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诸医、针生读《本草》者,即令识药形,知药性;
读明堂者,即令验图识其孔穴;
读脉诀者,即令递相诊候,使知四时浮、沈、沚、滑之状;
读《素问》、《黄帝针经》、《甲乙》《脉经》皆使精熟。
博士月一试,太医令、丞季一试,太常丞年终惣试。
若业术过于见任官者,即听补替。其在学九年无成者,退从本色。
凡医师、医正、医工疗人疾病,以其全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
由此可见当是的医学考核模式如下:
1、理论考核,即《素问》《本草》《黄帝针经》《甲乙》《脉经》,这些是基本的知识型考核。
2、实践考核,即“识药形,知药性”“验图识其孔穴”等等。
3、考核频率,即博士一月一考等等。
4、能力升迁制度,如“若业术过于见任官者,即听补替。”
5、临床疗效考核,“以其全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
至宋承唐制,在此不一一论述。
得出结论是:
评论一个医生的水平应该有如下方面:
1、医德的考核。
2、医学理论的掌握程度。
3、临床疗效的有效率。
4、考核要有一定的频率,不能以一个医生过去的水平来衡量现在的水平。
因而现代的职业医师考核虽然不完善,但是还是能客观反映出一个医生的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