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吧 关注:368,085贴子:28,689,385
  • 10回复贴,共1

【加里波第的日记】五行山下双石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亲王大作,慎入!


IP属地:北京1楼2012-12-25 11:22回复

    按道理,他离开河州以后,应该北上到永靖才是正途。可《西游记》里怎么说的呢?“及鸡方鸣,随唤从者,却又惊动寺僧,整治茶汤斋供。斋罢,出离边界。这长老心忙,太起早了。原来此时秋深时节,鸡鸣得早,只好有四更天气。一行三人,连马四口,迎着清霜,看着明月,行有数十里远近,见一山岭……”
    唐僧听见鸡叫就要急着走。却不料福原寺的鸡都是周扒皮养的,喜欢半夜打鸣。四更天是凌晨1-3点,唐长老大半夜地就匆忙出来了。
    如果唐僧是往北走的话,断不会“迎着清爽,看着明月。”凌晨3点的月亮应该在西边,不会在北边出现。他一路望月而行,还是大路,唯一可能去的,只有位于河州城西南方向的河州-甘南道。他走错路了。
    可怜唐长老一心向西,禅心无碍,却不辨路径,本要往北却直奔西南而来,沿着甘南道一路稀里糊涂地走到双叉岭。双叉岭就是龙首山,龙首山距离河州城四公里左右,与“数十里远近“距离相阖。而且大路至此,一分为二,一去积石,一去甘南,以此二路分叉之特征,被称为双叉岭亦不足奇。
    唐僧在这里遇妖——活该你这么早起床,正是妖怪们最活跃的时候——被太白金星所救,引上大路。有意思的是,按照常理太白金星应该拨乱反正,告诉唐僧走北线才对。但从后面唐僧的遭遇来看,他却把唐僧引到了西北线,而不是北线大路。
    太白金星是神仙,怎么会犯错呢?
    太白金星在临走之前,留给唐僧两句诗:“前行自有神徒助,莫为艰难报怨经。”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设计好的。孙悟空被压在积石山脉达里加山下,如果唐僧往北走,根本就碰不到他了。所以神仙们处心积虑,在双叉岭略做手脚。“走上大路”四个字,指的是唐僧在双叉岭朝西北方向转向,被太白金星带上了西北积石屯兵道的“正途”。只有这个路痴圣僧走上“正途”,取经故事才能继续发展。
    唐僧对此浑然未觉,开始沿着西北线移动。再看《西游记》里说的:“三藏舍身拚命。上了那峻岭之间。行经半日,更不见个人烟村舍。一则腹中饥了,二则路又不平。”这提供了两则信息:一是没有人烟,说明当年刘权屯兵处已然荒废;二是“上了峻岭”、“路又不平”,说明唐僧已经越过了屯兵的河塬乡,西北线的官道到这里就到头了,前头全是山岭。《西游记》里说唐僧“牵了马匹,独自个孤孤凄凄,往前苦进”,说明地势险峻,无法骑乘,正是这一段路途的真实写照。
    唐僧不知道,他不知不觉已经离开大道,正式进入积石山县、临夏县之间的积石山脉崇山峻岭里了。

