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吧 关注:663,900贴子:8,650,300

【求教】知道咸宁的历史进,咸宁老资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对咸宁的里身很感兴趣,特别的关于咸宁的传说,比如宝塔的由来什么什么的,很早之前听过老人说过,基本不记得了,希望有水可以告诉我这里历史和传说


1楼2007-05-12 20:11回复
    咸宁凤雏庵,位于南屏山东南的金鸾山上。走近金鸾山,山门横额上“赤壁古风”几个大字赫然醒目。相传三国时庞统曾隐居于此。原建筑简陋,后世屡次扩建,但又迭遭兵焚。现存殿室数间,系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建国后曾维修,青砖灰瓦,甚为古朴。主室有庞统塑像,撩眉卷须,庄严刚毅;配室一置图书,一作客房,异常明洁。庵之周围,山径崎岖,苔痕布秀;尤其古树参差,常聚异鸟飞鸣,苍干虬枝,间有枯藤缠绕,其中一棵千年以上的银杏,绿叶森森,参天覆地,益显幽深雅丽,别具景趣。 
      一民间传说,庞统去世后,灵魂化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凤凰,又回到了当年避难读书的地方,栖居在他亲自栽种的银杏树旁。千百年过去了,凤维变金鸾的传说久传不衰,那棵巨大的银杏树枝繁叶茂,成为当年历史的见证者 
    ----------------------------
    桂花树的传说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6-8-22 8:08:30 
    稿件上传:lijie 点击:140 
     
    ◇陈大江

      据传很久以前,月宫里的嫦娥思念凡间,愿离开仙境回到人间。临行前嫦娥敬月下老人三杯酒,不料月老不胜酒力,醉酒后手起斧落,砍断了月宫桂枝,被砍断的桂花树枝恰好掉到了咸宁的桂榜山,从此,方圆百里的咸宁就成了人间有名的桂花之乡,斧头也掉到了咸宁变成了现在的“斧头湖。”
      嫦娥闻讯月老醉落了斧头,就在咸宁的山水之间四处寻找。渴了,就喝斧头湖的水;累了,就在大幕的仙人墩和古田的飞仙岭打坐;困了,到飞仙溶洞中休息。千百年来,人们不知飞仙是谁,其实是嫦娥寻找失落斧头时的身影。最近,咸安旅游部门把飞仙岭、飞仙洞及大连山等旅游景点统一整合为嫦娥风景区,通过立体迷宫状的飞仙溶洞,还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玉兔苑和号称“十里画廊”流泉飞瀑、原始状态的玉泉谷,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遥想当年嫦娥翩翩起舞的倩影。

     ---------------------
    咸宁温泉,民间流传有多种神奇的传说,如:观音老母到潜山观景,见山下河里金光灿灿,知道河里有宝。于是她走进潜山寺里,对一跪坐庵堂念经的尼姑说: “老妇有两只小猫难以养活,望菩萨多发慈悲,给它些斋饭。”尼姑拿出素食果品给她,观音老母喂完小猫后说: “ 多谢菩萨慈悲。”丢下小猫走了。尼姑见小猫可怜,就天天精心用斋饭喂养。 100 天后,小猫变成了金灿灿的金猫。观音老母托梦给尼姑说: “这两只小猫是龙王的两个太子,只要把它们送回山下河里,龙宫的宝水就可流到人间。”观音老母还让尼姑当地母菩萨,掌管河中宝水。尼姑照梦中观音老母所说,将小猫放进河里,河水顿时翻花,涌出了温水。人们听说这件事后都到这里来洗澡、治病。如果水太热,只要说一声: “地母娘娘退把火。”水温马上降下来;如果水太冷,只要说一声: “地母娘娘加把火。”水马上就热了。


    2楼2007-05-12 20:55
    回复
      2025-09-02 23:54: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九宫山. 离云关处不远,有一大片卷棚岩石,叫 “观音岩”。岩下有一张天然石床,叫 “登仙床”。据说死在这张床上的人,可以被仙人超度成仙。开山祖爷张道清就是在这张石床上成仙的,并留下戒律:九宫山道徒,每代只能送一人去石床等死成仙。有一年,有赵、李两个道士都病得快要死了。姓赵的道士为了成仙,吩咐徒儿赶快把他抬上石床。姓李的道士听说后,拖看病重的身体也爬上石床。李道士刚爬上石床就死了,而先上石床的赵道士还未断气。人说赵道士平日心术不正,不该他成仙。


