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首为义吧 关注:4贴子:159

回复:【先圣遗篇】《道德经》——梦贞先生注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四十九章
·····
原文:
1、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2、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
3、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
4、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
5、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简译:
1、圣人永远没有自己的私心,他们以实现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
2、善良的人用善心对待,不善良的人也用善心对待,从而收获善的果实;
3、诚信的人用诚信对待,不诚信的人也用诚信对待,从而收获诚信的果实。
4、圣人出现,天下和谐,为天下调和统一的精神。
5、百姓都甘愿做他的耳目,圣人也把百姓都当作自己的孩子。
第五十章
····
原文:
1、出生,入死。
2、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3、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4、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5、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6、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7、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简译:
1、出世为生,入土为死。
2、享受天年的人,有四肢九窍;生病夭折的人,有四肢九窍。
3、有人应该活着,却死于意外灾害的人,也有四肢九窍。
4、这是什么原故?是因为每人对生命的最求各有厚重。
5、确定无误的传闻,以善摄取生命能量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进入军队不用被上盔甲和带上兵器。
6、犀牛没有目标用它的犄角,老虎没有目标用它的利爪,敌人没有目标用他的兵刃。
7、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不会进入必死之地。
第五十一章
·····
原文:
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2、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3、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恒自然。
4、故道生之,德畜之。
5、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6、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简译:
1、大道规律创造了生命,大德规范维护了发展,物种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团队的优势是它们成功的关键。
2、所以万物的本能意识,莫不尊崇大道而且器重大德。
3、大道被尊崇,大德被器重,不是听谁的命令,而是永恒的自然规律。
4、所以大道自然创造了生命,大德自然维护了发展。
5、道生长万物德培育万物,道丰满万物德包容万物,道滋养万物德维护万物。
6、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无所不为而不自恃有功,统管万物而不任意宰制,这就是玄修而至的大德。


18楼2012-12-02 14:23
回复
    第五十二章
    ·····
    原文:
    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2、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3、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4、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5、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6、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7、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8、是为袭常。
    简译:
    1、天下万事都有它们的初始,可以说是天下万事的起点。
    2、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起点,就能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
    3、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再反过来印证万事的起点,这样做一生都不会有闪失。
    4、堵塞感官之窍,封闭欲望之门,终身不会疲惫。
    5、开启感官之窍,增添纷扰之事,终身不可救药。
    6、能预见规律可以说是圣明,能保持柔和可以说是内心强大。
    7、用其所掌握的智慧之光,复归万事万物光明的前景,就不可能给自己留下祸殃。
    8、这是传承下来的大道常识。
    第五十三章
    ·····
    原文:
    1、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2、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3、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4、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
    5、非道也哉!
    简译:
    1、让我们抱持良知,行于大道之中,唯恐偏失。
    2、大道是那样的平坦,世人却偏行险路。
    3、朝政废除,田园荒芜,粮仓空虚。
    4、却有买弄文采、炫耀利剑、铺张饮食、囤积余货之辈,皆为盗世欺名。
    5、他们走的不是正道啊!
    第五十四章
    ·····
    原文:
    1、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3、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4、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5、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6、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7、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8、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简译:
    1、以善之念建立德性的人坚毅不拔,以善之念抱持大道的人永不松脱,这是子孙得以祭祀不绝的榜样。
    2、用这样的榜样来修身,他的德行就会返朴归真。
    3、用这样的榜样来齐家,这个家的德行就会充实有余。
    4、用这样的榜样来建乡,这个乡的德行就会传颂久长。
    5、用这样的榜样来治国,这个国的德行就会丰富盈满。
    6、用这样的榜样来平天下,天下的德行就会像阳光那样普照万物。
    7、所以,从一个人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人,从一个家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家,从一个乡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乡,从一个国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国,从天下的德行可以了解天下。
    8、我凭什么知道天下必然的结果啊?就是依此规律。


