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棨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时空跳跃者。
他成功的跳跃到了指定的年代,并且附身在指定的人身上。这种程度的时空跨越非但前无古人,大概也后无来者了。
虽然对于这位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不过二十岁年轻人来说,一切都只是一场梦。
在沉沉睡去之前他还只是2008年茫茫人海中一个普通的愤怒青年,在睡醒之后,他竟然是1628年大明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时空跳跃给孙棨带来了长达半个月的昏迷,和毕生无法治愈的偏执性头痛,然而,这仍是无法想像的成功。
孙棨失去了一部分现代的记忆,同时也获得了崇祯本人的一部分记忆。他在半睡半醒中睁开了眼睛,鼻中闻到一股奇怪的味道,似檀香,又似麝香,耳中听到奇怪的 音乐,似佛音,又似魔音,见到的也是一群奇形怪状打扮的喇嘛,似天神,又似妖异,几乎把清醒过来的孙棨吓得再次晕倒过去。
后来孙棨才知道,这是在所有御医宣告没救的情况下,皇太后特意叫来的西藏喇嘛进行七天七夜的招魂仪式。这种深刻印象一直留在孙棨脑海中,时常让他感到恐惧和无助,感到梦幻和虚无,仿佛那所谓的现实是一场梦,而现在的崇祯,才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我一定要做个好皇帝!”孙棨默默的发誓。
于是,一场手段高明的围歼魏忠贤行动开始策划了,他巧妙的和魏忠贤周旋,暗地里釜底抽薪,终于成功的斩杀了魏忠贤。所有的魏党都被清除干净,崇祯皇帝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威望。这也使得孙棨更加自信起来。
但是,接下的发生的一切渐渐出乎孙棨的意料。
首先,要解决的是财政危机。
以孙棨对明代财政史的了解,他知道明代的税收并不高,甚至还属于比较低的,尽管加赋是非常敏感的事情,但他还是顶住了压力,希望获得启动资金来解决最关键的敌人——满清。只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加赋引起了各地民众的强烈反弹,仿佛老百姓就逼入了绝境。
孙棨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认识到,明政府没有钱,并不等于就藏富于民了,因为多年的腐败和勾结,所有利益都集中到了中间官吏和富商、士绅手中,老百姓还是处于生死线上的状态,任何的加赋都只是带给老百姓沉重负担,甚至给官吏们增加了剥削的机会。就像他所在的时代一样。
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危难之机,孙棨不可能无视满清和农民军而一意孤行进行政治改革,他还必须依靠社会的中坚阶层来维持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惟有尽快击败满清和农民军才能腾出手来治理弊政。
然而,不加赋就没发打仗,持续的战争意味着持续的加赋,加赋就意味者老百姓越来越艰难,而越来越艰难则导致农民军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个怪圈,崇祯皇帝似乎已经深深陷入跳不出来了。
精疲力竭的孙棨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政治和经济问题暂时无法解决,那么军事问题呢?
