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最棒的吧 关注:40贴子:11,286
  • 9回复贴,共1

哲学常识会考复习纲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应紫的要求,贴上来

1楼给百度


1楼2007-05-12 19:59回复
    第一部分 唯物论
    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
    2.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______,意识的内容来自__________。 3.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______________。
    4. 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_________反作用.
    因为:①人的________不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③知识构成不同。
    5.意识能够反作用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__________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_________客观事物的发展。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
    8.规律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规律既不能被________,也不能被_____________,规律是____________.这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能______________并能________________规律。
    9.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_________________客观实在性。
    1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___________。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______________。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_________________。
    12.“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___________,世界上先有____________后有意识,______________决定意识,意识是____________的反映。


    3楼2007-05-12 20:06
    回复
      2025-09-04 01:13: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二部分 辩证法
      1.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实的。这表明,事物的联系具有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2.原因和结果是一种_____________的关系。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____________
      3.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______。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
      4. 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__________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_________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5.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__________,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____________. 6.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___________之一。
      7.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变化和_____________。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_________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密切联系,密不可分。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____观点。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是___________。
      9.一切事物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_______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10.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其是否___________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_________和远大的____________。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____________,主张用_________的、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观点看问题。
      12.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___________,主张用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的观点看问题。
      13.事物自身包含的既______________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_________.
      14.“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_______________、互相_________的意思。
      15.“统一”是指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____________,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即矛盾的同一性。
      16.承认矛盾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17.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_____________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________.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8.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__________特点;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_____________特点。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___________寓于__________之中,并通过____________表现出来,没有_________就没有___________。
      20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____________、对事物发展起___________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它处于_________、对事物发展____________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21学习主次矛盾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①要善于抓________、抓________、抓______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也要学会____________,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2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关系。它们互相________,又互相_______。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_______。矛盾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__________,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23.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原理,是我们坚持__________________的哲学依据。
      24.坚持矛盾分析法就是要运用______________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5.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____________,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起作用。因此,要坚持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观点.
       
      26.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_________开始的,没有_______作准备,就不会有_______发生,_________是_______的前提和必要准备;________是______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______和_______的统一。

      27.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有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量变引起质变的方法论意义是: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新事物必然要___________旧事物。
      29.新事物符合_______________,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_________生命力和_____________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30.事物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


      4楼2007-05-12 20:07
      回复
        第三部分 认识论
        1.实践是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
        第二,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
        第三,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_______________实践活动;_________________实践活动和_________________活动。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沽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实践对认识具有________________作用:①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______;③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__;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____________________;
        5.认识对实践具有________作用:正确的认识、_______________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会把实践引向岐途。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___________,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7.要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同群众实践相结合,应做到:__________群众,__________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8..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主要是指改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
        9.在社会实践中,实现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统一.
        10.事物的现象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类,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____________的。假相常常引起错觉,错觉是__________的。
        1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__________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现象能够被人的___________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___________去把握。
        12.现象是_________的,本质_________的;现象是__________的,本质是________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__的:
        13.现象是本质的___________,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二者______________.
        14.感性认识是对事物__________的认识,是认识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15.理性认识是对事物_____________的认识,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阶段。
        16.理性认识__________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____________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反映个别事物的表面现象,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___________,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___________的两个阶段。
        17.人们应该在_______基础上不断_______认识、______认识、把认识向前_______。
        18.真理是人们对事物_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的正确认识。 
        19.把____________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是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________________。
        20.认识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_______________,去指导___________。
        2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____________的不竭动力。


        5楼2007-05-12 20:07
        回复
          有答案么


          7楼2007-05-12 20:28
          回复
            楼上你在做梦么?

            我发的时候,百度居然说发的是不良信息!!


