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吧 关注:9,231贴子:32,999
  • 4回复贴,共1

转贴:"六书"造字之本_小学生阿博=客_百度空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六书"是《说文解字》的核心.认识清楚"六书",对学习《说文》很重要.

一可取之······二请弃之,"六书"造字之本

转自:http://hi.baidu.com/albertblog/item/bc0b80088c7ddfca1ff046ea#713670-tieba-1-63276-ff0040df7e5ea8acd13e092599825e92



1楼2012-11-29 21:53回复
    《说文》有“六书”的字例
    略加评说
    http://hi.baidu.com/albertblog/item/419c1ffaf5df82ac31c199f5


    2楼2012-12-09 08:52
    回复
      2025-08-10 02:23: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假借”字例
      许慎以“令长”为“假借”的字例。(宋、元之际)戴侗和(清《说文》四家之一)朱骏声都指出这两个字义应该是引申义。
      “令”字应该是铜铃的象形字。铃是一种手持的打击乐器,轻摇之“丁令~丁令”之声,足以引起人群的注意,读音也因此而来。后来就给召集人们的负责者一个铃,使之能召唤民众。久而久之铃声成了命令。“令”字引申为‘发号’,本义则由“铃”字来表示了。
      “长”字就说来话长了:
      人身有一个很特别的事物:头发。不过很好“象形”,“彡”就是最早表示头发的字。
      可是“彡”还可以“象形”地表示其他事物,例如口下的“须”(如果整理妥当就是:“顺”了)、身后的“影”、颜色的“彩”、鼓声的“彭”,如果略加变形则是“毛”、“羽”、“气”……。为了明确,就把“彡”画在“人”头部,(变形)为“长”字。
      事物还在发展,人们逐渐有了『长短』的概念,怎么表达呢?先人是这样想的:箭都是很长的,拉满弓,就像《水浒》中杨志那样“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包婴孩”,就有一臂一身(宽)之长,少说也有三尺长;而“豆”的本形是象形祭器,有点像现在的高脚酒杯,这高脚虽有两握之宽,但是整个豆不过一尺高;如果一支箭只有豆那么高,是不是太『短』了点?所以“矢(箭)”和“豆”两个字放在一起的“短”就“汇义(会意)”为『短』。反之“长”了点,又怎么表示?先人想到成年以后,人身器官都长得比较大了,唯有头发是变长了,于是把原来表示头发的“长”字“指事”为‘长短的长’,进而引申到时间也如此形容:‘久远也’。
      “长”字“指事”了、“引申”了,头发怎么办?很容易,再加个“彡”就成了“髟”。只是不知何时天上掉下来f声,于是头发再变成了“ ”。不过,很奇怪:b声的“髟”加了个b声的“犮”,却发f声。这且表过(因与主题无关就)不提。
      总之,《说文》中“令长”的字义确实是引申义,而许君举此为“假借”的字例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说法就是他所受教于先师的、理解认同的(古义的)“假借”,是认字的“假借”。现在所讲的(今义的)“假借”是“凭语词之音,借读音近似的字,来表词义。”这是后人误会了“六书造字之本”以后,进一步对“六书”的误解之一。
      认字时,只要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不能用“指事”、“象形”、“形声”、“汇义(会意)”、或“转注”来解释,那么就是“假借”了。这大概也是许君把“假借”放在“六书”之末的原因,反之按造字的规律来看,“假借”应该在“形声”之前。
      如果以造字的立场来说,某个概念(例如『日升到日落这个时间单位』、『某伙人群的为首者』、『我看人们走动的方向』、『菽类的果实』……)需要用字表达、或者语言有词需要以字记录时,可是无法用“指事”……“转注”等方法拟构出意义明确的字形,那么自然而然会想到已经存在的字,有两条思路:或者这个字的字义和新概念有所关联(例如上面提到的前两个概念与表示太阳的“日”字、和表示年纪较大、因此经历丰富之人的“长zhang”字有关),或者这个字的读音与表示概念的语词的语音相近(例如上面提到的后两个概念与原来表示麦子的“来”字、表示祭器的“豆”字读音相近),那么就把这些字拿来表达新概念。造字的人当然很清楚,这是两种方法不同的方法:“引申”和(今义的)“假借”。
      “假借”是古人专门为认字方法构造的名称。“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表示了“指事”有不同的两大类。“假借”则以名称来表示有不同的两大类。“假”和“借”分开来说,字义是有点不同的,“借”虽然也是“假也”,但是“假”是形容性的,“借”是动作性的,所以“借”也可以释为“贷也”、“助也”。“假”过来的字“非真也”,与表达的字(义)没有关系,只是读音相近而已,就如演员扮成剧中人,是“假”的剧中人。而“借”过来的字,就会与表达的字(义)有点关系,譬如你借钱必然是借真钱,就所有权来说钱不是真正(故为“假”)属于你的。所以古人说“假借”表示了两种类型:(今义的)“假借”——“假”字和“引申”——“借”字。


      3楼2012-12-24 08:37
      回复

        再从“引申”——“借”字这组关系来看,也可以表现了造字和认字的不同。造字是从现有的字出发,把字义“引申”到新的意义。对认字的学生来说,他学习的(“引申”义的)字是从另一个(按本义拟构出来的)字那里借来的。当然“假”字也是认字人的观点,他学习了(今义“假借”义的)字,发现字形与字义没有“指事”……“转注”诸类关系,所以这个字是冒充的,是“假”的,
        不仅汉语有“引申”,外语也有“引申”(不过拼音文字没有“假借”)。以英语为例,以cry 来说,词义是‘哭’,也可以是‘大声喊叫’(词义引申);不仅是动词,也是名词(词性引申)。外语引申常常用加前缀或后缀的形式(也就是说写得有所“区别”),譬如work是‘做工’,worker就是‘做工的人——工人’,happy是‘高兴’,unhappy则是‘不高兴’。有时也会搞得团团转,例如sick是形容词‘生病的’,副词是sickly,名词是sickness;sick‘病’了常常会‘呕吐’,所以sick也可引申为‘呕吐’,由此再引申为‘厌恶’(因为‘厌恶’之至就会‘呕吐’);‘厌恶’的动词则是sicken(也是动词‘生病’),形容词为sickening。
        由于深受“六书”是造字之法的影响,朱骏声给(他的语言是“转注”)“引申”下的定义则是从造字的角度来讲的:体不改造,引意相受。
        而《说文》的“六书”都是从认字角度来利用“六书”的。模拟“六书”而作造字法定义(包括朱骏声的“引申”),先列出原来的定义,以资比较:
        指事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意蓄于画,据事构图。
        象形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观摩其状,形似意达。
        形声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事名觅音,取形相成。
        会意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聚义指撝,合成为字。
        转注 建首一类,同意相受。 建首立意,标音显异。
        假借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物事有名,循声得字。
        引申 体不改造,引意相受。
        后语
        清代戴震、朱骏声分别以“韦豆”、“朋来”作为“假借”的字例。


        4楼2012-12-24 08: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