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一个人的精神漫游
北大教授、知名评论家陈晓明曾说过:“张炜是我非常敬重的作家,他毫无疑问站在汉语文学的高原上。”“张炜以他的思想、信仰和激情穿越历史,建构起如此庞大复杂、激情四溢的历史叙事。”“如果汉语文学有高原,《你在高原》就是高原;汉语文学有脊梁,《你在高原》就是脊梁。”
张炜,著名作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他始终站在严肃文学的第一线,他精湛的写作技巧、丰沛的想像力以及对土地、对天空的执著的情感,感染着一批又一批读者。
《游走:从少年到青年》是张炜个人回望的著作,展现了他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漫游以及从迷茫中逐步建立价值的艰难历程。身处林莽,却不畏艰辛的求索精神,无疑是现代年轻人的灯塔。它引领迷茫混沌中的年轻人走出困境,像作者一样,去勇于实践自己的梦想旅程。
从唯美到现实
问:您写作《游走:从少年到青年》这本书的缘起是什么?
张炜: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仿佛第一次提醒了我,我的写作生涯已经进入第40个年头,所以《游走:从少年到青年》这本书对我显然有一种极不一般的意义。它给了我回忆和总结的机会,将使我更好地认识自己,走好未来的一段路。
在当今,这也许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天舟文化推动了这本书的推广,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了。
问:和您早期的作品是对唯美的诗意相比较,后来的创作对现实是更加融合的,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也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基于什么考虑呢?
张炜:感谢这个提问,你指的更多的是早期的中短篇小说,那时候我受俄罗斯的屠格涅夫的影响也很大,后来主题越来越沉重,我个人觉得的确我个人创作经历了几个阶段,刚开始是《少年少女》,后来是《古船》等,以及再后来的《你在高原》等作品。我觉得可以写出更新的作品,我也有强烈的规划,并且会慢慢地写出自己。
写诗不好才写小说
问:作为一个作家,您写小说和散文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您在一个演讲中说,您一直情有独钟的是诗歌创作,诗歌创作对您的意义如何?
张炜:我是1975年开始发表诗歌的,后来因为是失败的诗人,才转向写小说。到目前为止出版了四部诗集,它是我个人文学事业核心的部分。我认为,自己诗的影响大小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个人觉得理解诗、爱诗,构成了全部文学写作的核心,可以带动我移动到文学的核心部分去。
有位评论家提出一个概念,他说我不是一个小说家而是个作家。这是高看我了,我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我是一个好的作家。我不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小说家,一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就觉得我要做个作家,而不单纯是讲故事的小说家。这也给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开始也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讲故事的小说家,讲故事只是我个人的一部分的记录方式和途径。
每个作家都浪漫
问:“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跟其他的国家相比,有一种反传统的倾向,可“五四”后第一代的作家虽然反传统,但他们自己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连接都很紧密。我想后来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作家这方面与中国古典的分离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但是现在也有一些回归,你个人是否从中国古典文学中获益,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经历吗?
张炜:评论家陈晓明提出了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及在今天的表现和延续,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对这个问题,现在我脑子里还没有梳理好,我想今后拿出点时间来梳理好。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诗性的写作,真正意义上留存的文学和高雅艺术都是浪漫的写作,没有什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分,当然我这样提出问题,并不影响学术工作者仍然沿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概念。我认为,作家如果没有变形的个人酿造的过程,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诗和艺术。
比如李白和杜甫,他们只是个人性格的区别,实际上看,杜甫也是很浪漫的,任何艺术家和作家都是浪漫的,没有浪漫就没有文学,没有浪漫就没有艺术,这是中国今天的艺术家、作家对中国古代一流作家、艺术家的继承和发展,而艺术和精神方面的联系很重要。比如说司马迁写的《史记》,今天看多么浪漫,今天很多书为什么没有人看呢?就是因为没有浪漫,没有飞扬的才华,没有个人的酿造的复杂的过程。在我个人印象中,《诗经》乃至屈原、李白、杜甫、史记等中国古代著作家,对我的影响一点不亚于俄罗斯的文学和今天美洲和欧洲的文学。
会写出全部的回忆录
问:本书在序言中说,写这样一本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小结,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了,让自己感到心头一颤。我想问您的下一部书会不会写这样的题材,比如说题目是《游走:从青年到中年》?
