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作钧瓷揉泥成型之前,黏土需先调整成又均匀又易成型的状态,同时将黏土内所含的空气都除去。 黏土硬度不均的原因是黏土各部分所含的水分不均匀的关系。用这种黏土制作禹州钧瓷,作品一定会在干燥过程中因黏土的水分不均匀而产生各部分的不均衡收缩,以致成品形状变型或开裂。 同时黏土中所含空气亦会与水分不均匀时产生同样损害,在烧制过程中爆裂。就如同和面一样,揉泥的工作在开始时觉得很费力气,不熟练的人做一下就感到疲劳。可在练习几遍之后,只要抓住操作要领即知揉泥工作也没有什么。古时候钧瓷工匠对学徒说: 揉泥要学2年。由此可见,此项作业是被认为难以学会的一项工作。总的来说,要时常练习,而在揉合中,知道用多少力的要领,如此才会有熟练技艺。揉泥大致上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粗揉,为了消除黏土各部分不均衡的硬度而施行。第二阶段称为菊花揉,是要拔出黏土中的空气以及为了使黏土品质均匀而施行。 经过两个阶段揉制,调制好的黏土即可用于各种方法的成型。 一)粗揉运用自己体重,将双手撑直,加压于黏土,从中问向两边扩展。 手放在黏土上,用近手根的地方压挤,将身体重量放在手腕上,手不仅要往下压,也要向斜前方滑动按压。 反复做10次左右,受到压力,手下黏土块即向横向延展成条状。 抓起板状黏土两边,向中间弯曲使其重叠一起,然后再一次重复开始的动作。反复多次调整好形状,黏土的粗细颗粒与干湿即会均匀。 做完粗揉后,将细长状黏土的一端放在近身近边,另一端口放在对面。稍稍向右前方倾斜,左手用手腕和手撑外侧的力量,做出由上往下右前方的推压式动作。 二)菊花揉右手略施力,顶住左手所施于泥土的力量,使底部泥土的轴心保持平衡;也就是要使泥团的上部保持一定的分量,不让底部的土挤上而变大,导致整个轴心的变动。 手在施力抵着左手所推进的泥土时,左手往右手方向的上方移动使黏土一端被拉起。等到完全拉起时,右手稍微向上移动,可顺势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一下,而用左手强力的那端再向下压。 犹如练太极拳一般。双手放在黏土上,用近手根的地方压挤,将身体重量放在腕上,手不仅要往下压,也要向斜前方滑动按压。 将泥反复揉成菊花状。 大约重复50次黏土中的气泡会完全揉出,左手一点点向黏土的下方移动,减小力度,右手顺势回卷,增大幅度。 做完粗揉后,将细长状黏土的一端放在近身近边,另一端即放在对面。稍稍向右前方倾斜,左手用手腕和手掌外侧的力量,做出由上往下右前方的推压式动作。 完成。 揉好的泥块可用割线割开检查揉泥质量。 割线割开泥块中如含有气泡需重新揉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