    很快唐僧在山中又遭遇猛虎,所幸被猎户刘伯钦所救。刘伯钦带着唐僧返回山庄,住宿一夜。从遇刘伯钦处到回刘家庄这一段路,基本可以断定他们没有向西,而是折返回东南方向,因为刘伯钦自己说的:“你既是唐朝来的,与我都是乡里。此间还是大唐的地界”。积石县是唐代的边境线,如果他们想还在大唐境内,只能往原路返回或往东南走。唐僧不肯走回头路,那么只有东南一个方向可以选择。
    刘伯钦的山庄戒备很森严,“走出三四个家僮,都是怪形恶相之类”、“只见那四壁上挂几张强弓硬弩,插几壶箭;过梁上搭两块血腥的虎皮:墙根头插着许多枪刀叉棒”。从这些描述可见,这个山庄颇有军屯遗风,刘家极有可能是当年刘权的支脉后人,一身能斗虎的本事说不定就是隋军世代传下来的。
    这个山庄的位置,当在积石山县和临夏县之间,这一带有直岭、花岭、铜锣沟、雷机沟等等,沟壑纵横,符合书中“万壑风尘冷,千崖气象奇”的景象。
    唐僧在刘伯钦的山庄歇息一夜,次日上路。“行经半日,只见对面处,有一座大山,真个是高接青霄,崔巍险峻” 刘伯钦告诉他:“长老不知。此山唤做两界山。东半边属我大唐所管,西半边乃是鞑靼的地界。那厢狼虎,不伏我降,我却也不能过界…”可知这两界山就是河州卫国境的地理分界线。
    而这里,就是镇压孙悟空的五行山了。
    这个地方地图上能查到么?能。
    以刘家庄为中心,划一个半日路程的圆圈。我们会发现,在临夏麻尼寺沟乡境西北的海东地区,有一座达里加山,临夏州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共享。这里是临夏州的最高点,海拔最高到4636米,号称河州珠穆朗玛。在达里加主峰东南有一处海拔4250米的天池,四周五峰联立,因此又称为五山池,又名雾山池,是大夏河支流老鸦关河的源头。
    这就有意思了,如来镇压孙悟空的时候,说的明明白白,“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按照这个描述的话,五行山跟五峰池的地址是十分接近的。而达里加在藏语里,是“神山”的意思——藏民们供奉的密宗之祖,不正是释迦牟尼的法身大日如来么?
    也就是说,《西游记》里的五行山,应该就在如今的积石山脉达里加山中。当年唐僧解开封印以后,压制悟空的石匣山体崩塌,变成了一个天池。



    IP属地:北京3楼2012-12-25 11:23
    回复
      2025-10-12 01:55: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显然是不周山。它没机会去补天,那么去看一眼补天之地,也算是能够稍微弥补一下遗憾。就好像现在的学生,就算没考上北大,好歹亲眼去看一眼也好。
      于是它就跑到不周山(达里加山),恰好赶上大禹治水,正为缺少一件“能大能小”的量器而烦恼……
      我小时候听女娲补天的传说,一直有一个疑问。石头炼出来的,都是岩浆,怎么能够用来补天呢?
      任何神话,反应的都是同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和技术能力。神祗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其现实基础。后羿射日,代表了弓箭的利用;周穆王见西王母,代表了马车的兴盛;龙王的传说,则是先民迈向海洋的想象。女娲炼石,应该也是一种人类行为的折射。
      但没有一个人类文明会无聊到把石头炼成岩浆,因为这没有意义。所以,我认为女娲所谓的“炼石”, 炼的不是普通石,而是铁矿石。女娲搜集石块焚化补天,实际上是一个金属冶炼的过程。古人最早掌握的是块炼铁,在较低的冶炼温度下,将铁矿石固态还原获得海绵铁,再经锻打成形——这和女娲炼石的步骤十分相似。
      也就是说,这块无才补天的“灵石”其实是一块铁矿石,它的特征是五彩晶莹。大自然中有一种针铁矿,水合铁氧化物,颜色很丰富,由黄褐色到红色都有,色彩斑斓,从前还被人当作颜色原料使用,在古人眼中当得起“五彩”的名号。灵石应该就属于这一类。
      这只成精的铁矿石虽然没资格去补天,但经过女娲的冶炼,它变成了一块上好的熟铁。这么一块好材料突然跑到积石山去,遇见大禹,试想治水急缺材料的大禹会怎么选择?
      不过大禹收复原石也着实费了一番手脚。
      在唐代笔记《戎幕闲谈》里,记载了大禹在桐柏山与“形若猿猴,缩鼻高额”的淮涡水神无支祁大战。《闲谈》里面提及无支祁有一项特长:“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这个功能与金箍棒是一样的。
      这条线索说明,无支祁实际上就是金箍棒。可以推想当时的情景:原石抵达积石山,被大禹看中,想要拿他去“辨江淮之深浅”,却遭到了顽强抵抗。他们从积石一路打到淮河,原石化身为淮涡水神无支祁,“惊风走雷,石号木鸣”,最后大禹费尽手脚,才把他压服,镇在龟山之下。
      不过大禹并没把无支祁留在龟山很久。《西游记》借龙王之口说得明白:“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 可见,很快就送到太上老君那里进一步加碳锻炼,直到从熟铁变成镔铁,也就是钢,才拿来打成棒子,用来测量深浅。而正因为它的材质是针铁矿,所以才被命名为“定海神针”而不是什么“定海神柱”或“定海神棍”。
      不过大禹应该没有把材料都用完。