张炜:我过去对自传的作家都不理解,因为觉得一个作家通过诗、理论、演讲、小说、散文等,以不同的形式把自己抖搂个底儿掉,就没有必要再去写自传和自述了,但是到了50岁以后,就觉得有这个必要了,这是年龄带来的奇怪的机缘和改变。
我写了从少年到青年,我觉得现在还不足以总结从青年到老年,因为时间不到,经验不到,我以后一定会写一本从青年到老年过程的一本书。把今天出版的书合起来成为一个相对完整饱满的、个人的自传。
北大教授、知名评论家陈晓明曾说过:“张炜是我非常敬重的作家,他毫无疑问站在汉语文学的高原上。”“张炜以他的思想、信仰和激情穿越历史,建构起如此庞大复杂、激情四溢的历史叙事。”“如果汉语文学有高原,《你在高原》就是高原;汉语文学有脊梁,《你在高原》就是脊梁。”
张炜,著名作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他始终站在严肃文学的第一线,他精湛的写作技巧、丰沛的想像力以及对土地、对天空的执著的情感,感染着一批又一批读者。
《游走:从少年到青年》是张炜个人回望的著作,展现了他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漫游以及从迷茫中逐步建立价值的艰难历程。身处林莽,却不畏艰辛的求索精神,无疑是现代年轻人的灯塔。它引领迷茫混沌中的年轻人走出困境,像作者一样,去勇于实践自己的梦想旅程。
从唯美到现实
问:您写作《游走:从少年到青年》这本书的缘起是什么?
张炜: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仿佛第一次提醒了我,我的写作生涯已经进入第40个年头,所以《游走:从少年到青年》这本书对我显然有一种极不一般的意义。它给了我回忆和总结的机会,将使我更好地认识自己,走好未来的一段路。
在当今,这也许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天舟文化推动了这本书的推广,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了。
问:和您早期的作品是对唯美的诗意相比较,后来的创作对现实是更加融合的,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也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基于什么考虑呢?
张炜:感谢这个提问,你指的更多的是早期的中短篇小说,那时候我受俄罗斯的屠格涅夫的影响也很大,后来主题越来越沉重,我个人觉得的确我个人创作经历了几个阶段,刚开始是《少年少女》,后来是《古船》等,以及再后来的《你在高原》等作品。我觉得可以写出更新的作品,我也有强烈的规划,并且会慢慢地写出自己。
写诗不好才写小说
问:作为一个作家,您写小说和散文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您在一个演讲中说,您一直情有独钟的是诗歌创作,诗歌创作对您的意义如何?
张炜:我是1975年开始发表诗歌的,后来因为是失败的诗人,才转向写小说。到目前为止出版了四部诗集,它是我个人文学事业核心的部分。我认为,自己诗的影响大小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个人觉得理解诗、爱诗,构成了全部文学写作的核心,可以带动我移动到文学的核心部分去。
有位评论家提出一个概念,他说我不是一个小说家而是个作家。这是高看我了,我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我是一个好的作家。我不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小说家,一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就觉得我要做个作家,而不单纯是讲故事的小说家。这也给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开始也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讲故事的小说家,讲故事只是我个人的一部分的记录方式和途径。
每个作家都浪漫
问:“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跟其他的国家相比,有一种反传统的倾向,可“五四”后第一代的作家虽然反传统,但他们自己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连接都很紧密。我想后来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作家这方面与中国古典的分离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但是现在也有一些回归,你个人是否从中国古典文学中获益,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经历吗?
张炜:评论家陈晓明提出了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及在今天的表现和延续,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对这个问题,现在我脑子里还没有梳理好,我想今后拿出点时间来梳理好。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诗性的写作,真正意义上留存的文学和高雅艺术都是浪漫的写作,没有什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分,当然我这样提出问题,并不影响学术工作者仍然沿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概念。我认为,作家如果没有变形的个人酿造的过程,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诗和艺术。
比如李白和杜甫,他们只是个人性格的区别,实际上看,杜甫也是很浪漫的,任何艺术家和作家都是浪漫的,没有浪漫就没有文学,没有浪漫就没有艺术,这是中国今天的艺术家、作家对中国古代一流作家、艺术家的继承和发展,而艺术和精神方面的联系很重要。比如说司马迁写的《史记》,今天看多么浪漫,今天很多书为什么没有人看呢?就是因为没有浪漫,没有飞扬的才华,没有个人的酿造的复杂的过程。在我个人印象中,《诗经》乃至屈原、李白、杜甫、史记等中国古代著作家,对我的影响一点不亚于俄罗斯的文学和今天美洲和欧洲的文学。
会写出全部的回忆录
问:本书在序言中说,写这样一本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小结,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了,让自己感到心头一颤。我想问您的下一部书会不会写这样的题材,比如说题目是《游走:从青年到中年》?
张炜:我过去对自传的作家都不理解,因为觉得一个作家通过诗、理论、演讲、小说、散文等,以不同的形式把自己抖搂个底儿掉,就没有必要再去写自传和自述了,但是到了50岁以后,就觉得有这个必要了,这是年龄带来的奇怪的机缘和改变。
我写了从少年到青年,我觉得现在还不足以总结从青年到老年,因为时间不到,经验不到,我以后一定会写一本从青年到老年过程的一本书。把今天出版的书合起来成为一个相对完整饱满的、个人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