    19楼2012-12-02 14:23
    回复
      2025-08-07 06:41: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五十五章
      ·····
      原文:
      1、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3、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
      4、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5、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6、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7、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简译:
      1、含德丰厚的人,就像赤裸的婴儿。
      2、毒虫不蛰,猛兽不咬,凶鸟不伤。
      3、筋骨柔弱却抓得牢握得紧,不懂男女交合生殖器自然硬朗,这是精气纯全的缘故。
      4、终日哭叫而不哑,这是先天之气自然调和的缘故。
      5、自然调和是永恒的基础,明白永恒的道理则是圣明。
      6、增益生机才是福祥之意,用心使气血谐和才达刚强。
      7、如果强行壮盛则会加速万物的衰老,这是不符合大道规律的,不遵从大道规律则会过早衰亡。
      第五十六章
      ·····
      原文: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3、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4、故为天下贵。
      简译:
      1、有真知的人,可以行不言之教;而爱说的人,不知其中奥妙。
      2、只有堵塞感官之窍、封闭欲望之门、挫去盲目锐气、摆脱迷惑纷忧、和顺生命光景、认同尘土本相,通过玄修才可以进入与道大同的境界。
      3、而达不到这个境界必然产生亲近疏远、利益损害、高贵低贱等分别心。
      4、所以唯有达到与道大同的境界才是真正可贵的。
      第五十七章
      ·····
      原文: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2、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3、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4、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5、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6、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7、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简译:
      1、以光明正道治国,以出奇制胜用兵,以未雨绸缪赢天下。
      2、我何以知道这一层道理呢?以此:
      3、天下禁令越多,人民越是贫穷。
      4、民众利器越多,国家越是混乱。
      5、人多奸诈机巧,怪事此起彼浮。
      6、法令越是彰明,盗贼反而猖獗。
      7、所以圣人说:我们无为民心自然归化,我们好静民心自然框正,我们无事民心自然富有。我们无欲民心自然纯朴。


      20楼2012-12-02 14:23
      回复
        第五十八章
        ·····
        原文:
        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2、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5、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6、人之迷,其日固久。
        7、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简译:
        1、国之政策宽松无觉,人民便纯朴敦厚。
        2、国之政策严酷烦琐,人民便狡邪诡诈。
        3、灾祸中倚藏着福祉;福祉中伏藏着灾祸。
        4、谁能知晓其中的奥秘呢?没有标准参考。
        5、正常的变化为荒诞,良善的转化为邪恶。
        6、人们为此感到迷惑,时间已经久远了。
        7、所以圣人,方正而不生硬,锐利而不伤人,耿直而不放肆,光明而不炫耀。
        第五十九章
        ·····
        原文:
        1、治人事天,莫若啬。
        2、夫为啬,是谓早复。
        3、早复,谓之重积德。
        4、重积德,则无不克。
        5、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6、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7、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8、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简译:
        1、治理人事顺应天道,最重要的是惜爱。
        2、唯有惜爱,才是复归自然之道的必然根基。
        3、复归自然之道的根基,即所谓厚积恩德。
        4、厚积恩德,则无往而不克。
        5、无往而不克,则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
        6、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就可以把国托付给他。
        7、有了治国的雄厚基础,就可以长久。
        8、这就是根深蒂固,生机蓬勃的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
        原文:
        1、治大国,若烹小鲜。
        2、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3、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4、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5、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简译:
        1、治理大国,就像烹饪符合各种人口味的小鲜。
        2、当天人合一之道莅临的时候,(烹饪)术就不再神秘了。
        3、不但其(烹饪)术不神秘,而且运用这种技术还不伤元气。
        4、不但这种技术不伤元气,圣人采用的方法也不伤元气。
        5、既让人民满意又不伤自己,是德交归于道的结果啊。


        21楼2012-12-02 14:24
        回复
          第六十一章
          ·····
          原文:
          1、大国者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2、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3、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4、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5、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6、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7、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简译:
          1、大国如果谦卑处下似江海,就能成为天下文化的汇归之处,就会成为天下依赖的母亲。
          2、雌性坚持以柔静征服雄性,在于她以静为下的自性。
          3、所以大国若对小国谦卑处下,便能赢得小国的信赖。
          4、小国若对大国谦卑处下,便能获得大国的保护。
          5、所以或者因谦卑处下而赢得信赖,或者因谦卑处下而获得保护。
          6、大国希望有小国的加盟而强大,小国希望借大国的力量而生存。
          7、若想让两者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目的,大国的谦卑尤其重要。
          第六十二章
          ·····
          原文:
          1、道者,万物之奥。
          2、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3、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4、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5、故立天子,置三公。
          6、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7、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8、故为天下贵。
          简译:
          1、道的信仰者,认为万物之奥妙皆在其中。
          2、善人把道看作生命中的至宝,不善的人也把道当作自己的保护神。 3、美言可以博取市井的尊重,而美行更可以赢得人们的追随。
          4、然而人心难免有不善的一面,怎样才能被剔除弃绝呢?
          5、因此就创立了一个天子,又设置了三公。
          6、世人虽有宝玉豪宅以及先进的马车,但不如有信仰的人活的快乐。
          7、古时候重视道的信仰是为何呢?不是相信“有求必应”,“有罪也可以赦免”吗?
          8、所以才将道作为天下最珍贵的信仰。
          第六十三章
          ·····
          原文: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5、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7、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简译:
          1、以无为成就所为,以无事铸就大业,以恬淡实现兴趣。
          2、无论大事小事还是多得少得,都要用以德抱怨的心态。
          3、图谋难题于知其薄弱,成就大事于细致入微。
          4、天下难事,必从容易处入手;天下大事,必从细微处入手。
          5、所以圣人始终不认为在做大事,所以才能成就其大业。
          6、轻易承诺必然少有信誉,易事累积必然难事成堆。
          7、因此圣人警惕难事出现,所以最终没有难成之事。


