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好京剧完全是家传,父母都是戏迷,上溯到祖辈,也喜欢看戏,虽然未必像谭门那样有七代,但是起码算得上是一个戏迷世家了。据说父母亲恋爱的第一次约会不是逛公园,也不是看电影,却是看京戏。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想不喜欢京剧都难。
记不清是几岁开始带我上剧院看戏的,记得起来是小学的时候,喜欢看武戏,台上开打,锣鼓声紧的时候,眼都不眨,恨不得上去一起打。唱功戏一来,瞌睡也就来了。回到家里,脑海里全是红脸关公,黑脸张飞,白脸赵云,打虎武松。这就闲不住了,看到长竿,短棒,正好拿起来就是武器,短棒抡不了多久,家里东西遭了殃,母亲就拦住不让再打。长竿家里使不了,得到屋外,在弄堂里找邻居孩子对花枪,这下祸就闯大了,自己被打痛,认了,打痛人家孩子,那可不行,其结果就是人家父母找上门来理论,父母亲只能低头哈腰地道歉了事。后来知道母亲出门时还有人告状的。
这样一来,家里可能下决心,要把我这头野马的缰绳勒紧了,他们想的办法就是把我对武戏的爱好转移到唱功戏,原来母亲一直教我唱歌,她很传统,教我的都是她幼年学的,三十年代的,如“卖报歌”,我现在依然能唱“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人家,大风大雨我不怕,今天的新闻。。。。。。。。”,还有周璇的四季歌等。但从那以后,就开始教京戏了,上海人大都喜欢麒派,最早,第一个,就是《追韩信》,母亲温柔地小声唱着“好一个聪明小韩信,他将古人打动我的心。。。。。”,说实话,如让我第一次就听周信芳的唱片,可能还不见得很快喜欢,但是母亲唱得真好听。可能这就是母爱的魅力吧。父亲不以为然,要争着教,他唱了一段《明末遗恨》,说最有味道的是“自登基,东也荒,西也旱,无一日得到安宁。”。问我“好不好听”,母亲也要我说谁唱得好听。当时我当然是帮她,说“妈妈唱的好听”,但是,今天实事求是地说,父亲是对的。《明末遗恨》那一句确是所有麒派唱段里最有韵味的一句。末了一个“宁”字的拖腔,多么充分地表达了崇祯帝当时惶恐,悲凉,凄惨的心情。
从此,《追韩信》这一段启蒙的段子,成了我从中学到大学,联欢会上最拿手的唱段,也是我爱好麒派的开始。家里除了教唱,还讲故事。还讲了《逍遥津》,告诉我这段里面有十几个“欺寡人”,虽然重复,而每个唱法都不一样。父亲教我《甘露寺》,《借东风》的马派唱段。又让我爱上了马派。
这样,从麒派开始,教唱,讲故事,看戏,听录音,几年下来。大人喜欢的流派差不多都传给了我。只有一个程派,有分歧。父亲不喜欢,听到播放程派,就皱着眉让关机。看了好多年戏,程派戏只看了一场《荒山泪》,还是母亲硬拉去的。还不喜欢看悲剧,我受影响也不喜欢程派,看了李世济后才有改变,也怕看悲剧。《窦娥冤》从来不看。母亲不同,悲剧也喜欢,京剧,越剧都看。母亲说以前丽都大戏院,范瑞娟,付全香演《梁山伯和祝英台》,外婆和她去看了三遍,还要带几块手绢,做好边看边哭的准备。
终于,对京剧的爱好到达了全方位。不过我常叹,许多名家都没有看到,只能听录音,然而父亲说好演员会有,当时他推崇谭元寿武功底子极好,张学津表演不输前人,嗓音最好的是钱浩梁。如能唱马派,绝对红,可惜埋没了。如今我还纳闷,浩梁唱马派?这真是个奇招。
京剧会不会衰退,我父亲断言不会。他打了一个比方,如中医医学,很多真本事的老中医不在了,真玩意儿失传。但是只要有民族的需要,要相信会有人继承下去的。不过时间长短却不能预料而已。京剧也是这样。
以上写了我爱好京剧的经历,实际是两位老戏迷的故事。也是怀念双亲的宠爱。想起双亲的爱好,多么热切希望京剧兴旺起来。再次繁荣。这也是京剧吧广大吧友共同的心愿。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华民族的瑰宝大放光彩。