孙棨相当自信,他一直都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知道他最大的外患是满清和农民军。首先要解决了军事威胁,才有可能腾出手来改革政治和经济制度。
而满清和农民军,以帝国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同时对付的。在崇祯初期,他开支了大笔的军费用在辽东防线的坚守上,毕竟萨尔浒的失败已经证明明军的野战能力确实太差,只有依靠坚城利炮来防守。以明帝国的国力,虽然不容易,却还不至于太困难。
然后,孙棨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国内战争方面。
在对付国内农民军的问题上,崇祯首先听取了杨鹤的建议,以抚为先。造反的子民都是自己的子民,都是帝国财富的创造者,如果能够让他们转盗为民,安居乐业, 那是最好不过。可杨鹤办事不利,朝廷的安抚政策也没有真正使这些强盗平静下来,在民乱暂时平息不久后,盗贼声势更加嚣张。
既然不能改变强盗的本性,再姑息养奸只会养虎为患。于是崇祯派遣了洪承畴、卢象升他们进行了全力围剿,朝廷也暂时性的增收了剿饷。正规军的实力绝非草寇可以相比,农民军果然节节败退,甚至连声势最浩大的闯王高迎详也被诛杀,看来农民军是要一蹶不振了。
他成功的跳跃到了指定的年代,并且附身在指定的人身上。这种程度的时空跨越非但前无古人,大概也后无来者了。
虽然对于这位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不过二十岁年轻人来说,一切都只是一场梦。
在沉沉睡去之前他还只是2008年茫茫人海中一个普通的愤怒青年,在睡醒之后,他竟然是1628年大明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时空跳跃给孙棨带来了长达半个月的昏迷,和毕生无法治愈的偏执性头痛,然而,这仍是无法想像的成功。
孙棨失去了一部分现代的记忆,同时也获得了崇祯本人的一部分记忆。他在半睡半醒中睁开了眼睛,鼻中闻到一股奇怪的味道,似檀香,又似麝香,耳中听到奇怪的 音乐,似佛音,又似魔音,见到的也是一群奇形怪状打扮的喇嘛,似天神,又似妖异,几乎把清醒过来的孙棨吓得再次晕倒过去。
后来孙棨才知道,这是在所有御医宣告没救的情况下,皇太后特意叫来的西藏喇嘛进行七天七夜的招魂仪式。这种深刻印象一直留在孙棨脑海中,时常让他感到恐惧和无助,感到梦幻和虚无,仿佛那所谓的现实是一场梦,而现在的崇祯,才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我一定要做个好皇帝!”孙棨默默的发誓。
于是,一场手段高明的围歼魏忠贤行动开始策划了,他巧妙的和魏忠贤周旋,暗地里釜底抽薪,终于成功的斩杀了魏忠贤。所有的魏党都被清除干净,崇祯皇帝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威望。这也使得孙棨更加自信起来。
但是,接下的发生的一切渐渐出乎孙棨的意料。
首先,要解决的是财政危机。
以孙棨对明代财政史的了解,他知道明代的税收并不高,甚至还属于比较低的,尽管加赋是非常敏感的事情,但他还是顶住了压力,希望获得启动资金来解决最关键的敌人——满清。只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加赋引起了各地民众的强烈反弹,仿佛老百姓就逼入了绝境。
孙棨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认识到,明政府没有钱,并不等于就藏富于民了,因为多年的腐败和勾结,所有利益都集中到了中间官吏和富商、士绅手中,老百姓还是处于生死线上的状态,任何的加赋都只是带给老百姓沉重负担,甚至给官吏们增加了剥削的机会。就像他所在的时代一样。
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危难之机,孙棨不可能无视满清和农民军而一意孤行进行政治改革,他还必须依靠社会的中坚阶层来维持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惟有尽快击败满清和农民军才能腾出手来治理弊政。
然而,不加赋就没发打仗,持续的战争意味着持续的加赋,加赋就意味者老百姓越来越艰难,而越来越艰难则导致农民军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个怪圈,崇祯皇帝似乎已经深深陷入跳不出来了。
精疲力竭的孙棨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政治和经济问题暂时无法解决,那么军事问题呢?
孙棨相当自信,他一直都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知道他最大的外患是满清和农民军。首先要解决了军事威胁,才有可能腾出手来改革政治和经济制度。
而满清和农民军,以帝国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同时对付的。在崇祯初期,他开支了大笔的军费用在辽东防线的坚守上,毕竟萨尔浒的失败已经证明明军的野战能力确实太差,只有依靠坚城利炮来防守。以明帝国的国力,虽然不容易,却还不至于太困难。
然后,孙棨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国内战争方面。
在对付国内农民军的问题上,崇祯首先听取了杨鹤的建议,以抚为先。造反的子民都是自己的子民,都是帝国财富的创造者,如果能够让他们转盗为民,安居乐业, 那是最好不过。可杨鹤办事不利,朝廷的安抚政策也没有真正使这些强盗平静下来,在民乱暂时平息不久后,盗贼声势更加嚣张。
既然不能改变强盗的本性,再姑息养奸只会养虎为患。于是崇祯派遣了洪承畴、卢象升他们进行了全力围剿,朝廷也暂时性的增收了剿饷。正规军的实力绝非草寇可以相比,农民军果然节节败退,甚至连声势最浩大的闯王高迎详也被诛杀,看来农民军是要一蹶不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