      4楼2007-05-12 21:07
      回复
        通山人给闯王看坟,叱咤风云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退出北京城后,挥师东下南京,在九江与清军遭遇,农民军战败,李自成及余部经咸宁进入通山后又被清军冲散,李自成独骑在九宫山下高湖牛迹岭遭乡勇围击身亡。当地人用两口石缸作棺材将李闯王就地掩埋,修起闯王玟。闯王坟虽在深山之中,但当地人对其十分崇敬。年年清明扫墓时节,人们都带上香纸蜡烛、雄鸡鲤鱼和一提盒供品,天刚亮就上山祭供。元宵节还要给闯王坟送灯,人们视闯王坟如同自家的祖坟。闯王在当地被尊为神,要是有天灾人祸,人们就在闯王坟旁的大松树上挂天灯。哪家妇女难产,就借闯王用过的宝剑挂在门前,说这宝剑镇妖避邪。李自成的墓占地面积达 8 , 100 平方米,有碑、祭台、花坛、坟台,陈列馆等建筑物。整座陵墓均用条石和水泥砌成,显得朴实、大方,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5楼2007-05-12 21:07
        回复
          • 61.184.179.*
          大家都看到了吧! 
          这些天好多的好贴热贴被狂删一通,吧主们说不是他们干的.我虽然有疑问,但也没有办法.我看谁删的都不是很重要,最蠢的办法往往就是最好的办法----我们联合起来,大家把自己机子里面存的被删的热贴发发发发再发............ 
          让删贴的删到手抽筋!!! 
          各位觉得如何啊,同意的就干吧!不同意的就再跟我们出点高招吧


          6楼2007-05-12 22:06
          回复
            我先谢谢上面各位的帖子,但是上面的都不是我要的答案,那些充其两只能算神化,我想知道的是关于咸宁的传说,神话与传说是不一样的,比如是有那些显示依据的,岁不可信,但确有其事,比如传说宝塔是修来镇蛇妖的,虽蛇妖是假,但是宝塔是真,并且是人为建筑。并且我要寻找的是一个关于咸宁的大传说,有些类似与杭州传说的白蛇传一样,涉及到许多咸宁的地名,希望大家再帮我找找,我先谢谢了。


            7楼2007-05-13 15:46
            收起回复
              • 219.139.116.*
              ````````````````````````


              8楼2007-05-14 20:29
              回复
                • 219.237.236.*
                关于竹地名的传说 

                关于竹地名的传说 

                   传说七:金竹爆的传说(崇阳县) 在崇阳县洪上,有一个叫金竹爆的地方,满山满坡都是竹子,金黄金黄的,每根竹子裂开了一道口子,很是古怪。这竹子还有个古(方言,“古”即古老的故事)呢。 

                 当年,钟九为了钱粮案,起兵造反,杀了贪官粮房,占了崇阳、通城两县,开仓放粮,招兵买马,然后挂帅称了王。这一下可把清朝皇帝吓坏了,急忙调集七省兵马,里三层外三层把崇阳县围了个点水不漏,还扬言要杀绝崇阳的反民,把崇阳踏个一马平川。钟九见官兵架势大,晓得胳膊扭不过大腿,眼看着百姓受害,还不如自家一人承担这造反的罪名。他一个人来到官兵大营,见了总督也不下跪,口口声声说这造反是他领头干的,不关百姓的事。总督不敢杀他,五花大绑把他捆了起来,要押进京城交给皇帝发落。 

                 那一日,平民百姓晓得总督要押解钟九下武昌,都从老远的地方赶来看望钟九。一路上都是人挤人,把官道也堵了。大伙见钟九双手被捆坐在马背上,都想挤上前去看,官兵挡也挡不住。总督见人多势众,有点心慌,赶忙打马紧跑。来到洪上这个地方,山陡然高了,路两边的竹林也越来越密了,风一刮,竹叶呼呼地吼叫,怪吓人的。总督疑心生暗鬼,生怕竹林里有人拦劫,担心到手的功劳要泡汤,贼眼一转,对钟九说:“本想带你面圣,又怕你受不了辛苦。我就成全你吧,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钟九明白总督起了杀心,破口大骂贼官。总督被他骂恼了火,就一刀把钟九杀了。那贼官割下钟九的头去报功,把尸身扔在竹林里不管了。这时,满山的竹子都看不过意,“乒乓”地从一人高的地方炸开了一道口子。人们都说,这是金竹的肚子给气爆了。 

