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9,158贴子:10,063,842
  • 4回复贴,共1

【转帖】驳所谓“高鹗没有时间续写《红楼梦》”之谬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6bb86301000b7r.html
首先,高阳的资料有误导的嫌疑,如果要讨论高鹗是否有时间从事续写《红楼梦》的工作,当从高鹗乾隆五十六年回推十年算起。按:高鹗中举前,不可能越过乡试,参加会试。高鹗中举后,不可能再回头去参加乡试。因此,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高鹗实际可能参加的考试如下: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乡试。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乡试。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预行正科乡试。——高鹗中举即在这次。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预行正科会试。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恩科会试。
十年之间,最多只参加了五次考试,平均两年一次。而且,也只是在1788、1789、1790三年间有连续的考试任务。而在此之前的1781年、1782年、1784年、1785年、1787年,高鹗没有任何考试任务。谁能断定,在这相当空闲的五年中,高鹗就一定没有续写《红楼梦》的时间?曹雪芹能在十年内写完结构严谨的前八十回,高鹗用五年空闲时间,难道还写不出破绽百出的后四十回?这还是高鹗在1790年会试失败之前的情况。从1790年高鹗会试失败,到1791年十二月程高本付印。这里又是一年的时间。高鹗既然能在一年的时间里整理出一百二十回文稿,前面五年的空闲时间里,难道还写不出四十回文字来吗?要知道,曹雪芹的十年还包括他自己增删、整理五次的时间!高鹗用五年时间完成四十回的续作,再用一年时间整理、修补,完全是绰绰有余了。
第二,论证方法和过程也多半幼稚可笑。
————————————————
而现在通行本的后四十回,却也是称得上精心杰构的佳作,"高本四十回大体上所有前八十回的伏线,都有极精细出奇的接应
————————————————

这种说法,也大概只有红楼梦的门外汉能够说的出口了。前面已经举了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大量严重的冲突:“沐皇恩贾家延世泽”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贫穷难耐凄凉”的冲突、“高魁子贵”与“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冲突,贾母对林黛玉“狠毒冷淡”与贾母极偏爱林黛玉的冲突,夏金桂“自焚身”与“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冲突等等。这些主题和重大情节方面的严重冲突,恰恰说明了高本四十回完全是对前八十回有意颠覆,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


IP属地:安徽1楼2012-11-24 21:16回复

    ————————————————
    因为这次会试之后,距下一次会试有三年的时间,所以刚考完会试却遭失败正好是他"闲且惫矣"之时,这也与程伟元、高鹗所交代的完全相符,也佐证了高鹗没有时间续写后四十回。
    ————————————————
    这是用虚设的前提去证明虚设的结论。虚设的前提是:高鹗只有在1790年“闲且惫矣”之时才可能续写《红楼梦》。但实际上,这个虚设的前提就不成立。前面说了,在此之前的1781年、1782年、1784年、1785年、1787年——五年时间里,高鹗没有任何考试任务。根本就不能断定高鹗不可能在这些时间里从事创作。更大的可能倒是,高鹗早就在这五年里完成了四十回的初稿。等到1790年“闲且惫矣”之后,又重操旧业而已。
    ————————————————

    后留京一心应试,高公能三年专心应试而没有去找过同在一城的红颜,足见其功名之心迫切。更不要说续红楼之说。
    ————————————————

    蒲松龄照样是功名之心迫切的人,不然的话,他不会一辈子都在积极应考。以下是蒲松龄参考年表:
    顺治十五年(1658年) 蒲松龄 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
    顺治十七年( 1660年) 蒲松龄 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年( 1663年) 蒲松龄 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一年( 1672年) 蒲松龄 32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四年( 1675年) 蒲松龄 35岁。应乡试未中。
    补注:康熙十八年( 1679年)蒲松龄 40岁。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蒲松龄 48岁。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蒲松龄 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蒲松龄63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五十年( 1711年)蒲松龄72岁。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
    蒲松龄直到72岁尚在参加贡试,功名之心一点不比高鹗更低。但就在他积极应试的30到40岁间,他就已经初步完成了《聊斋志异》。高鹗在十年之内一边应考,一边续书,何足为奇?至于“三年专心应试而没有去找过同在一城的红颜”,你又怎知高鹗在这三年里不是在以应试为幌子,而发愤写书,以纪念自己同样是被埋葬的艳情呢?一口咬定高鹗没时间续书,实属主观武断!
    ————————————————
    高公为人好侠,名声极佳。其言可信。
    ————————————————
    又是主观武断的说法。程伟元、高鹗撒谎,现已有铁证。程、高在出版程乙本时,称“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今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但实际上,程乙本比程甲本更糟糕,甚至改正为误。可知程乙本绝对没有“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而既然程、高在出版第二版时已经为牟利而撒了谎,你又怎么能断言他们在第一版时说的都是真话呢?
    总而言之,用预设的结论,选择性失明的材料,远不能证明所谓“高鹗无时间续写《红楼梦》”一说!

    作者:刀不见刀


    IP属地:安徽2楼2012-11-24 21:16
    回复
      2025-08-06 23:22: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实际上我是想问问所谓“高鹗没有时间续写《红楼梦》”的理论是如何而来的。


      IP属地:安徽3楼2012-11-24 21:17
      回复
        周生是程高迷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2-11-24 21: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