      IP属地:北京6楼2012-12-25 11:31
      回复
        《红楼梦》里灵石原矿是“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是个长立方体,折成现在的近似尺寸,高40米,底面积80X80米,体积256000立方米。针铁矿FeO(OH)的相对密度4-4.3,姑取4。可知这块灵石重约1024000公斤,也即1024吨重。
        金箍棒能大能小,体积无法判断,但重量是恒定的,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大约6.75吨重。
        再看孙悟空出世时的灵石:“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是个高12.1米,周长8米,体积约61.65立方米的类圆柱体,按照针铁矿的密度推算,重量只有242公斤。
        从1024吨原石里,只炼出6.75吨的成品镔铁,出铁率低得惊人,也不知道老君的炉子是怎么烧的,兜率宫里贪渎了多少。
        可怜化身无支祁的原石,大部分精华被淬炼浓缩成了金箍棒,只剩下500斤的一块小石头幸存下来,得以返回花果山,孕育出一只石猴。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孙猴子见别的都不趁手,只是金箍棒一见如故。而那金箍棒别人多使唤不了,唯独孙悟空他能随口指挥——盖因两者根本就是一体所出。
        关于孙悟空不是石猴而是铁猴的证据很多。孙悟空被二郎神擒住以后,刀砍斧剁,雷劈火烧都拿他没办法,最后还是太上老君出了个主意:“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完全是炼铁的口吻。然后老君又建议说“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这说明他已经想起来了,自己曾经把原石炼成金箍棒,如今故伎重演,炼这矿渣又有什么难的?
        孙悟空一进炼丹炉,躲在有烟无火的巽宫位置,熏出个火眼金睛。他对地形如此熟悉,自然是因为曾经进过一次的关系。
        等到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如来吩咐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也是看穿了他其实是铁矿石成精,要给他大补。
        高老庄孙悟空抓了猪八戒,吴承恩还插了一首诗:“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把孙悟空比为五行中的金,意指再明显不过。
        我们更不要忘记,早在《西游记》之前,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孙悟空原型,就是叫做“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种种证据都表明,孙悟空和金箍棒是同源所出,女娲补天遗弃的铁矿石成精。
        但这时候,另外一个矛盾就产生了。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里说这块灵石化为石猴,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红楼梦>里却说那块灵石后来化为通灵宝玉,被一僧一道携去了凡尘。
        一块灵石,如何能有两种下落呢?
        要知道,第一个拜访五行山的和尚不是唐僧,而是一个叫昙河迦罗的人。
        昙河迦罗是印度律学大师,自西域前往中土传教。他在曹魏嘉平二年(250年)抵达洛阳。昙河迦罗是从西域过来的,到洛阳最快捷的路是从走西宁-永靖-枹罕-陇西-长安一线。枹罕(河州)是他必然会经过的地方。
        昙河迦罗来到洛阳以后,除了译经以外,还在白马寺设戒坛,建立羯磨法,首创戒度僧制度。当时洛阳有一个僧人率先登坛受戒,成为汉家沙门第一人。