                 人们没有忘记钟九这个英雄,就把他受难的地方,取名叫“金竹爆”。 

                 传说八:枯竹澥(嘉鱼县) 枯竹澥原先不是湖,是杨幺兵营的后山,长了一山的竹子。有一天,山上的竹子一下子枯了。不久,这座山塌下去,成了一个大湖,就叫枯竹澥。 

                 相传,杨幺有撒豆成兵的法术,跟岳飞打最后一仗前,杨幺想用一山竹林变成伏兵千万。他先朝竹林撒了几把豌豆儿,交待手下人不要惹它。杨幺躲进家里,点起蜡烛,闭门念经。快念满三天三夜,只隔最后一个时辰,岳飞的一个探子推门进来,一阵风吹灭了蜡烛,满山的竹子一齐裂开。人们上山一看,每个竹节里都藏了一个死了的小人。本来,只要时辰一到,他们就可以破竹而出的。杨幺见法术无意中被人破了,气得吐血。不久,竹子全枯死了,杨幺气数已尽,就被岳飞打败了。


                9楼2007-05-16 10:56
                回复
                  2025-09-02 23:48: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19.237.236.*
                  关于楠竹起源的传说 

                  关于楠竹起源的传说 

                      传说一:两条龙(咸安区) 古时候,咸宁这地方是半边山地半边水。一日,一条青龙、一条黄龙在湖里争水喝,你拱来它拱去,在半天空打起来了。刹那间狂风大作,雷鸣霍闪,大雨倾盆。雨过天晴之后,有兄妹两人上山捡柴,发现大青龙死在山上。他们就把大青龙埋了起来,因为坑刨得不深,剩下两只大龙角留在地面。他们可怜它,每日担水去浇龙角。百日以后,龙角变成了两根大楠竹,根部还长了一圈圈龙鳞哩!兄妹俩留着竹子舍不得斫,第二年清明后,地上就冒出了很多竹笋。竹子就从这山传到那山,后来到处都是楠竹了。 

                      传说二:姜子牙布兵(咸安区) 姜子牙是天上的一个神。一次,他与纣王打仗,从江北打到江南,杀得天昏地暗。最后,姜子牙来到咸宁,上到一座高山施展法术:随手在地上抓起一把土,向各个山头撒去,片刻间,各个山头都布满了兵士,每个兵士都长了几十只手,只只手上挺着尖枪。姜子牙又朝空中吹了一口气,山上顿时云雾翻滚,像道大幕。将纣王的兵罩在里头,使他们分不清天南地北,自相残杀。这座山,后人叫它大幕山。纣王兵败,姜子牙扶周王做了天子。众兵灭纣有功,姜子牙舍不得收回,就叫他们长在山上,担当山川土地的风水卫士。后来,人们叫它“楠竹”。 

                      传说三:楠竹为什么只长在山上(咸安区) 传说很多年以前,咸宁这地方的山上、湖边到处长满了楠竹,根根长得有水桶粗。 

                      有一年,山下有个妇女怀了孕,一怀就是三年。一天婆婆对媳妇说:“不知你前世造了什么孽,怀孕三年还不落月。”话音刚落,忽然听媳妇肚中的胎儿说了话:“不是我不愿意出生,实在是没有到时候。等到有白马从我们家门口过的那天,你们告诉我,我一定出来。” 

                      以后,婆媳俩天天坐门口,眼巴巴地等着白马跑来。等呀等,一等又是三年六月零五天。 

                      就在六年六月零六天的时候,婆婆看见村里走来一条白牛,她怜惜媳妇,便骗她腹中的胎儿说:“白马来了,快出来吧。”胎儿听到,一个筋斗从母体中翻出来,骑在牛背上,他仔细一看,骑的是牛,不是马。他大叫一声:“婆婆骗我!”就从牛背上跌下来,七孔流血而死。顿时,那一片竹林的楠竹全部炸裂。流的血水涌起几千丈的大浪,把长在湖边的竹子都淹死了。从此,咸宁的楠竹就只长在山上了。


                  10楼2007-05-16 10:57
                  回复
                    • 219.237.236.*
                    向阳湖宝塔的传说 
                     
                    作者:胡广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1 更新时间:2006-1-25 

                     
                    我故乡的老屋,与名满京城的向阳湖结伴而居,座落在向阳湖湖东的岸边上,成了向阳湖的一位伙伴!儿时,我站在老屋的大门前,举目眺望,在云天淼淼之中,一眼就能看到远方的宝塔孤傲地雄踞在湖西一座小山的山咀前。

