、 山、删两韵读音有别:山韵字白读为[],而删韵字绝无此种读法,可证魏晋隋唐时代山、删两韵读音不同。
9、 覃韵个别字的主要元音为圆唇(如“蚕”字音[ts ],暗示了覃、谈两韵主要元音之别:覃韵可能是个圆唇的[],而谈韵可能是个不圆唇的[a]。
10、 四等韵字不带[-i-]介音,可作为古四等韵无[-i-]介音的佐证。
三、 声调方面
1、 四声各分阴阳,可能与唐代某些方言的实际情况相同。
2、 入声独立,可证古人把入声作为独立的声调的合理性。
3、 阳(浊)上调字不变去声,证明《切韵》把这些字归为上声是可靠的。
另外,潮汕方言语音的某些特点跟其他兄弟方言比较起来,对汉语方言某些特点的成因的研究也大有裨益。例如:
1、 潮汕方言中有丰富的鼻化韵母,而粤西的雷州闽语却有很多阳韵字读归阴声韵。比较研究的结果发现:雷州闽语的阳韵转阴是由于鼻音韵尾丢失所致;而鼻音韵尾的丢失,则是经过了鼻化阶段之后才发生的。这条规律也许是汉语方言的普遍规律。
2、 潮汕方言保留入声,而且有一个处于弱化状态的喉塞音韵尾。而雷州闽语中有不少古入声字已脱落了入声韵尾而念为阴声韵母。两相比较,发现雷州闽语脱落了入声韵尾的这些字,在潮汕方言中也正是读喉塞音韵尾[]的那些字。可证汉语入声韵尾的脱落(入声的消失)是有阶段性的,不可能在某年某月某日便"毕其功于一役",完成了这个历史性的转变。这对于研究汉语入声消失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材料:企图断定汉语入声在某一个很短的年代消失是很困难的。
那么,为什么潮汕方言有如此重要的研究价值,能深受众多的专家学者的青睐呢?
首先,潮汕方言保留了两汉六朝时期的不少语音特点,甚至保留了秦汉以前的一些语音遗迹。而它所保留的这些古汉语语音的特点,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宝贵材料,同时也是解开许多兄弟方言语音特点之谜的宝贵材料。根据研究,潮汕方言的语音在如此下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 声母方面
1、 舌头舌上不分,可证清代学者钱大昕"古无舌上音"之说。
2、 轻重唇音不分,可证钱大昕"古无轻唇音之说。
3、 喻三纽字与匣纽字混读,可证"喻三归匣"之说。
4、 晓匣母字读见溪,可证"晓匣归见溪群"之说。
二、 韵母方面:
1、 歌韵字的主要元音念[a],可证《切韵》时代歌韵字还念[a],宋代以后才变为[o]。
2、 支韵部分B类字读合口音[ue]韵母,可以证明中古重纽A、B两类确有差别,而且B类字有读为唇化音声母(例如[pw-]等)的可能。
3、 某些脂韵字读为[ai]韵母,反映了本韵在中古以前并不读[i],而是接近于[a]类元音的[]或[e]。同时,也为"古无介音"之说提供了佐证。
4、 佳韵字没有[i]韵尾,表现了南北朝以前佳韵字还没有产生[i]韵尾的情况。
5、 模韵字读为[o],证明后代的[u]是由[o]变来的。
6、 鱼、虞韵字读音有别:鱼韵字读[]为主,虞韵字读[u]为主,反映了南北朝时期鱼、虞有别的情况。
7、 阳韵字主要元音为[o],可证《切韵》时代阳韵主要元音是[o]。
8、 山、删两韵读音有别:山韵字白读为[],而删韵字绝无此种读法,可证魏晋隋唐时代山、删两韵读音不同。
9、 覃韵个别字的主要元音为圆唇(如“蚕”字音[ts ],暗示了覃、谈两韵主要元音之别:覃韵可能是个圆唇的[],而谈韵可能是个不圆唇的[a]。
10、 四等韵字不带[-i-]介音,可作为古四等韵无[-i-]介音的佐证。
三、 声调方面
1、 四声各分阴阳,可能与唐代某些方言的实际情况相同。
2、 入声独立,可证古人把入声作为独立的声调的合理性。
3、 阳(浊)上调字不变去声,证明《切韵》把这些字归为上声是可靠的。
另外,潮汕方言语音的某些特点跟其他兄弟方言比较起来,对汉语方言某些特点的成因的研究也大有裨益。例如:
1、 潮汕方言中有丰富的鼻化韵母,而粤西的雷州闽语却有很多阳韵字读归阴声韵。比较研究的结果发现:雷州闽语的阳韵转阴是由于鼻音韵尾丢失所致;而鼻音韵尾的丢失,则是经过了鼻化阶段之后才发生的。这条规律也许是汉语方言的普遍规律。
2、 潮汕方言保留入声,而且有一个处于弱化状态的喉塞音韵尾。而雷州闽语中有不少古入声字已脱落了入声韵尾而念为阴声韵母。两相比较,发现雷州闽语脱落了入声韵尾的这些字,在潮汕方言中也正是读喉塞音韵尾[]的那些字。可证汉语入声韵尾的脱落(入声的消失)是有阶段性的,不可能在某年某月某日便"毕其功于一役",完成了这个历史性的转变。这对于研究汉语入声消失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材料:企图断定汉语入声在某一个很短的年代消失是很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