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关于高铁新区置顶的文章,想起我曾经也写过,搭个顺风车。】
伴着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隐约中我们似乎看到滕州更加灿烂的明天,对于怎样去更好的发挥高铁的作用,很多朋友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最多的恐怕是高铁新区得问题了,就此我也想搀和一下,说说我的看法。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他是伴随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所有逆背这个原则的建设基本上也就注定了失败,大汉的五陵少年已成旧梦,大元的中都也是满眼尘沙,朱元璋的明中都也只留下了现在以讹传讹的凤阳花鼓。现在我们全国各地的新城、新区如雨后春笋,但也造就了像鄂尔多斯一样的一大批空城、鬼城。
也许那些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离我们都很远,那好吧,我们就看看眼前的故事,25年前枣庄市创造性的成立了山亭区,从此拉开了山亭新城的建设,这个城市在建设了20年的时候还没有自己的城市公交,还没有正规的出租车,还没有正式的居民小区,还没有统一的供热系统,就是这个新城,曾经被寄托了多大的梦想和希望?这两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他终于摆脱了鬼城的面貌,但依然还是被称之为山亭新城,因为他作为一个城市来讲发育的太不健全了,于是还是继续新下去一段不知道多久的时间。
再看看附近的另外一个新城,十年前他在一片山坳之处开建了第一座大楼,十年时光已经过去,整个山坳之中建筑成林,但是除了一条被称为上班大道的路上车流如织之外,其他路上也是山(纵路名山)秃河(横路名河)枯,鲜有车迹难觅人踪,一到晚上一处处小区黑灯瞎火,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1937年的南京。除了近两年配套的实验学校之外,两所医院还在建设之中,商场更是奢望。这就比自然形成的城市有了很大的差距,楼下一家小卖铺,巷口一个修车摊,这样的生活也许缺乏了整洁统一,但他更具有生活的气息。就像上海世博会的口号一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让我们更麻烦。
回头来看看我们。
从区域来看——
打开我们的地图来看一看,因为东部划出很多乡镇的原因,我们的城市很显然已经有点偏北偏东了,如果在城市以东再建新城,那么我们的城区就会建设到山亭界边,而不能起到更好的辐射滕西、滕南的作用。
从规划上来看——
我们的城市规划刚刚制定了五年,还有很多项目正在编修完善之中。一个城市要想建设的更加美好,是不能朝令夕改的,而要具有一定的延续性。《齐鲁晚报》刚刚报道了日照市几任市长都是按照一张规划图下来的,所以他的建设是有序、可控的、高效的。
从建成区来看——
104国道迁线,西城的发展拉开空间;旅游路的建成为北城区的建设也提出了要求;开发区热火朝天的建设了十年,很多地方还是填空题;我们的县城在唐朝之后的一千年终于跨河东进,但龙泉路和G3京台高速之间我们还大有可为。怎样做实做好现在的区域也是一个不小的课题。
从人口分布上来看——
滕州市最近披露的人口数字为:户籍人口160万,外来常住人口60万。我忽然对这个数据抱有极大的怀疑,假设滕州人都在滕州,那四个人之中还有一个外地人?我怎么一直没有发现呢?这个数据一定有问题,有朋友对我说,建设在滕州的工矿企业,他们的人也许就是外来人口?是吗?也许吧,但貌似枣矿集团要不把生活区建在矿区,要不就建在了枣庄,除了一个落寞的八一煤矿之外,连人家滨湖矿都不辞辛苦的跑薛城区住。好了,不扯这个了。假设160万人口中30%的城镇户籍人口,那就是48万,但是这48万人都住在城区吗?没有,貌似滕州城区的居民是35万,剩下的人很多都属于工矿企业的人员都住在农村,让这一部分人进城吗?貌似也有点困难。毕竟太不方便了。
从城镇体系上来看——
从新编制的滕州市城镇体系规划上来讲,各个乡镇基本上都是2-8万人的小城镇,其中西岗、大坞、滨湖等地等是比较大的城镇,完备的城镇体系构成了整个城市体系,盲目的向中心城区迁移会造成工作、生活的极大不便,自然也增加了生活成本。
回复
1楼