                    向阳湖宝塔又名笔峰塔,建有9层,呈6角形,高10余丈。塔顶有株灵芝草,象一片祥云冠于塔尖,又像凌空展翅的山鹰,因受日月雨露滋润,百日大旱,仍郁郁青青,被人们称为仙草。据说人要是吃了这仙草,就能长生不老,永远年轻。整座塔,从上至下全是巨石结构。它雄奇伟岸,美丽壮观,巍然挺拔,固若金汤,象一座高大无比的历史丰碑,展示着过去的岁月沧桑,昭示着未来的向往,仿佛成为向阳湖一部独特的史书,让人咀嚼。而且更值得一提的事:在公元20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之后,因为向阳湖曾是我国几千名文化名人、艺术大师、文学巨匠、泰斗以及各种艺术流派的大家、学者“锻炼”过的地方,不容置疑地见证和承载了一段沉重的人文历史,无不使其蜚声中外,让天下知情者刮目相看!然而,说起向阳湖宝塔,许多人并不知道它的来历,即使当年“五·七”干校,久居此地的文人墨客,也不一定知其一二;尤其是远方来的客人,更是个未知数。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向阳湖宝塔的来历,源于一些纷繁美丽而神奇的传说:

                    相传昔日,咸宁人在朝廷做官的多。有一年,咸宁来了一个新县令,按那时的规矩及惯例,凡到任的新任县令,首先要到本地官员家中拜访一下。但新县令并不知道咸宁官多,到任一两个月,放下百事不做,光拜访地方官还没拜完。他觉得咸宁的风水太好了。出这么多官!恰巧,这时又正赶上咸宁藉雷七爹回乡省亲。雷七爹是朝廷三代皇师,威望很高,因此,前来拜望的人很多。他应接不暇,便将一双朝靴挂在门口,叫前来拜望的官绅每日在朝靴上磕三个头即可。此事激怒了这位县令大人。心想,我堂堂一个七品县官,就这样不值钱吗?遂下决心要破咸宁风水。叫咸宁人“文官不拜相,武官不封侯,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后来,他向朝廷告假三年,学成阴阳。重来咸宁做县令时,他经过一番深究、探秘,发现咸宁向阳湖中常有红光闪现,直射天空。他大吃一惊,立即悟到:原来向阳湖是卧龙之地。即风水宝地。难怪咸宁朝廷官多啊!秘密窥破之后,他施展魔法,调动百万阴兵,推着现在的宝塔山(当时不叫宝塔山)与大庙山向前移动,相对合拢,压住龙脉,破了风水。结果造成了河港淤塞,形成水患。为了疏通水域,满湖百姓,团结起来,奋发治水。可是白天挖开了,夜里又合拢了,一连多少天都是如此。无可奈何的人们,只好通过信神的方式,请土地菩萨保佑。土地菩萨是天上玉皇大帝派往民间负责一方平安的神。果然不几天,一位白发白须白眼眉的长老从湖边路过,一边走一边念:“白天千人挖,夜里万人埯;刀枪水火我不怕,就怕黑狗血,桐梓钉”。说完,一阵风过来,老人就不见了。人们知是土地菩萨显灵,送来了密语。后来人们就用黑狗血、桐梓钉在向阳湖里布阵,将阴兵击败。一时间,阴兵死伤者不计其数,血流成河。接着人们又在南北两处山咀上修了千年古塔和古庙,这才压住邪气,保住了咸宁风水。

