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北部古村———周宁洋中村
武夷山城村祠堂
揭秘
一个区域有
多类古村落
它们是研究福建古代农村社会的宝贵样本
专家调查后认为,福建境内现存的古村落,最早可追溯到两晋时期,但由于历史变迁,目前已找不到痕迹,现在绝大部分的村落格局,都是在明清时期完成的。
负责该报告的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楼建龙指出,福建古村落大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风格的形成,经历了1500多年的发展过程。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福建北部高耸的武夷山脉,使福建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社会经济区域,福建境内河流众多,依河流发育出的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盆地或小平原,成为北方汉人入闽后定居繁衍的主要栖居地。这些栖居地之间,因为山脉阻隔,交通彼此困难,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小经济区域,培植出不同流域间的村落聚居不同风格。
报告指出,福建北部是我省古村落发育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是我省境内最具代表意义的灰砖建筑起源和发展相对完备的地区,至今仍保持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和古村落。
楼建龙等专家表示,福建北部古民居涵盖了中国南方民居“越海、闽海、广府、湘赣、客家”这5大类型,而每一处古村落都是研究福建历史的“活化石”。
楼建龙强调说,近年来,各地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发展,使延续了数百上千年的古村落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触动,现代家居与择址理念开始逐渐替代古老的风水取向与审美意识,使古村落的完整存在面临巨大的危机,“我们希望通过对福建北部古村落的研究,引起人们的保护意识。”
一条山脉划出三大古民居
专家找出了50个最典型的古村落
楼建龙告诉记者,福建北部古村落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兼收并蓄保存完整,包含较多明清时期理念等特点,主要原因就是福建北部地区是北方汉人入闽最早到达并开发的地区。
从2002年起,我省考古专家从南平、宁德等北部地区,找出50个最典型的古村落进行调查,“通过族谱、牌匾、题刻和屋主记忆等,发现这些古村落中的民居绝大部分属清嘉庆以后的,少部分可早到清早期或明末。”
专家表示,福建北部地区古民居可以分三大类型,大致以穿越宁德、南平两地,呈南北走向的鹫峰山脉西坡为界线。
西部类型:位于界线以西,其民居风格接近于徽派民居,以武夷山、邵武、光泽及建阳为主,建筑的山墙墙体装饰重在砖雕。
东部类型:位于鹫峰山脉东坡以东,其民居风格与福州地区的民居建筑大致相同,主要涵盖宁德蕉城区、福安、霞浦、寿宁、柘荣等地,此处与浙江相邻,建筑风格与浙江民居相近,山墙以曲线形为主,装饰重在木雕,这部分以宁德各县市为主,此类民居一般用土筑矮墙围护,讲究用夯土砌风火山墙,民居中雕刻较少,做法简洁。
中部山地类型:位于宽缓的鹫峰山脉东坡上,其民居风格与东部类型接近,主要涵盖宁德周宁、古田、屏南等县民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东部民居接近,但中部民居的外部造型更显丰富,对安全防护极为重视,建筑内外的防御设施相当完备。
经典
古民居游 我省亟待开拓
在长达5年的实地调查中,专家们行程数万公里,共走访了50个典型的古村落。这些保存下来的古村落中,大多数位于环境相对偏僻或独立的地区,其中不少整个村落格局都得以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在这些古村落中,大到古代的生活方式,小到建筑雕饰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遗留,其中保留最为完整的有武夷山城村、福安廉村等,这种现象在当今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不可能复制。
省内旅游专家遗憾地指出,目前江浙、皖南一带都在大力拓展古民居游,而我省闽北的古民居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却还没有很好地得以利用。
武夷山城村:
主街两侧
有36小街72巷
城村地处福建经江西通往中原的重要交通要道,在村西南有筑于西汉初年的闽越王城遗址,因此又被称为“古粤城村”。根据调查,目前村民以林、李、赵三姓为主,皆为中原望族,因避战乱先后于东晋、唐末、宋末时辗转入闽,迁居此地。
