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蛇类的进化过程原始的脊椎动物
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低等的圆口和鱼纲,仍然保持着祖先的水生生活方式。在距今2亿8千万年前的泥盆纪,由古代总鳍鱼类登陆演化形成的两栖纲,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为什么说它们是过渡类型呢?因为这些最初由水中登陆的动物,还不能完全适应陆地生活。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体的皮肤裸露湿润,必须经常回到水里去或生活在潮湿地方;二是体外受精,在水内产卵,在水内发育,有一个在水中生活的幼体阶段。主要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两栖纲还没有能够彻底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大概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上石炭纪开始出现的爬行纲动物,是由古代两栖纲的一支演化形成的。它们较完善地克服了由水到陆环境转变带来的矛盾,所以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而爬行纲的进一步演化,则产生了哺乳纲和鸟纲。
爬行纲作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皮肤表层角质化,形成鳞片(蜥蜴目和蛇目)或者角质盾片(龟类),因而能够减少蒸发,以保持体内必需的水分。另一方面有交接器,体内受精;产卵于陆上,有坚韧卵壳;在发育过程中有胎膜(羊膜、尿囊及卵黄囊、),保证胚胎在自备的水环境(羊水)中发育;卵黄多,卵内的营养物质足够供其能够直接发育成与成年动物相似的下一代,不需经过一个水中生活的幼体阶段。正因为这样,爬行纲动物才彻底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成为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爬行纲出现后,由于形态结构的优越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延续l亿3千万年之久的中生代,是它们的繁盛时期。中生代末期,由于气候变冷而干燥,许多供它们吃的植物绝灭了,爬行动物逐渐衰落下来,哺乳纲和鸟纲新兴起来。现在生活的爬行纲只剩下龟鳖目、鳄目、喙头目中少数种类、蜥蜴目及蛇目。
蛇类正是从中生代繁盛一世的爬行动物中,在接近于衰落前演化出来的一支。大多数化石蛇类发现于新生代地层中,说明在这一时期正是蛇类的繁盛时代。为什么当中生代之末、新生代之初,绝大多数爬行动物都遭绝灭,而蛇类却能在中生代之后的“哺乳动物时代”获得繁盛呢?这主要是由于蛇类是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特殊化的一类动物,它们的体型较**居隐匿型生活,以及耐饥力较强等特点,使它们当时在与新兴的哺乳纲和鸟纲的生存竞争中较少受到排挤。
蛇目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四肢退化情况下的特殊运动方式和身体细长,以及由此带来的内部器官的一系列改变(变细长,成对的器官前后配置或一侧退化);另一方面除少数穴居种类外,大部分蛇类为适应于吞吃较大的活动物而发生了改变。这些特点,在“蛇的生活习性”部分中还要进一步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