                     这恐怕就是向阳湖宝塔的来历!
                     不过,另有一种说法是:说咸宁的风水龙脉在温泉潜山脚下的石棚口,只要凿开石棚,咸宁风水就算破了,风水就会随温泉河流走。于是,县令以修河改道,为民造福为名,不惜代价,令人开凿石棚,既然是风水宝地,就不会是那么容易就能凿开的,同样是白天凿开了,夜里又填好了。一连多少天反反复复,仍然如此。之后,这位县令大人同样经神人指点,使用上述黑狗血,桐梓钉的魔法,才得以击败阴兵而大功告成。结果,一时间,咸宁人在朝为官者削的削职,砍的砍头!元气大伤!因此,这才在河的最下游修了宝塔,镇住邪气,保住风水!而这之前有人把此事说的更是神乎其神,说当时有一老者,睡时做梦,梦见咸宁成千上万的“官帽”,从凿开的石棚口被水冲走,他一时着急,身不由己的随手抓了一顶戴在他孙子头上,于是后来,咸宁在清朝时就出了个唯一的头品顶戴雷以成!
                     关于向阳湖宝塔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向阳湖宝塔前方不远处,有个湖叫关爷湖(关云湖)。说起关爷湖,传说中还有传说。相传昔日,赤壁之战之后,诸葛亮派关云长攻打长沙,路过向阳湖。那时向阳湖属800里洞庭湖的一个汊湖,是卧龙之地,结果惹怒了湖中的龙。这龙平常年间,就经常兴妖作乱,造成水灾,使得百姓年年遭殃,此时,因关公兵马惹怒了它,更是狂风大作,巨浪滔天。仓促间,周仓不慎,将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掉入湖中。关公是天上“赤须龙”下凡。比向阳湖的龙大,结果被掉下去的青龙偃月刀杀死了。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欢天喜地。为了纪念关公,人们就将此湖取名为关爷湖,并在湖汊的岸边山咀上修建了向阳塔,以镇河妖,永保安泰。
                     向阳湖宝塔的传说不一定真实可信,或许是地方文人故意做的文字游戏,实在无从考证,也无须考证。不管怎么说,却是给宝塔涂上了一层深奥而神秘的色彩,让人觉得宝塔是一种神的意志,神的化身,象征着一方平安!
                     实际上,向阳湖宝塔的修建,其目的主要是出于治水的需要。那时,长江的金水闸还未建成,湖水泛滥。登上宝塔高处,人们可以观测水文情况,及时掌握洪水的涨落数据和资料,有效的为治水治农提供借鉴。


                    11楼2007-05-16 11:02
                    回复
                      • 219.237.236.*
                      九宫山的传说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6-6-18 14:05:05 
                      稿件上传:yourui 点击:30 
                       
                        九宫山的松树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是一道夺目的风景,九宫山的得名据说与此有关。
                        古时候,东海龙王有九个子女——7男2女,他们思念凡尘山河,私自别离龙宫,探访凡间游览天下名山时达九年。他们于最后一年的除夕登上九宫山,山中的风景名胜使他们如醉如痴。就在他们享受山水乐趣之时,东海龙王召集龙宫水族向他礼拜,并载歌载舞以此迎新送旧。这时,龙王发现九个子女不见踪影,即命“司嗣官”拿来“追影屏”查找。
                        “追影屏”是龙宫的宝贝,专门用来寻找龙宫水族和探听重要信息。那“司嗣官”拿来“追影屏”查看,见龙王子女在九宫山上手舞足蹈,高歌大唱,快乐无比,还听见他们高呼要逃脱龙宫禁闭,永驻此山。龙王见他们如此胆大妄为,气得四肢发抖,立即率领龙宫兵将,冲出龙宫,跃出海面,腾上天空,驾着云团,直扑九宫山上空。龙王伫立云头对他们兄妹九人高喊:“我特令你们速回龙宫,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处。”九兄妹听到龙王降令,不但未被吓住,反而对龙王高喊:“人间乐趣,远胜龙宫”。龙王听到此言暴跳如雷。顿时,雷电大作,风雨交加,九宫山漆黑如夜。面对狂风暴雨,兄妹九人并不惊慌,毅然化成九株龙松耸立山峰。后来,民间便称此山为九松山,因为每株龙松枝繁叶茂,蓬勃多姿,形同宫殿,就又称为九宫山。现在,九宫山森林丛丛,九宫山狮子坪路边的迎客松据说是兄妹九人之中的老大变的,卧龙松是老二,那两棵含羞松是两个妹妹变的,只要游客一摸树身,含羞松就摇摇擅擅,枝叶低垂,似乎羞涩难遮,另几位变成了几株滴水松,一年四季水滴不断,就是大旱天也是如此。
                        如今,九宫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了,来这里旅游观光的游客一年四季络绎不绝。他们来到九宫山,忘不了要去观赏那些由九位龙子龙女变的奇特的松树。


                      12楼2007-05-16 11:06
                      回复
                        • 219.237.236.*
                        通城沸沙池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6-8-16 8:42:49 
                        稿件上传:hongwei 点击:26 
                         
