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明吧 关注:15,751贴子:439,823
  • 17回复贴,共1

【明史】章太炎评“明代之学”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拜王阳明


IP属地:湖北1楼2012-12-12 15:09回复
    罗钦顺 “欲当即理” 我那个擦
    比阳明的“心即天理” 还牛


    IP属地:湖北3楼2012-12-12 15:49
    收起回复
      2025-09-04 13:48: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心学不是单纯的学术,须要以生命去体悟、引证。王阳明的心学是自己在苦难中领悟所得,不是重复别人的东西或只是在学术上发展别人的学说,而是自己的心声。他于龙场悟得自己的心学,从而不是从空谈而是事实上发现吾心可与六经互注,领悟到儒家圣学的真谛。
      当然,认识湛若水是他脱离“五溺”,领悟心学的契机。
      


      IP属地:湖北4楼2012-12-12 16:32
      收起回复
        初识湛若水后曾王阳明说:“吾求友于天下三十年,未见此人。”为何王阳明这么说呢?是因为他多年来认识的人不是宗程朱就是佛老中人,想不到还有人尊心学,也想不到心学是这样博大精深。


        IP属地:湖北5楼2012-12-12 16:33
        回复
          断章取义害死人啊!真的要是通读朱程学说对个人修养还是有很大益处的.
             哦!可能文不对题.我是读过这文章感想一下


          8楼2012-12-12 19:54
          收起回复

            @ Lee长腿叔叔
            以下是我截取王阳明吧一篇文章的。我觉得可以很好的解释你的疑惑:
            北宋一代的儒学家门尽管绝大多数还都尊奉儒家学说为正宗,然而他们的思考方法及其所钻研的都已于汉到唐的儒生们大不相同。他们具有的共同点是

            1:都立图突破前代儒学家门寻章摘句的学风,向义理的纵深处探索
            2:都怀有经世致用的要求。
            理学是从宋学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派,我们不应该把理学等同于宋学。
            汉代儒家学者在其传授经典时,都是着重在章句训诂之学,而且师弟子代代相传也都注重师法“训诂相传,莫敢同异,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这样的学风从汉代一直沿用到唐代。唐代前期的儒学家门所编撰的对诸经书的注疏,依然是承袭了南北朝以来正义义疏的繁琐章句之学,与汉代的儒家们并无多大变化,宋代的学者,则大都趋向于义理的探索,而视名物训诂为破碎琐屑。


            IP属地:湖北9楼2012-12-12 20:37
            收起回复
              儒学家把研究思考的探索的对象,由章句训诂转向义理,从唐代后期就已经开始了的。韩愈《施先生墓志》有这么一句
              “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笺注分罗,颠倒是非。闻先生讲论,如客得归”
              从这几句看出,但是已经有人不肯信奉前代儒生的笺注而要另辟蹊径,透过字面自行寻求其义蕴了。至于韩愈本人则更如陈寅恪《论韩愈》一文中所说,他是“奠定后来宋代新儒学之基础”“开启后代新儒学家治经之途径”的一个人。唐代后期的儒生们之所以感觉到必须开创一个新的治经和治学的途径,是因为他们看到,佛家和道家这两个教派的教义和学术思想均极盛行,都已比儒家学说占有优势。他们需要急起直追充实改革以至于改造儒家学说的内容,以求与佛道两家相抗衡。汲取佛道两家学说中的某些成分充实儒家学说,以达到相抗衡的目的。所以说我国的各派包括文化,政治,还有学派都是一个不断互相促进融合演化的过程。网上一些人把古代各个流派说的泾渭分明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IP属地:湖北10楼2012-12-12 2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