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风过园林
苏轼真是一个奇怪的人。
当时王安石上台推行新法的时候,他反对。
等到司马光上台废新法的时候,他还是反对。
似乎太不给统治者面子了。
其实,要是再深究一下,王安石和苏轼还是好朋友,这朋友做得,真是不一般。
可是,你想苏轼是为了谁?普天之下的百姓呀?所以他写的诗、词、歌、赋应该是“合为时而作”。
但是御史台的那帮人可不这么想,他们想的是苏轼讽刺过他们,他们要扳倒他。
就这个气量,这些官员。于是有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乌台诗案。搜罗苏轼的”罪证”可花了御史台的大夫们大量的心血,有人“解读”一首诗,花了四个月。
整整四个月,四个月可以做很多事,偏偏有人要用这么长的时间给人捏造一个罪名。
这是当时的局势,苏轼自己也清楚。官员不是正儿巴经的官员,群众被调动起来制造声势。这是什么世道?
苏轼不怕吗?不,他怕,他怕了这群小人,他兼济天下的热情被几个不知孰轻孰重的官员浇了个透湿,他只能开始独善其身。
这里头有怎样的悲哀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之后的苏轼,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他都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
苏轼真是一个奇怪的人。
当时王安石上台推行新法的时候,他反对。
等到司马光上台废新法的时候,他还是反对。
似乎太不给统治者面子了。
其实,要是再深究一下,王安石和苏轼还是好朋友,这朋友做得,真是不一般。
可是,你想苏轼是为了谁?普天之下的百姓呀?所以他写的诗、词、歌、赋应该是“合为时而作”。
但是御史台的那帮人可不这么想,他们想的是苏轼讽刺过他们,他们要扳倒他。
就这个气量,这些官员。于是有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乌台诗案。搜罗苏轼的”罪证”可花了御史台的大夫们大量的心血,有人“解读”一首诗,花了四个月。
整整四个月,四个月可以做很多事,偏偏有人要用这么长的时间给人捏造一个罪名。
这是当时的局势,苏轼自己也清楚。官员不是正儿巴经的官员,群众被调动起来制造声势。这是什么世道?
苏轼不怕吗?不,他怕,他怕了这群小人,他兼济天下的热情被几个不知孰轻孰重的官员浇了个透湿,他只能开始独善其身。
这里头有怎样的悲哀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之后的苏轼,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他都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