                          只角楼与凤凰中间,有一座山峰,峰顶有一个大池,池中的水象烧开了一样,带着细沙突突翻滚,这就是有名的沸沙池。
                          相传,这池中的水连东海。很久以前,黄龙山一带的人就靠池里流出的水种庄稼。不知道是哪一年,池中来了一条恶龙。以后,要么几月滴水不出,要么一连暴发几日几夜的大水,弄得人们叫苦连天。老百姓只好求神打醮,向龙王求水。恶龙说:“要想风调雨顺,你们就要修龙王庙,每年五月初五,交一百头猪,一百只羊的贡品。”人们只好照恶龙的话做。
                          有一年,这一带发瘟病,猪羊差不多死绝了,人们好不容易凑了九十七头猪,九十七只羊,送到龙王庙。恶龙见了,发怒说:“少一件贡品干一年,少六件就干六年。”
                          一年过去了,池中果然滴水不出。这样不到两年,那一带的百姓只得拖儿带女,外出逃荒。
                          这事被黄龙山下一个后生知道了。后生叫曾公,他一心为百姓除害,就到茅山学了三年道法。当他回到家乡时,黄龙山上到处焦黄,只剩下几根丝茅草。曾公摘下一片丝茅叶,画上符,吹一口气,丝茅叶变成一把利剑,他还向恶龙下了一道符令:“午时三刻不放水,飞剑斩龙头。”恶龙纵出龙宫,张开血盆大口,想把曾公吞下去。曾公举起手中宝剑,“嚓”的一声就斩断了龙头。恶龙一死,被它堵了几年的水排山倒海一样涌出来。曾公一看,忙猛吸一口细沙,喷向池中,压住了水头。从此,池中的水只能带着细沙不急不缓地往外流。后来,这里就成了黄龙山一大奇景。叫“沸沙池”。曾公也被当地人尊为“曾公菩萨”。

                        咸宁日报2005年3月20日第3版


                        14楼2007-05-16 11:08
                        回复
                          • 219.237.236.*
                            士卒将小和尚的话回复小姐,冯小姐高兴地说:“他就要我要招的人。”于是令士卒请来庙中长老,为小和尚解戒还俗。
                            庙中长老为了讨好冯府,便当即要了纸笔,题诗一首:“锦旗挂庙前,小姐招婿贤,九人隐一君,才子大山潜。”
                            以后,人们就把这山叫做潜山。
                                                     (陈家元 口述 胡盛忠 搜集整理)
                            金鳅喷水崖  
                            潜山的东南方有处瀑布,叫名“金鳅喷水崖。为什么叫“金鳅喷水崖”呢?其中还有一段这样的来历。
                            传说往日温泉河里有一条金黄的泥鳅,它修炼成了精。有一回,观音老母下凡来洗温泉澡,洗完澡后,坐在喷水崖源头的“梳妆台”梳头。泥鳅精知道后,它就顺着溪水游到喷水崖,去偷看观音老母梳头。观音老母知道泥鳅精在偷看她,便怒斥道:孽畜!你不好好修炼,竟敢来偷看本的真颜,我叫你永远“无翻身之日。”
                            观音老母当即念动符咒,一脚把泥鳅精踩在喷水崖头的大石下。随后,她又叫来土地爷,吩咐说:“你要把握好喷水崖的水,今后每年只许喷半年水,让泥鳅精这个孽畜半年得水半年旱。”从那以后,潜山的喷水崖每年有半年喷水,半年干涸。至今,喷水崖头还留有一只脚印哩。
                          后来,人们把喷水崖叫做“金鳅喷水崖”了。
                                                   (陈传贻口述 胡盛忠 黄寅武搜集整理)
                            地母赠温泉
                            温泉辖区的泉塘村,因村里的田畈有一口终年不干的泉塘而得名。要说起这口泉塘,它还有个来历呢。
                            很久以前,在泉塘附近的山下,住着一户姓郑的佃户,儿子叫郑生,母子二人靠租种几斗水田度日,闲时就到潜山砍柴卖几个零用钱。一天,郑生砍好一担柴下山,看见山路边坐着一个有气无力的白发老妈妈,郑生放下柴担上前问道:“老妈妈,这大冷天,你一人到深山来做什么事呀!”
                            老妈妈喘了一口气说:“我是山下的。因天冷,想上山捡把柴回家烤火。”
                            郑生听了忙说:“老妈妈,你带路,我把这担柴送到你家去。”老妈妈不肯,郑生执意要送。老妈妈拗他不过,只好答应了。
                            从那以后,郑生每次到潜山砍柴都多砍一担送给山下的老妈妈。每次送柴去,还跟老妈妈挑满一缸水。郑生不知跟老妈妈送了几多担柴,也不知挑满过几多缸水。一天,老妈妈对郑生说:“孩子,你明天再不用送柴来了,我要搬走了。你太好了,我拿不出什么谢你,就把这只钵子送给你。”说着,老妈妈递给郑生一只青釉小钵子,说:“你把钵子拿回去,碰到有难事,你就把它埋在田里,它可能会给你带来帮助。“第二天,郑生还是照样送柴去,果真不见老妈妈,连老妈妈住的茅房也不见了。原来那老妈妈是地母娘娘变的。
                            第二年,遇上大天干,百姓颗粒无收。秋后,狠心的财主照样来逼租,郑生交不出租谷,财主说他抗租,叫狗腿把他们母子毒打了一顿,还抢走了家中的东西。
                            郑生的母亲,因年岁大,加之伤势过重,不得痊愈,日子一长,伤口都化了脓。郑生看着母亲的伤,心里非常焦急,怎样才能治好母亲的伤呢?他想起了潜山白发老妈妈说的话和那只青釉钵子,于是赶忙找出青釉钵,把它拿到田里埋了起来。他刚把钵子埋好,只见埋钵子的地方一下子热气腾腾,冒出了一股热泉水。郑生就用热泉水为母亲洗伤口。没过多久他母亲的病就好了。
                            郑生用热泉水为母亲治好伤的事传到了财主耳朵里,财主就带人来把热泉水占为己有。贪心的财主看见热腾腾的泉水,抢先跳进去洗澡。那知他一跳下去,泉井里就翻起了一层污泥,财主不见了,水也不热了。从此,温泉水再也不冒了,成了一股终年不干的冷泉。天长日久,就成了一口泉塘。
                                                  (陈传怡 口述 胡盛忠 黄寅武记录整理)
                            眠弓山
                            温泉城区中心的猴子山,原先叫眠弓山。
                            相传嫦娥误吃了长生不老仙药飞上了天。她的丈夫后羿就在地上追。他追呀追呀,追了很远,一直追到了温泉,还是没有追上嫦娥。嫦娥越飞越远,越飞越高,后来她飞进月宫。后羿只好把自己手上的神弓当枕头,仰面睡在地上看着月亮思念嫦娥。王母只许嫦娥每月十五那一天从云里出来看一次后羿,后羿却天天睡在地仰望天空,盼着与嫦娥相会。后羿的行为感动了王母,就让天神将他接上了天,后羿的神弓留在地上就变成了一座山,就是眠弓山。
                          


