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道理,他离开河州以后,应该北上到永靖才是正途。可《西游记》里怎么说的呢?“及鸡方鸣,随唤从者,却又惊动寺僧,整治茶汤斋供。斋罢,出离边界。这长老心忙,太起早了。原来此时秋深时节,鸡鸣得早,只好有四更天气。一行三人,连马四口,迎着清霜,看着明月,行有数十里远近,见一山岭……”
唐僧听见鸡叫就要急着走。却不料福原寺的鸡都是周扒皮养的,喜欢半夜打鸣。四更天是凌晨1-3点,唐长老大半夜地就匆忙出来了。
如果唐僧是往北走的话,断不会“迎着清爽,看着明月。”凌晨3点的月亮应该在西边,不会在北边出现。他一路望月而行,还是大路,唯一可能去的,只有位于河州城西南方向的河州-甘南道。他走错路了。
可怜唐长老一心向西,禅心无碍,却不辨路径,本要往北却直奔西南而来,沿着甘南道一路稀里糊涂地走到双叉岭。双叉岭就是龙首山,龙首山距离河州城四公里左右,与“数十里远近“距离相阖。而且大路至此,一分为二,一去积石,一去甘南,以此二路分叉之特征,被称为双叉岭亦不足奇。
唐僧在这里遇妖——活该你这么早起床,正是妖怪们最活跃的时候——被太白金星所救,引上大路。有意思的是,按照常理太白金星应该拨乱反正,告诉唐僧走北线才对。但从后面唐僧的遭遇来看,他却把唐僧引到了西北线,而不是北线大路。
太白金星是神仙,怎么会犯错呢?
太白金星在临走之前,留给唐僧两句诗:“前行自有神徒助,莫为艰难报怨经。”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设计好的。孙悟空被压在积石山脉达里加山下,如果唐僧往北走,根本就碰不到他了。所以神仙们处心积虑,在双叉岭略做手脚。“走上大路”四个字,指的是唐僧在双叉岭朝西北方向转向,被太白金星带上了西北积石屯兵道的“正途”。只有这个路痴圣僧走上“正途”,取经故事才能继续发展。
唐僧对此浑然未觉,开始沿着西北线移动。再看《西游记》里说的:“三藏舍身拚命。上了那峻岭之间。行经半日,更不见个人烟村舍。一则腹中饥了,二则路又不平。”这提供了两则信息:一是没有人烟,说明当年刘权屯兵处已然荒废;二是“上了峻岭”、“路又不平”,说明唐僧已经越过了屯兵的河塬乡,西北线的官道到这里就到头了,前头全是山岭。《西游记》里说唐僧“牵了马匹,独自个孤孤凄凄,往前苦进”,说明地势险峻,无法骑乘,正是这一段路途的真实写照。
唐僧不知道,他不知不觉已经离开大道,正式进入积石山县、临夏县之间的积石山脉崇山峻岭里了。
很快唐僧在山中又遭遇猛虎,所幸被猎户刘伯钦所救。刘伯钦带着唐僧返回山庄,住宿一夜。从遇刘伯钦处到回刘家庄这一段路,基本可以断定他们没有向西,而是折返回东南方向,因为刘伯钦自己说的:“你既是唐朝来的,与我都是乡里。此间还是大唐的地界”。积石县是唐代的边境线,如果他们想还在大唐境内,只能往原路返回或往东南走。唐僧不肯走回头路,那么只有东南一个方向可以选择。
刘伯钦的山庄戒备很森严,“走出三四个家僮,都是怪形恶相之类”、“只见那四壁上挂几张强弓硬弩,插几壶箭;过梁上搭两块血腥的虎皮:墙根头插着许多枪刀叉棒”。从这些描述可见,这个山庄颇有军屯遗风,刘家极有可能是当年刘权的支脉后人,一身能斗虎的本事说不定就是隋军世代传下来的。
这个山庄的位置,当在积石山县和临夏县之间,这一带有直岭、花岭、铜锣沟、雷机沟等等,沟壑纵横,符合书中“万壑风尘冷,千崖气象奇”的景象。
唐僧在刘伯钦的山庄歇息一夜,次日上路。“行经半日,只见对面处,有一座大山,真个是高接青霄,崔巍险峻” 刘伯钦告诉他:“长老不知。此山唤做两界山。东半边属我大唐所管,西半边乃是鞑靼的地界。那厢狼虎,不伏我降,我却也不能过界…”可知这两界山就是河州卫国境的地理分界线。
而这里,就是镇压孙悟空的五行山了。
这个地方地图上能查到么?能。
以刘家庄为中心,划一个半日路程的圆圈。我们会发现,在临夏麻尼寺沟乡境西北的海东地区,有一座达里加山,临夏州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共享。这里是临夏州的最高点,海拔最高到4636米,号称河州珠穆朗玛。在达里加主峰东南有一处海拔4250米的天池,四周五峰联立,因此又称为五山池,又名雾山池,是大夏河支流老鸦关河的源头。
这就有意思了,如来镇压孙悟空的时候,说的明明白白,“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按照这个描述的话,五行山跟五峰池的地址是十分接近的。而达里加在藏语里,是“神山”的意思——藏民们供奉的密宗之祖,不正是释迦牟尼的法身大日如来么?
也就是说,《西游记》里的五行山,应该就在如今的积石山脉达里加山中。当年唐僧解开封印以后,压制悟空的石匣山体崩塌,变成了一个天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