        IP属地:北京7楼2012-12-25 11:35
        回复

          这人姓朱,俗家名士行,受戒后的法号是八戒……
          朱八戒同志在十年以后,从雍州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至敦煌,直抵于阗国求取真经。巧的是,朱八戒想求的经,叫做《大品般若》,乃是大乘佛经的重要典籍。在于阗国,八戒抄录了《大品般若》梵本九十章六十万字,本打算带回洛阳。但小乘教派的僧侣横加阻挠,游说国王禁止,生怕大乘传到中土发扬光大。八戒大怒,把抄本扔到火里,说火不焚经,即见佛法。结果抄本在火里丝毫未损,国王无奈,只得应允。八戒弟子把它千辛万苦送回中土,译成汉言,起名《放光般若》——当然,这是后话了。
          就在昙河迦罗路过枹罕的同一年,这里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蜀汉卫将军姜维在这一年突然进攻西平。当时征西将军郭淮刚刚卸任,新上任的雍州刺史陈泰在从陇西到西平之间布置了一条绵密的防线,防线的核心就在枹罕。姜维带兵不多,只有一万多人,结果不克而归。
          当时在枹罕魏军的阵营里,有一个叫张盛的年轻人。这人来头不小,是张道陵的后人,张鲁的第三子。
          张道陵在汉中创五斗米教,称正一天师,做《老子想尔注》,始称教内修行体道者为“道士”。张道陵死后,天师之位传至张衡,再至张鲁。张鲁降曹,五斗米教遂冲破汉中一隅,扩散到中原地区。张鲁去世,其子张富(又名张滋)继嗣。他的四个弟弟张永、张盛、张溢、张巨,都在曹魏有官职。张滋继承的是张鲁的爵位,而宗教上面的衣钵,则被张盛继承,成为第四代天师。
          一僧昙河迦罗,一道张盛,两个人在嘉平二年齐聚枹罕。而这时候,孙悟空在枹罕境内的五行山下已经压了一百一十四年。红楼梦里所说的“一僧一道携石远游”,与此相合。只不过在地点上有些含混,误把“补天”处的积石山和“炼石”处的花果山混为一谈了。
          积石山脉真是这块灵石的克星,它在这里一未得选入补天之列,又被大禹炼去了大半菁华。如来选择把孙悟空镇压在此,显然也是存了借用此地的运势克制猴子的念头。但这样还不足以放心,所以释教与道教联手派出了昙河迦罗和张盛,又去了一趟五行山,故意说些红尘中荣华富贵,让顽石动了心思。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云云,全是马甲。
          经过一番唇舌诱惑,释道两家的目的最终达到了。那石灵不知是计,以为两位仙师要帮自己恢复自由,毅然留下孙悟空的肉体在山下受刑,自己跟着这一僧一道下了山去。《西游记》虽未明言此事,却用了两句诗隐晦表达其中关节:“恶贯满盈身受困,善根不绝气还升”,可见这时候的孙悟空,灵与肉分开了。
          其实昙河迦罗和张盛带走的,不是什么“善根”,而是“恶根”,说的再明白点,是孙悟空的戾气。只有先去除孙悟空的滔天戾气,才能保证他乖乖跟唐僧西去。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来唐僧遇见的孙悟空,暴戾之气大不如前,即便是偶露不耐,也是残余性情使然,稍加念咒即可平服。但这一灵肉分离的举动,也并非是全无代价。戾气一去,战意也随之低落,结果导致曾经大闹天宫的孙大圣实力急遽跌落,在取经路上经常拿一群山精兽怪毫无办法。
          若是当年的齐天大圣,哪用得着十四年功夫才把唐僧护送到西天?如来和天庭为了维稳,也只能选择忍受低效率的基层执行力度了。
          围绕这个分离出来的戾气石灵,道教和释教做了一个交换——释教放弃对石灵的控制,相应的,昙河迦罗前往洛阳开创了沙门戒律,让佛法在中土更加广大。而得到石灵的孙盛则在永嘉年间南渡,携印剑经箓来到鄱阳郡中的龙虎山里隐居,开创正一道龙虎宗。那块代表了孙悟空“戾气”的石灵,也被存放于此。