                          16楼2007-05-16 11:13
                          回复
                            • 219.237.236.*
                              国不安宁,民生涂炭。蒋山龙忧心如焚,有志难伸,一天他把诸葛亮的《出师表》读了一遍又一遍,他多想和诸葛亮一样,为国请缨,挥师出击。靖边安民,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啊!然而“公卿有党排异已,帷幄无人用良臣。”他夜不能寐 ,乃披衣起床,吟诗一首抒怀:“瘦骨支离比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叹辛酸。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和衣仔细看。”
                              京师寄旅,一晃已近半年,而“放任”的消息依然石沉大海。蒋山龙几年的官场生涯使得他进退维谷。为民请命便不想当官,想当官就只能唯唯诺诺,勒索人民。现在的他已有“刘令欲醉酒,挥袖两清风”,京师也住不下去了。于是他握笔挥毫写下一纸公文,呈奏吏部,主干请求解甲归田。不久,吏部真的批了下来。蒋山龙只得偕老仆担起一肩行李回到江南故乡,在石乌山下过起了隐居生活。
                              这石乌山乃一处灵秀之地。茂林修竹,怪石奇岩。一弘清溪盘山绕,几外祥云逐鸟飞。正所谓地灵而人杰。就在蒋山龙滁州任那年,有一高僧云游至此,见此地钟灵毓秀,气象非凡,便在山上结庐而居。高僧法号昙隐,据说自西天而来,此人不仅对佛学精深入微,而且德慧双修。本着造福为本,普渡众生的目的。在这里修身讲佛,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佛学“三印法”传授给信徒。
                              蒋山龙回到了阔别数载的家乡后,因二老已经先后去世,他便和仆人相依为命。几年的宦海生涯,使深深体会到官场的险恶,已看破红尘。得知村后的石乌山有一高僧在此结庐,讲经释佛,便前往拜访,两人因意气相投,见面后谈得十分投机。从此,山龙每日与昙隐论经谈佛,探讨佛门真谛。蒋山龙虽未皈依佛门,但在与昙隐结交之后便法海扬舟,自性自渡,做到顺逆不动心,八风吹不到。
                              游名山玄真布道 该道长冯京题诗
                              传说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太乙观来了个法号玄真的道人。此人法慧双修,道行高尚来太乙观后,布道传经,善化群黎,颇得百姓称颂。他不仅道学精深,对儒学也颇有研究,能诗能文,尤擅书法,不少文人雅士都与他有交往,吟诗属对,相互唱和。
                              当时被誉为荆楚才子的冯京年方弱冠,正在温泉潜山寺面壁,听说玄真法师满腹经纶,爱舞文弄墨,特地前往太乙观造访。
                             冯京年方弱冠,才高气盛,虽取得了秀才功名,但因家贫未赴乡试。对道教玄门中人物颇有微词。拜访玄真法师不过是想试探一下这位玄门人物的根底。他到太乙观后,也不登门拜访玄真法师,而是游了石乌山的风光后才到观中拜会玄真,他自报家门后,玄真法师自然知道这位江南才子的盛名。热情地将他引领到紫虚斋,让道童献茶、看坐,冯京道:“久仰法师大名,冯京特登门造访,望大法师不吝赐教。”玄真道:“吾乃山观野人,惟以诵经礼忏,养性修身为事,何敢赐教?先生若有何事切磋,愿作抛砖引玉之谈。”
                              冯京道:“道学博大精深,包容广泛,吾人当如何执其大端?”玄真道:“吾认为当然以把握‘无为’二字为准绳。老子所处时代。天下大乱,诸候攻伐水不已,争城以战,杀人盈域。争地似战,杀人盈野。社会动荡,人民不安,皆因诸候‘有为’所至。唐太宗把握住‘无为’的准则则有贞观之治。他说过夫安治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居多欲则人苦。又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其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冯京听罢,知玄真乃是有真才实学的道人。不仅对道学的理解精辟,而对道学的博大包容,讲得十分透彻,道学不仅是修身、养性之学,而且是安邦定国之学。
                              冯京所处的时代也是宋王朝开始衰败的时代。边疆烽烟四起,朝廷政局动荡,冯京胸怀大志,常为报国无缘而遗憾。所以临走时在紫虚斋墙壁上题词一首:
                              “韩信栖迟项羽穷,手提长剑喝秋风,可怜四海若生眼,不识男儿未济中。” 
                             