我只是凑凑热闹,不算征文,上不了台面。献丑,献丑。
记不清是几岁开始带我上剧院看戏的,记得起来是小学的时候,喜欢看武戏,台上开打,锣鼓声紧的时候,眼都不眨,恨不得上去一起打。唱功戏一来,瞌睡也就来了。回到家里,脑海里全是红脸关公,黑脸张飞,白脸赵云,打虎武松。这就闲不住了,看到长竿,短棒,正好拿起来就是武器,短棒抡不了多久,家里东西遭了殃,母亲就拦住不让再打。长竿家里使不了,得到屋外,在弄堂里找邻居孩子对花枪,这下祸就闯大了,自己被打痛,认了,打痛人家孩子,那可不行,其结果就是人家父母找上门来理论,父母亲只能低头哈腰地道歉了事。后来知道母亲出门时还有人告状的。
这样一来,家里可能下决心,要把我这头野马的缰绳勒紧了,他们想的办法就是把我对武戏的爱好转移到唱功戏,原来母亲一直教我唱歌,她很传统,教我的都是她幼年学的,三十年代的,如“卖报歌”,我现在依然能唱“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人家,大风大雨我不怕,今天的新闻。。。。。。。。”,还有周璇的四季歌等。但从那以后,就开始教京戏了,上海人大都喜欢麒派,最早,第一个,就是《追韩信》,母亲温柔地小声唱着“好一个聪明小韩信,他将古人打动我的心。。。。。”,说实话,如让我第一次就听周信芳的唱片,可能还不见得很快喜欢,但是母亲唱得真好听。可能这就是母爱的魅力吧。父亲不以为然,要争着教,他唱了一段《明末遗恨》,说最有味道的是“自登基,东也荒,西也旱,无一日得到安宁。”。问我“好不好听”,母亲也要我说谁唱得好听。当时我当然是帮她,说“妈妈唱的好听”,但是,今天实事求是地说,父亲是对的。《明末遗恨》那一句确是所有麒派唱段里最有韵味的一句。末了一个“宁”字的拖腔,多么充分地表达了崇祯帝当时惶恐,悲凉,凄惨的心情。
从此,《追韩信》这一段启蒙的段子,成了我从中学到大学,联欢会上最拿手的唱段,也是我爱好麒派的开始。家里除了教唱,还讲故事。还讲了《逍遥津》,告诉我这段里面有十几个“欺寡人”,虽然重复,而每个唱法都不一样。父亲教我《甘露寺》,《借东风》的马派唱段。又让我爱上了马派。
这样,从麒派开始,教唱,讲故事,看戏,听录音,几年下来。大人喜欢的流派差不多都传给了我。只有一个程派,有分歧。父亲不喜欢,听到播放程派,就皱着眉让关机。看了好多年戏,程派戏只看了一场《荒山泪》,还是母亲硬拉去的。还不喜欢看悲剧,我受影响也不喜欢程派,看了李世济后才有改变,也怕看悲剧。《窦娥冤》从来不看。母亲不同,悲剧也喜欢,京剧,越剧都看。母亲说以前丽都大戏院,范瑞娟,付全香演《梁山伯和祝英台》,外婆和她去看了三遍,还要带几块手绢,做好边看边哭的准备。
终于,对京剧的爱好到达了全方位。不过我常叹,许多名家都没有看到,只能听录音,然而父亲说好演员会有,当时他推崇谭元寿武功底子极好,张学津表演不输前人,嗓音最好的是钱浩梁。如能唱马派,绝对红,可惜埋没了。如今我还纳闷,浩梁唱马派?这真是个奇招。
京剧会不会衰退,我父亲断言不会。他打了一个比方,如中医医学,很多真本事的老中医不在了,真玩意儿失传。但是只要有民族的需要,要相信会有人继承下去的。不过时间长短却不能预料而已。京剧也是这样。
以上写了我爱好京剧的经历,实际是两位老戏迷的故事。也是怀念双亲的宠爱。想起双亲的爱好,多么热切希望京剧兴旺起来。再次繁荣。这也是京剧吧广大吧友共同的心愿。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华民族的瑰宝大放光彩。
我只是凑凑热闹,不算征文,上不了台面。献丑,献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