          IP属地:北京8楼2012-12-25 11:35
          回复

            从此历代张天师,即以龙虎山为祖山,代代相传。后来到了北宋嘉佑三年,洪太尉去龙虎山去寻天师,此时是30代天师张继先在位。洪太尉妄自尊大,发现山中有一处伏魔殿,非要开门,结果在里面发现一块石碑。他掀开石碑,误走了一百零八个魔王。
            《水浒传》是怎么描述当时情景的呢?“泰华山头,巨灵神一劈山峰碎。共工奋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
            两句单独看,都没什么特别奇怪的,但如果把巨灵神和不周山的典故并列,唯一的重合点,即是孙悟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明显暗示,此石碑与孙悟空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块石碑,自然就是当年被张盛带回龙虎山的戾气石灵。张继先解释来历时说:“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这个“洞玄国师“指的是第十四代天师张慈正,在位跨越大唐太宗、高宗两朝。
            张盛带石进山是西晋永嘉年间,这么多年都平安无事,为何到了张慈正时代才想起来要封锁魔王呢?
            那自然是因为孙悟空在贞观十三年出世,惊动了与他同气连枝的戾气石灵,于是后者在同一时间也试图离开龙虎山,它成功了。成功逃脱束缚的它化身成了一头六耳猕猴,直奔取经队伍而去,引发了真假孙悟空的故事。
            如来在真假悟空之争时曾讲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说的就是当年孙悟空一分而二灵肉分离的掌故。这六耳猕猴正是悟空心中的戾气所化,两者本为一体。
            对此,明末董说的《西游补》里说的更明白:“老人道:“大圣,吾叫做孙悟空。”行者道:“我也叫做孙悟空,你又叫做孙悟空!一个功劳簿上,如何却有两个孙倍空?你且说平日做些什么勾当来,等我记些事实罢 了。”老人道:“若问我的勾当,也怕杀人哩!五百年前要夺天宫坐坐,玉帝封我弼马温做做。齐天大圣是我,五行山下 苦一苦,苦一苦,苦得一个唐僧来。”行者大怒,道:“你这六耳猕猴泼贼!来耍我么?看棒!”耳中取出金箍捧望前打下。 老人拂袖而走,喝一声道:“正叫做自家人救自家人,可惜你以不真为真,真为不真!”突然一道金光飞入眼中,老人模样即时不见。行者方才醒悟是自己真神出现,慌忙又唱一个大喏,拜谢自家。”
            这一段故事,把两者的关系分剖的明明白白。所谓六耳猕猴,其实是孙悟空的真神、是他心中所存的戾气。
            我们之前考证金箍棒与孙悟空的关系,也是一体。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六耳猕猴化身成假孙悟空,却能与真悟空的金箍棒抗衡,盖因此三者系出同源,俱是无支祁连一体所化之故。
            六耳猕猴在取经路上险些酿成大祸,幸亏如来及时出手,让它被孙悟空一棍子打死,碎成一百零八块散碎石片。唐僧师徒继续西行,而这些散碎石块则被如来遣人送回龙虎山。
            本来压制悟空是释、道两教联手所为,如今道教失察走了魔王,反被释教解决,道教失去面子不说,弘教的主动权也因而丧失。是以大唐自太宗以降,崇佛之风日盛,几十年后彻底压过道教——如来当初不让昙河迦罗争石,故意让道家张盛保管戾气石灵,无疑是早就算到了这一步。取经只是幌子,谋取中土佛权是真。
            戾气石灵被送回龙虎山以后,惹出祸事的张天师不敢掉以轻心,建起伏魔殿,把这些碎片死死封住,历代不许开启。直到洪太尉出现,这些石灵才挣脱而出,又酿成一番大祸事。道教好不容易经营出一个崇道的宋徽宗,生生又被这一意外事故搞乱了局面。
            这一百零八魔王闹了一段,相继感神归位。道教到了这时节,方才明白如来的用意,自然不敢再把它留在龙虎山,干脆把碎片重新熔炼一起,炼出一个混世魔王,在释教默许之下送入凡间应劫。等到劫数满了,一僧一道再次出现,把它回到花果山青埂峰下的本源之地,故意在石上记录下一段凡间经历,前面嫁接补天缘由,中间一大段经历俱被删削,好教世人以为这石灵自补天被弃以后一直在这里,不曾离开,而真实经历再再无人知晓。
            在空空道人降临之前,《红楼梦》言这石头经历所谓“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其实就是指它数次化形遇劫的离奇经历:一世为女娲之石,落选补天应劫;二世为水神无支祁,大战禹神应劫;三世为定海神针,炉中熔炼应劫;四世为齐天大圣,五行山下应劫;五世为戾气石灵,灵肉分离应劫;六世为六耳猕猴,惨遭棒杀应劫;七世化为一百零八魔王,神聚蓼儿洼应劫;直到第八世才变成通灵宝玉,荣国府家破人亡应劫。
            空空道人见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记载着木石前盟金玉良缘,自以为得了真传,实是买椟还珠,只取走了悬幌虚饰,殊不知“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八字后头,才藏着偌大的故事哩。而那通灵宝玉上镌刻的“莫失莫忘”,想来该是石灵记忆被篡前喊出的最后希冀吧?


            IP属地:北京9楼2012-12-25 11:35
            回复
              祥瑞御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2-12-25 11:51
              回复
                祥瑞御免


                12楼2012-12-25 11:56
                回复
                  2025-10-12 01:49: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祥瑞御免
                  家宅平安


                  IP属地:西藏14楼2012-12-25 13:50
                  回复
                    祥瑞御免 家宅平安


                    16楼2012-12-25 13: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