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自畏惧的阐述
每个生命通过其一声清亮的呐喊来到世间,从此拥抱这个世界的洁净与肮脏,阳光与阴霾。对于单个生命体而言,在其成长的路上,这个世界未知太多,危险太多,诱惑太多。我深信我们都曾怯懦于聆听未知的声响,畏缩于安全线之外,迷茫于诱惑之间。生命的交响乐却是因了上述的林总,跳跃出一段段或跌宕起伏、或缠绵悱恻的乐章。然而,每当默立在雾霭之前,或是走在荆棘丛林,抑或纸醉金迷之间,遍布心底的是无助的恐慌,自以为便要在苦海中沉沦,却回望到来路上指明的灯塔,于是聊以为慰藉,摒弃物欲的沟壑,打开前人书卷,温暖脆弱的内心。
在这个时代,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在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不曾像现在一般,被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建筑,交错辉映的灯火万家,覆去了以往的浅草涓溪,茅草院落。我并非回归自然的原教旨主义者,我只是努力用浅显的词汇,来堆叠出这个世界的轮廓,包括弥漫硝烟的角落,充斥血腥的街巷,无休止的腐败,悲情的民众……这些几何绘图成的光影碎片,通过现代科技制成的影像,最后定格为废墟或者窝棚里孩子们一张张的复杂的笑脸。
然而显示器中勾勒的线条,并不足以成为畏惧的理由,人们在太快的捕捉讯息后,踊跃的却更多是躁动,而来自潜意识中的不安,根源于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当现实被丑陋以及罪恶通过放大镜放缩后,未能受有信仰中神意的安抚,于是人们在自我放逐的激流中,植根于底层的暴戾,便不断的被诱发,因了困顿,进而怀疑这个世界,最后陷入到无尽的恶性循环中。
而等到老耄之年后,我们还会铭记的是什么?
源于畏惧,我们寻求依托;因了未知,我们积淀力量。
二十年,从蹒跚学步的咿呀幼儿进到步履维艰的成年,亲人、友人、爱人在青春中不断闪烁,在附加的条件中慢慢变换着自己的人生,交织着另一样不确定的斑驳,有爱过,有伤过,夜深人静的时候,掺杂在眼前,在睡去的眼帘中不断撕扯着蔓延,而每一次挣扎的起床,却又像在躲避不一样的不确定,人们都在匆匆的忙着生,匆匆忙着死,似乎永远不想停下来,因为每一次的驻足,似乎只能捕捉那些惊慌的镜头,于是前行,于是忘却。
人们躲避着岁月间流逝的不安,用异样的张扬来掩饰自己不经意间的害怕。
人们胆怯,而又不知所谓。
正如一直相信生命的另一处,应当充盈着善意的旋律一般,带有畏惧之心,依然能够在午夜艰难起身,将时光留在翻阅的指尖,将这些瞬间一点一点刻录在字里行间,在自己孤寂的时候给予自己温暖。
人们应当为自己留下一个故事,有所畏惧而又弥足温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