          22楼2012-12-02 14:24
          回复
            第六十四章
            ·····
            原文:
            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4、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7、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8、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10、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简译:
            1、安定之初容易把持,朦胧之初容易谋化,脆弱之初容易破碎,微小之初容易分散。
            2、有所作为来源于空白的领域,治国安邦开始于未混乱之前。
            3、合抱之粗的树木,生成于稚嫩细弱的小苗。
            4、九层之高的楼台,起建于一篮一筐的累土。
            5、千里之外的行程,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
            6、内心浮躁者必败于急功近利,执迷不悟者必失去前进方向。
            7、所以圣人,有无为的境界所以不会失败,无执著心所以不失方向。
            8、有些民众做事,持续到几近成功但却功败垂成,如能始终谨慎如一,则无失败之事。
            9、所以圣人,追求的是清心寡欲,所以不会看重世人的难得之货;
            10、学习的是冷门绝学,修复众人犯下的过失,以此来辅助万物回归自然,而他们始终不敢妄做非为。
            第六十五章
            ·····
            原文:
            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2、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3、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知此两者亦楷式。
            5、恒知楷式,是谓玄德。
            6、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简译:
            1、古时以善行道的人,不是教育民众学会巧智诡诈的小聪明,而是感化民众传承敦厚朴实的大智慧。
            2、民众之所以不服管教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巧智诡诈的影响。
            3、所以采用巧智诡诈来治国安邦,无异于国贼;不以巧智诡诈的方法来治国安邦,是国家的福音。
            4、因此要知道这两条是不变的法则。
            5、能永远应用这个法则,靠的是玄修而至的德性。
            6、玄修而至的德性无比深远啊!与万物一道返朴归真,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顺的局面。
            第六十六章
            ·····
            原文: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2、是以于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3、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4、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5、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简译:
            1、江海所以能成为天下川谷的容纳者,是它以善居下的本性决定的,所以它能够成为天下的川谷之王。
            2、因此要想成为民众的统帅者,必先以谦下的言辞赢得信赖;欲走在民众的前面,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之身后。
            3、所以圣人,处于民众之上而民并不增加负担,处于民众之前而民也不感到妨害。
            4、所以天下百姓乐于拥戴而不厌烦。
            5、正是因为圣人不争,所以天下自然没有人能与他竞争。