2011-07-06 03:28
删除 |
伴着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隐约中我们似乎看到滕州更加灿烂的明天,对于怎样去更好的发挥高铁的作用,很多朋友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最多的恐怕是高铁新区得问题了,就此我也想搀和一下,说说我的看法。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他是伴随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所有逆背这个原则的建设基本上也就注定了失败,大汉的五陵少年已成旧梦,大元的中都也是满眼尘沙,朱元璋的明中都也只留下了现在以讹传讹的凤阳花鼓。现在我们全国各地的新城、新区如雨后春笋,但也造就了像鄂尔多斯一样的一大批空城、鬼城。
也许那些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离我们都很远,那好吧,我们就看看眼前的故事,25年前枣庄市创造性的成立了山亭区,从此拉开了山亭新城的建设,这个城市在建设了20年的时候还没有自己的城市公交,还没有正规的出租车,还没有正式的居民小区,还没有统一的供热系统,就是这个新城,曾经被寄托了多大的梦想和希望?这两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他终于摆脱了鬼城的面貌,但依然还是被称之为山亭新城,因为他作为一个城市来讲发育的太不健全了,于是还是继续新下去一段不知道多久的时间。
再看看附近的另外一个新城,十年前他在一片山坳之处开建了第一座大楼,十年时光已经过去,整个山坳之中建筑成林,但是除了一条被称为上班大道的路上车流如织之外,其他路上也是山(纵路名山)秃河(横路名河)枯,鲜有车迹难觅人踪,一到晚上一处处小区黑灯瞎火,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1937年的南京。除了近两年配套的实验学校之外,两所医院还在建设之中,商场更是奢望。这就比自然形成的城市有了很大的差距,楼下一家小卖铺,巷口一个修车摊,这样的生活也许缺乏了整洁统一,但他更具有生活的气息。就像上海世博会的口号一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让我们更麻烦。
回头来看看我们。
从区域来看——
打开我们的地图来看一看,因为东部划出很多乡镇的原因,我们的城市很显然已经有点偏北偏东了,如果在城市以东再建新城,那么我们的城区就会建设到山亭界边,而不能起到更好的辐射滕西、滕南的作用。
从规划上来看——
我们的城市规划刚刚制定了五年,还有很多项目正在编修完善之中。一个城市要想建设的更加美好,是不能朝令夕改的,而要具有一定的延续性。《齐鲁晚报》刚刚报道了日照市几任市长都是按照一张规划图下来的,所以他的建设是有序、可控的、高效的。
从建成区来看——
104国道迁线,西城的发展拉开空间;旅游路的建成为北城区的建设也提出了要求;开发区热火朝天的建设了十年,很多地方还是填空题;我们的县城在唐朝之后的一千年终于跨河东进,但龙泉路和G3京台高速之间我们还大有可为。怎样做实做好现在的区域也是一个不小的课题。
从人口分布上来看——
滕州市最近披露的人口数字为:户籍人口160万,外来常住人口60万。我忽然对这个数据抱有极大的怀疑,假设滕州人都在滕州,那四个人之中还有一个外地人?我怎么一直没有发现呢?这个数据一定有问题,有朋友对我说,建设在滕州的工矿企业,他们的人也许就是外来人口?是吗?也许吧,但貌似枣矿集团要不把生活区建在矿区,要不就建在了枣庄,除了一个落寞的八一煤矿之外,连人家滨湖矿都不辞辛苦的跑薛城区住。好了,不扯这个了。假设160万人口中30%的城镇户籍人口,那就是48万,但是这48万人都住在城区吗?没有,貌似滕州城区的居民是35万,剩下的人很多都属于工矿企业的人员都住在农村,让这一部分人进城吗?貌似也有点困难。毕竟太不方便了。
从城镇体系上来看——
从新编制的滕州市城镇体系规划上来讲,各个乡镇基本上都是2-8万人的小城镇,其中西岗、大坞、滨湖等地等是比较大的城镇,完备的城镇体系构成了整个城市体系,盲目的向中心城区迁移会造成工作、生活的极大不便,自然也增加了生活成本。
回复
1楼
2011-07-06 03:28
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