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人帮吧 关注:9贴子:351
  • 3回复贴,共1

网上看到的帖子留存——读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读书的一些众人之言


1楼2012-12-28 11:16回复

    按常规礼节来说,妙玉作为栊翠庵主,应该陪侍老祖宗与各位贵客,起坐、谈、笑,而红楼梦书中偏偏另起一笔,妙玉抛下各位贵客不顾,单单悄悄的拉了一下宝钗、黛玉来了个凉锅帖饼子,溜了。来至耳房,喝体己茶,而在耳房中,烧水、品茶的一大段时间内,老祖宗一行人又干了些什么,曹雪芹先生没做交代。老祖宗到栊翠庵,很明显那是有备而来,该说的说了,该听的听了,该品的品了,所剩一样,那就是该看的了。这该看的,显然在这四该之中,是最重要的一该,而妙玉深知这一看自己决当回避,因此与老祖宗心照不宣的各干各的,至于老祖宗该看的是什么?曹雪芹先生没做交代,笔者也不敢妄加猜测。这也算做是谜中谜吧。
    再说妙玉引钗、黛到耳房中,喝体己茶。那到庵中做客的,除了老祖宗、太太、姨太太各位奶奶外,还有贾府的三位千金,这些都不算还有位侯门千金史大姑娘,抛开了史大姑娘,单引了钗、黛,正是为妙玉第二次正式露面留一地步。妙玉第一次露面,会的是钗、黛。第二次露面,是在八月十五,月上中天之后,会的是湘云、黛玉。宝钗与湘云与妙玉都是缘吝一面,而只有黛玉与妙玉颇有机缘,真是意味深长。
    回头再看这妙玉一会钗、黛。进入耳房,宝钗坐在床榻之上,而黛玉却坐到了妙玉的蒲团之上。我们知道,榻是休息的用具,而这蒲团却是佛门弟子做功课所坐之物,佛门弟子坐在蒲团之上,双合十,一手敲木鱼,一手掐念珠,背诵经文。黛玉恰巧一屁股坐在这个妙玉诵经经常坐的蒲团之上,你说是有意?是无意?
    再往下看,就更加精彩了。宝钗的饮茶器具是一耳胍胞斗,这个胍胞正是草本藤科植物的实。就是俗称葫芦类的东西,可见宝钗与草有解不开的缘分,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葫芦底,在胍胞斗三个隶书的后面,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呵,真是越出越奇,王恺是晋皇室的皇亲国戚,富可敌国。"世说新语"里有一段"王恺与石崇争豪"。写的一波三折,颇有情趣,我看这王恺的身份,与现在的宝钗身份大体相当,这还影着这宝钗的现在。再看,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这苏大胡子,元丰五年开始,就走了败字,一路被向南贬,最远被贬至海南的天涯海角,我猜这行字是影着宝钗的未来,正是为那"处处风波,处处愁"张本。
    再来看黛玉的饮茶器具,是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荞"。这个更加绝妙,这个垂珠篆字,是汉郎中曹喜所创,笔划断续成小点,犹如串串垂珠,这个篆字发转音,转有圆转之意,串串垂珠,圆转往复,那正是佛家弟子手内持的捻珠;而这荞的名字叫"点犀"只有心领神会,达到"佛祖拈花,伽叶笑"这等神传的境界,才称"点犀"。同时荞音还扣着将来黛玉出尘,是由妙玉搭桥而成,而且这荞的形状似钵,暗藏着衣钵相传之意。
    本文单说妙、钗、黛的事,有关宝二爷的文字,留点小秘密,在此先按下不说了。再往下看就越发重要了。"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了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这一段高妙的很,它不留意之间,用妙玉的口,泄了她自己的底。我们看这一瓮水,是在五年前,她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时,收梅花上的雪,装在瓮中,埋在地下,在这之后,她随她师父到长安寻观音遗迹与贝叶遗文,她的师父客死在外乡,她护灵在牟尼院,后被贾府用帖子请进大观园,在此其间,她是没时间回蟠香寺的。我们说就是再讲究的人,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之时,都是要随遇而安的,完全顾不上那些臭讲究,只有有了落脚地,经过一番整顿,衣、食、住、行,粗具规模之后,才能有闲心拣起那些臭讲究。浙江、吴县、香雪海、蟠香寺,离京城荣府大观园,水千条,山万座,五年前埋在蟠香寺的一瓮水,如今出现在大观园,其中的奥妙,你想想,那是何等的惊心动魄。这瓮水,此时出现在大观园有几种可能:一种是妙玉入住栊翠庵后,回到过玄墓、蟠香寺,取过一些东西,顺便把这瓮水带过来的;一种是传信给蟠香寺,在给她送东西的时候,捎过来的;还有一种那就是特特的命人单为这瓮水,特意为她送来的。然而,无论是那一种可能,都足以证明,妙玉身份的显要。因为我们知道那时的交通工具,仅有车、马、舟船,几千里的路途,山险水恶,鬼脸青瓮说白了,就是一个怕磕怕碰的陶瓮子,要想平安送达几千里,路途之中那是须要何等的小心在意。由此想到唐代诗人杜牧,有句诗写道:"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故事说的是杨贵妃喜爱吃岭南产的鲜荔枝,岭南到长安迢迢几千里程途,朝起在岭南采摘下鲜荔枝,装在匣子里,贴上八百里加急的封条,由驿卒背在身上,牵几匹马,鞭马飞奔,歇马不歇人的狂奔,驰至下一驿站时,常常是马扑地倒毙,由这一站驿卒接力再跑,辗转几个驿站,在夕阳西下之时,征尘满身的驿卒骤马驰入长安城,把八百里加急的秘件,传递入皇宫大内,由大内太监从匣中取出鲜荔枝,用冰镇上,留与晚宴结束,太真出浴之后,美美的享用一把。那真是世间人想破头,也想不到几千里之遥,八百里加急绝密的军国急报匣内,装的是几枝荔枝。那迢迢征途之上累死的人,累死的马,个个都当是壮怀激烈,以为匣内所装一定是关乎国家安危存亡的重要文件,纵然是累死,又何私敢爱。岂不知这仅仅是为博美人一笑的几枝荔枝。
    这题外话说多了,这只想说明有地位、有头脸的贵女人,要是矫性起来,都是一个样的。一个要吃几千里之外的鲜荔枝,一个要喝几千里之外的一瓮水,其实说白了,吃这个荔枝,喝这个水,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这个派头,要的是这个可上九天揽月的通天手眼,要的是这个一览众山小的虚荣心。


