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村隶属江西乐平市名口镇,是乐平,兴德两县交界处最大的自然村,约有一千多户,3000多人。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宋祥符年间,戴氏自乐邑黄源迁居于此。现今保存较好的有2座老祠堂和2座老戏台及10余幢天井式老民居。
戴村一个村子有个三个戏台,祠堂三个,很少见。那天我看见祠堂外面的墙角,有一处与现代建筑不同的地方,即墙角无角。这个一定是有说法的。有心人可以研究。本村以戴姓为主,也有其它姓氏,为什么一县城会以一个姓为主?数学家,戴良谟是本村人。可昔此行没看乐安河与洎水汇合点,到误以为一沙滩之分流处为一奇事。路上老奚说的那军山,到是真的军山。下面摘录一段乐平县史供大家了解之方便。东汉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建置乐平县,县城立于银城堡(今德兴市银城贩)。因县城“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而名“乐平”。辖区包括今乐平、德兴全境和婆源、万年2县部分地区。 东汉兴平二年(195年),三国矣迁县城至乐安乡亭驻地洎口(今名口镇戴村),改县名为乐安县。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撤销乐安县建制,辖地划入鄱阳县。太建十三年(581年)以原乐安县辖地建置银城县,县城仍立于洎 口。隋开皇十年(591年),撤销银城县建制,辖地再度划归鄱阳。唐武德四年(621年),恢复乐平县建制,隶属江南道饶州。九年(26年)又撤销乐平县建制,辖地仍人隶鄱阳。 唐开元四年(716年)再度重建乐平县,县城立在长乐水口(今众埠镇铜山港口村),隶属江南西道饶州。二十八年(740年)划出县东北境怀金乡与休宁县回玉乡合并建置婺源县。元和七年(812年)又划出县东北境丹阳乡人隶婺源。中和三年(883年)迁县城至花后镇(今乐平镇)。
戴欢更新于2011/11/18
戴村一个村子有个三个戏台,祠堂三个,很少见。那天我看见祠堂外面的墙角,有一处与现代建筑不同的地方,即墙角无角。这个一定是有说法的。有心人可以研究。本村以戴姓为主,也有其它姓氏,为什么一县城会以一个姓为主?数学家,戴良谟是本村人。可昔此行没看乐安河与洎水汇合点,到误以为一沙滩之分流处为一奇事。路上老奚说的那军山,到是真的军山。下面摘录一段乐平县史供大家了解之方便。东汉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建置乐平县,县城立于银城堡(今德兴市银城贩)。因县城“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而名“乐平”。辖区包括今乐平、德兴全境和婆源、万年2县部分地区。 东汉兴平二年(195年),三国矣迁县城至乐安乡亭驻地洎口(今名口镇戴村),改县名为乐安县。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撤销乐安县建制,辖地划入鄱阳县。太建十三年(581年)以原乐安县辖地建置银城县,县城仍立于洎 口。隋开皇十年(591年),撤销银城县建制,辖地再度划归鄱阳。唐武德四年(621年),恢复乐平县建制,隶属江南道饶州。九年(26年)又撤销乐平县建制,辖地仍人隶鄱阳。 唐开元四年(716年)再度重建乐平县,县城立在长乐水口(今众埠镇铜山港口村),隶属江南西道饶州。二十八年(740年)划出县东北境怀金乡与休宁县回玉乡合并建置婺源县。元和七年(812年)又划出县东北境丹阳乡人隶婺源。中和三年(883年)迁县城至花后镇(今乐平镇)。
戴欢更新于2011/11/18
 
            

 不错知道历史
不错知道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