武夷山城村祠堂
揭秘
一个区域有
多类古村落
它们是研究福建古代农村社会的宝贵样本
专家调查后认为,福建境内现存的古村落,最早可追溯到两晋时期,但由于历史变迁,目前已找不到痕迹,现在绝大部分的村落格局,都是在明清时期完成的。
负责该报告的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楼建龙指出,福建古村落大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风格的形成,经历了1500多年的发展过程。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福建北部高耸的武夷山脉,使福建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社会经济区域,福建境内河流众多,依河流发育出的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盆地或小平原,成为北方汉人入闽后定居繁衍的主要栖居地。这些栖居地之间,因为山脉阻隔,交通彼此困难,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小经济区域,培植出不同流域间的村落聚居不同风格。
报告指出,福建北部是我省古村落发育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是我省境内最具代表意义的灰砖建筑起源和发展相对完备的地区,至今仍保持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和古村落。
楼建龙等专家表示,福建北部古民居涵盖了中国南方民居“越海、闽海、广府、湘赣、客家”这5大类型,而每一处古村落都是研究福建历史的“活化石”。
楼建龙强调说,近年来,各地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发展,使延续了数百上千年的古村落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触动,现代家居与择址理念开始逐渐替代古老的风水取向与审美意识,使古村落的完整存在面临巨大的危机,“我们希望通过对福建北部古村落的研究,引起人们的保护意识。”
一条山脉划出三大古民居
专家找出了50个最典型的古村落
楼建龙告诉记者,福建北部古村落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兼收并蓄保存完整,包含较多明清时期理念等特点,主要原因就是福建北部地区是北方汉人入闽最早到达并开发的地区。
从2002年起,我省考古专家从南平、宁德等北部地区,找出50个最典型的古村落进行调查,“通过族谱、牌匾、题刻和屋主记忆等,发现这些古村落中的民居绝大部分属清嘉庆以后的,少部分可早到清早期或明末。”
专家表示,福建北部地区古民居可以分三大类型,大致以穿越宁德、南平两地,呈南北走向的鹫峰山脉西坡为界线。
西部类型:位于界线以西,其民居风格接近于徽派民居,以武夷山、邵武、光泽及建阳为主,建筑的山墙墙体装饰重在砖雕。
东部类型:位于鹫峰山脉东坡以东,其民居风格与福州地区的民居建筑大致相同,主要涵盖宁德蕉城区、福安、霞浦、寿宁、柘荣等地,此处与浙江相邻,建筑风格与浙江民居相近,山墙以曲线形为主,装饰重在木雕,这部分以宁德各县市为主,此类民居一般用土筑矮墙围护,讲究用夯土砌风火山墙,民居中雕刻较少,做法简洁。
中部山地类型:位于宽缓的鹫峰山脉东坡上,其民居风格与东部类型接近,主要涵盖宁德周宁、古田、屏南等县民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东部民居接近,但中部民居的外部造型更显丰富,对安全防护极为重视,建筑内外的防御设施相当完备。
经典
古民居游 我省亟待开拓
在长达5年的实地调查中,专家们行程数万公里,共走访了50个典型的古村落。这些保存下来的古村落中,大多数位于环境相对偏僻或独立的地区,其中不少整个村落格局都得以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在这些古村落中,大到古代的生活方式,小到建筑雕饰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遗留,其中保留最为完整的有武夷山城村、福安廉村等,这种现象在当今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不可能复制。
省内旅游专家遗憾地指出,目前江浙、皖南一带都在大力拓展古民居游,而我省闽北的古民居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却还没有很好地得以利用。
武夷山城村:
主街两侧
有36小街72巷
城村地处福建经江西通往中原的重要交通要道,在村西南有筑于西汉初年的闽越王城遗址,因此又被称为“古粤城村”。根据调查,目前村民以林、李、赵三姓为主,皆为中原望族,因避战乱先后于东晋、唐末、宋末时辗转入闽,迁居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