    3楼2012-12-28 11:17
    回复
      2025-08-16 08:36: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曹雪芹先生写妙玉第一次露面,就为我们交了底,这个妙玉地位不低,应当是玄墓蟠香寺的主持,在大观园中只是客居。这种猜测,后续有印证,那就是第二次虚写妙玉,那是第六十三回,在宝二爷生旦的时候,妙玉送了一张贺寿的帖子,贺词是"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二爷对这个"槛外人"一词茫然不知所措,对不出来词,回不了帖子,心中着急,想要去问黛玉该如何回,恰巧走到沁芳亭,遇见岫烟,岫烟的一段对话,正是对妙玉身份的印证与补充。岫烟说"我和她做过十几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她在蟠香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她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几年,......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她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
      这段的印证与补充相当重要。第一它说明妙玉在蟠香寺至少修行有十几年,资历不为浅,完全有资格继承师父的衣钵,做主持,第二是她因不合时宜,权势所不容,竟投到这里来了。投到那里了?投到皇妃的娘家,大观园里来了。这个内涵太多了,你想想,她究竟为何种权势所不容,非得投到皇亲国戚家、世袭的公爵府里来猫着,这个不合时宜,为权势所不容说的太笼统了。中国古话说:"鹿死角,麝死脐",这个妙玉带发修行,她太美了。正因为这美,大观园破日,四面火起,八方狼烟,栊翠庵本在被焚之列,宝二爷一门有灭门之灾,这妙玉想到呆在这大观园几年之中,很受礼遇,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为活贾氏一门,及寺不被焚,屈从权势是唯一之途,这才有红颜屈从朽骨。"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沼中"。
      第二次正式露面,是在第七十六回,易曰"履霜,坚冰至"。曹雪芹先生红楼梦一书写至此,贾府败象已成,妙玉出现在林、史二位小姐联句之后。林、史二位小姐大观园八月十五联句,二位共步了二十二韵,这二十二韵可说是眼前景、心中事。接着妙玉出场,妙玉这次露面仅仅是在林、史二位所步的二十二韵之后,又接步了十三韵,合成三十五韵,可见这接步的十三韵在书中的分量是何等之重。可以说林、史二位小姐所步的二十二韵,是大观园的现在、今天,而妙玉所接步的十三韵是大观园的将来、明天,层次分明,一丝不乱。
      妙玉十三韵是二、三十年后,妙玉历经风尘,人老珠黄后,得以脱籍,重获自由身,北上旧地重游,劫后首次再到这梦牵魂绕的大观园。
      第一韵是"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这里正是当年妙玉客居在大观园中的栊翠庵,开门见山,首题旧居之地。这时的栊翠庵是惜春主持,香绕金佛,灯照大殿,栊翠庵依然鼎溶佛香,腊照大殿,物是人非,妙玉心中何想?
      第二韵"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这是说的稻香村,大观园在大劫中,仅剩两处景点:一处栊翠庵,是妙玉保下来的;一处就为这稻香村,稻香村逃过大劫,得力于自身的简陋。在第十七回时,说到此处是背负一岗,岗上长满杏树,杏花绚烂,如栊烟霞,门前是一洼稻田,水清如鉴。有幸(杏)才能免劫,有水才能挡火,简陋才能消灾,所以此处得以保全。此时的稻香村住的是东府大奶奶-尤氏妇人,贾珍以死,此时的尤大奶奶已一贫如洗,完全靠下地种田度日,完全是一村妇了。
      第三韵"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上句是秋爽斋,下句是蘅芜院,如今已成陋室空堂,蛛丝儿挂满雕梁。
      第四韵"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这一韵正是劫后的潇湘馆,在四十回时,此处是翠竹夹路,土地上布满苍苔,中间一条羊肠石子漫成的路。经过大劫之后,几十年的风霜雨雪,这条路已看不到羊肠石子路,一码的苍苔满布,两旁的翠竹,因年深日久,已成参天之势。粗粗的竹干上长满了粗粗赖赖的一层白膜,因其粗糙刺手,即使路上苍苔溜滑,也不敢用手去扶竹子了。
      第五韵"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这是承接第四韵,进一步哀叹潇湘馆的。潇湘馆被焚毁后,后墙下流入的水,囤积在废墟之上,已成泥沼,泥沼四围已是荒草丛丛了。
      第六韵"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这里是劫后的怡红院,倚石生绿烟的美人蕉,已被杂草欺死,裸露的山石如同神鬼相搏,一片阴森。西府海棠半枯半荣的杂生在芜草丛中,奇形怪状、望而生畏。