            8楼2007-05-12 21:30
            回复
              前言
              1.哲学是具体知识的____________。二者是__________.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与世界的看法,不仅是________而且是________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科学地阐明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等观点,而且科学地说明了意识具有___________作用,这就既唯物又辩证地说明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哲学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对实践具有_______________指导作用。

              第一部分 唯物论
              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
              2.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______,意识的内容来自__________。 3.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______________。
              4. 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_________反作用.
              因为:①人的________不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③知识构成不同。
              5.意识能够反作用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__________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_________客观事物的发展。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
              8.规律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规律既不能被________,也不能被_____________,规律是____________.这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能______________并能________________规律。
              9.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_________________客观实在性。
              1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___________。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______________。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_________________。
              12.“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___________,世界上先有____________后有意识,______________决定意识,意识是____________的反映。

              第二部分 辩证法
              1.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实的。这表明,事物的联系具有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2.原因和结果是一种_____________的关系。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____________
              3.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______。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
              4. 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__________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_________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5.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__________,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____________. 6.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___________之一。
              7.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变化和_____________。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_________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密切联系,密不可分。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____观点。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是___________。
              9.一切事物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_______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9楼2007-05-12 22:13
              回复
                10.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其是否___________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_________和远大的____________。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____________,主张用_________的、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观点看问题。
                12.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___________,主张用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的观点看问题。
                13.事物自身包含的既______________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_________.
                14.“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_______________、互相_________的意思。
                15.“统一”是指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____________,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即矛盾的同一性。
                16.承认矛盾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17.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_____________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________.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8.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__________特点;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_____________特点。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___________寓于__________之中,并通过____________表现出来,没有_________就没有___________。
                20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____________、对事物发展起___________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它处于_________、对事物发展____________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21学习主次矛盾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①要善于抓________、抓________、抓______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也要学会____________,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2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关系。它们互相________,又互相_______。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_______。矛盾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__________,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23.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原理,是我们坚持__________________的哲学依据。
                24.坚持矛盾分析法就是要运用______________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5.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____________,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起作用。因此,要坚持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观点.
                 
                26.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_________开始的,没有_______作准备,就不会有_______发生,_________是_______的前提和必要准备;________是______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______和_______的统一。

                27.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有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量变引起质变的方法论意义是: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新事物必然要___________旧事物。
                29.新事物符合_______________,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_________生命力和_____________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30.事物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
                 
                第三部分 认识论
                1.实践是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
                第二,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
                第三,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_______________实践活动;_________________实践活动和_________________活动。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沽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实践对认识具有________________作用:①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______;③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__;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____________________;
                


                10楼2007-05-12 22:13
                回复
                  2025-09-04 01:07: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5.认识对实践具有________作用:正确的认识、_______________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会把实践引向岐途。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___________,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7.要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同群众实践相结合,应做到:__________群众,__________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8..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主要是指改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
                  9.在社会实践中,实现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统一.
                  10.事物的现象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类,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____________的。假相常常引起错觉,错觉是__________的。
                  1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__________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现象能够被人的___________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___________去把握。
                  12.现象是_________的,本质_________的;现象是__________的,本质是________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__的:
                  13.现象是本质的___________,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二者______________.
                  14.感性认识是对事物__________的认识,是认识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15.理性认识是对事物_____________的认识,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阶段。
                  16.理性认识__________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____________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反映个别事物的表面现象,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___________,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___________的两个阶段。
                  17.人们应该在_______基础上不断_______认识、______认识、把认识向前_______。
                  18.真理是人们对事物_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的正确认识。 
                  19.把____________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是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________________。
                  20.认识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_______________,去指导___________。
                  2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____________的不竭动力。

                  第四部分 人生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是_________________关系.社会存在__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社会存在的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________。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______________。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_____________。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________________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_______________作用。
                  3.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______________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_____________而共同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______________。
                  5.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_____________、社会对个人的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人生价值是指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正确认识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归根到底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两种形式。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不能把他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大小作为唯一尺度。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_____________。
                  7.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需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________;要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_状况、__________________发展水平。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________________,创造必要的________________.
                  8.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人生价值是通过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创造性劳动表现出来的,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_________中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9.理想__________现实,___________现实。.理想可以__________为现实。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主观条件就是需要____________。


                  11楼2007-05-12 22:13
                  回复
                    谢谢..~


                    12楼2007-05-16 1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