            23楼2012-12-02 14:24
            回复
              第七十章
              ····
              原文:
              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2、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言有宗,事有君。
              4、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5、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6、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简译:
              1、我的话很容易知晓,很容易践行。
              2、而天下却不能知晓,不愿意践行。
              3、言所指向自有出处,事所提及必有主人。
              4、唯有放下后天知见,才能不断知晓我们的感知。
              5、知道我们的人稀少,才显出我们的可贵。
              6、所以圣人,外表淳朴而内心如玉。
              第七十一章
              ·····
              原文:
              1、知不知,上。
              2、不知知,病。
              3、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简译:
              1、知道自己的盲点在哪里,最好。
              2、不知自己的盲点在哪里,缺点。
              3、正因为把盲点当作缺点,才可以说他没有缺点。
              4、圣人没有缺点,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盲点在哪里,所以他没有缺点。
              第七十二章
              ·····
              原文:
              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2、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3、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4、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5、故去彼取此。
              简译:
              1、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胁,那么统治者的危机就会来临。
              2、不要侵害人民生存的空间,不要搅乱人民正常的生活。
              3、惟有不引发人民厌恶,人民自然不会厌恶你。
              4、因此圣人,自知自明却不自以为高瞻远瞩,自爱自尊却不自以为贵人一等。
              5、所以去除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25楼2012-12-02 14:29
              回复
                第七十三章
                ·····
                原文:
                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2、此两者,或利或害。
                3、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4、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简译:
                1、勇于违反天道则会招来杀身之祸,勇于顺从自然则会活的潇洒自如。
                2、这两种不同的勇敢,一个有利一个有害。
                3、上天不会放过所有的罪恶,谁能知道其中的缘故?就是圣人也很难了解。
                4、天道的规律,在不争中以善取胜,在不言中以善回应,在冥冥中不召自来,在悠然中以善谋划。
                5、天网浩瀚飘渺,稀疏但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逃脱。
                第七十四章
                ·····
                原文: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3、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斩。
                4、夫代大匠斩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简译:
                1、人民不怕死,怎么还能以死亡来恐吓他们呢?
                2、若使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应该对那些为非作歹者,我把他们抓起来按照刑律杀头,看谁还敢?
                3、我们应该秉持由司杀者执行死刑,如果任何人都能代替司杀者执行死刑,这就好比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
                4、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则是很少有人不把自己的双手弄伤的。
                第七十五章
                ·····
                原文:
                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2、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3、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4、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简译:
                1、民众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的税赋过多,因此才饥饿。
                2、民众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的妄为,因此才难以治理。
                3、民众所以轻死而挺而走险,是因为统治者的生活奢侈使得贫富悬殊,因此民众才轻死而挺而走险。
                4、所以唯有不执着于今生享乐的人,才比那些过份看重今生享乐的人更贤明。



                26楼2012-12-02 14:29
                回复
                  2025-08-07 06:35: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七十六章
                  ·····
                  原文: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2、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3、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4、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5、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简译:
                  1、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会僵硬。
                  2、草木在活着的时候也都是柔弱脆嫩的,死了就干硬枯萎。
                  3、因此坚强是属于死亡一类,柔弱是属于活着一类。
                  4、所以自视兵强而发动战争则不可能赢得胜利,树木强硬则必然因为枯萎而被折断。
                  5、强大的处于下降趋势,柔弱的处于上升趋势。
                  第七十七章
                  ·····
                  原文:
                  1、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3、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4、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5、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简译:
                  1、天道的自然的法则,不像怕断弦的满弓吗?顶极的自然会抑制它,弱势的自然会保举它;多余者必遭损伤,不足者必得补充。
                  2、天道的自然之规律,损伤多余者而补充不足者。
                  3、人为之道则不然,损伤不足的以奉献给有余的。
                  4、谁能把多余的奉献给天下?只有得道的人。
                  5、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他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圣贤。
                  第七十八章
                  ·····
                  原文: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4、正言若反。
                  简译:
                  1、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而攻坚克强的能力,却没有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2、这个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3、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
                  4、正义的言辞应当令人反省。


                  27楼2012-12-02 14:30
                  回复
                    第七十九章
                    ·····
                    原文:
                    1、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2、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3、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4、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简译:
                    1、和解大的仇怨必留余怨难消,怎么可能达到善终?
                    2、因此圣人虽然执有有利的契约,但不会因此强迫人偿还。
                    3、所以有德之人只会用契约来明确责任,无德之人却利用契约来彻底击倒对方。
                    4、上天之道无亲无疏,却永远赐福与善人。
                    第八十章
                    ····
                    原文:
                    1、小邦寡民。
                    2、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3、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5、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简译:
                    1、当人类进入小邦寡民式的理想社会。
                    2、便不会再有百十号人共享一个器皿的现象,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用舍近求远。
                    3、家家虽然有舟有车但大多都是摆设,虽然能看见盔甲兵器却无陈列之处,人民从结绳的启示中获得更高智慧。
                    4、品尝着甘甜的佳肴,欣赏着美丽的服装,享受于安居的生活,陶醉于快乐的民俗。
                    5、邻里之间相互观望,鸡犬之声相互闻听,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
                    原文: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5、天之道,利而不害。
                    6、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简译:
                    1、信者的言语不一定甜美,甜美的言语不一定可信。
                    2、善者的动念无需要诡辩,诡辩的动机不一定是善。
                    3、真知者没必要博览群书,博览群书者未必有真知。
                    4、圣人不为自己积攒财富,既然一切为了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既然一切给予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
                    5、上天之道,利天下而永无妨害。
                    6、圣人之道,为天下而永不贪争。


                    28楼2012-12-02 14: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