      4楼2012-12-28 11:45
      回复

        第七韵"赑屭朝光透,罘思晓露屯"是承接第上韵的,进一步的阐述当年怡红公子所住之处,如今已成坟茔地,荒败不堪,入夜已是鬼火明灭;朝霞投射墓碑,丝丝光线,阴气透骨,当年的影壁墙,无遮无拦的承受着露湿霜打。
        第八韵"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这个地方正是当年小红丢手帕的地方,芸哥带人所种的树,如今已遮天避日,清晨缕缕阳光照射树林,万只小鸟迎着朝阳,此起彼伏的鸣唱,唤醒沉睡的树林,显示出万物的生机,山谷下一声猿啼,报告着新的一天的开始,万物不因人事而废,自然界依然是欣欣向荣。
        第九韵"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这是妙玉旧地重游,触景生情,虽然历经几十年,人世沧桑无限,然则大观园即使是身陷江南烟花地之时,那也是常常随夜潜入梦,梦梦在游园。不论那劫后有多大的变化,不管有多少岔道,魂牵梦绕的地方,再也不会走错的,看到了这个泉,马上就知道这里正是当年的沁芳亭,真真是心心念念,不然的话,几十年过去了,还回来干什么?
        第十韵"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这在文法上叫回文互照,也叫首尾呼应,是回照第一、二两韵的,此时的寺已成古寺,村已成真正意义的村,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以上十韵是写实,是情景交融,望景而情生,情生则思绪万千,悲从中来,难以自己。
        第十一韵"有兴悲何续,无愁意岂烦。"这是在劝慰自己,既然是乘兴而来,旧地重游,就不去考虑那些个悲哀的以往,过去的事,有如烟消云散,这样往开一想,还有什么烦恼可言。
        第十二韵"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这个妙玉几十年来憋闷以久的心声,所遇之人皆俗不可耐,那种活在人海中的孤独,是一种使人窒息的孤独。每日寄情于诗、词、画,聊以自尉,然则谁人能看明白其中所蕴涵的深深意。"斜风细雨,一阵轻寒"。如今这旧地重游,为的是"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第十三韵"彻夜休云倦,烹茶更细论"。这是承接第十二韵的,这几十年来,有话无处说,故旧云散,音讯渺茫。如今重到故地,来到栊翠庵中,得见故人惜春,禀烛促膝而谈,几十年的音训隔绝,几十年的牵挂,唠完这个唠那个,不知不觉之中,东方放白,古寺钟鸣,催促早课,鸡唱稻香,唤人早起。这重逢,会话才刚刚开了个头,真是"访旧半为鬼,惊呼热衷肠"。再烹点茶,再续点水,再唠唠那些流散在大江南北的活着的众钗裙。唠唠出家的,何方修炼,俗家的,儿女几何......。


        5楼2012-12-28 1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