                            -----------------------------------
                            “赤壁”释义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06-6-18 14:04:06 
                            稿件上传:yourui 点击:31 
                             
                              沿长江中游航行,岳阳城陵矾下行90公里,一座更大的矾头立于宽阔的江面,似乎挡住了去路,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古战场。那殷红的“赤壁”两字,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在古代,阴阳五行主张天人相应的观点,并将星空与地面配合,廿八宿对应地面九州,各有所指,赤壁之名,乃是以方位和物体综合命名。赤壁有东西南北五条地名就是按阴阳五行和星象分野产生的。东方苍龙之象取其“亢”,西为白虎,取其“奎“、觜”;北乃玄武之象,取其“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辞典·湖北卷》中名胜古迹篇载:“赤壁之战遗址,在蒲圻西北39公里处长江南岸……。”对应其位,加上崇尚赤色,赤壁之名便产生了。而战争之名均以地名而名,正如三国时官渡之战发生于官渡,彝陵之战发生于彝陵一样,“赤壁之战”以发生于赤壁而名,赤壁之战的发生,又吻合了“火光冲天,映红了石壁”的恢宏场面。
                              “赤壁”二字,各长150厘米宽104厘米,据《湖北通志》载:赤壁二字乃周瑜所书,相传赤壁战后,周瑜楼船靠近矶头,摆酒庆功,舞剑赋诗,一时高兴,挥剑在岩石上深深刻下了这个遒劲的大字。当然,这只是传说,因据字体,为楷书行体,三国时,文字正从小篆向隶书过渡,楷书则盛于唐。南宋诗人谢枋得在他的《赤壁诗·序》中写道: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因此,可以断定:宋之前,“赤壁”已刻于此。二字之上,有“鸾”字符号,据明《东游记》:凡得道之人,均乘青鸾游于四海。“鸾”字印记传为唐代道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刻,与岳阳楼之“鸾”相衬,亦称为道教符号。
                              其下,有明朝王奉《过赤壁偶成绝句》二首,诗曰: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败郎。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实啖吴,皇天未肯遂其图。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这两首绝句对曹操在赤壁的失败,给予了辛辣的讽刺与嘲骂。
                              其左,有洪武乙丑年间所刻:此乃周瑜破孟德之赤壁也……今人但知黄州赤壁……慨然太息……近60字。由于自然风化和江浪冲刷,多数已不能确认。 
                                                                  (朱言钦)


                            19楼2007-05-16 11:13
                            回复
                              2025-09-02 23:42: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太谢谢上面的了


                              20楼2007-05-17 1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