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亭吧 关注:130,275贴子:1,413,466
  • 2回复贴,共1

转:10岁男孩申请退学:我的理想是和心爱女孩一起生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11-21 20:49回复
      “我申请退学,不想把理想葬送在无聊的考试中”。 近日,@冯邵一 在《申请书》上说:“我的理想就是和心爱女孩一起生活,哪怕以砍柴、捡破烂为生。”他小学成绩优异连跳三级,现在读初一。  小学连跳三级 初一拟申请退学  近日,在国内首个专为儿童设计的创作分享社区天空城儿童创作社区里,一位名叫冯邵一的十岁男孩发表一篇《申请书》称,“我申请退学,我不想把我的理想葬送在这无聊的考试中”。文章不仅展现了这个10岁儿童对“理想”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学校各种僵化制度的不满。他的表达随即引发了天空城内小朋友、老师以及家长的关注及讨论。  与以往的“愤世嫉俗者”不同,他并不排斥“万恶”的高考制度,也并非不热爱学习,但他所希望的是“更舒服、更自由地去读书”。  在“虎妈”、“狼爸”的风潮过后,这次人们的关注直接指向学校教育的主体——儿童究竟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能不能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制度更加柔软一些,为不同的孩子留下一些‘自由选择空间’?”这是学校、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思考和讨论的。  缘起 “除了考试排名次,我们还剩下什么?”   “我的理想就是和心爱女孩一起生活,哪怕以砍柴、捡破烂为生。”“几十年青春花在上学路上,最终只是找一份工资高一点儿的工作,有意义么?”“无数战争,多少血泪和家破人亡,哪种破坏不是有远大理想的人干的?”“每天无非是上课、作业、考试、排名次,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什么?”这些看起来有些离经叛道的话语出自冯邵一的退学申请书,这篇文章里冯邵一谈理想、谈志向,并对“远大理想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   令人意外的是,冯邵一并不是一个老师眼中“坏孩子”,也并非一个愤世嫉俗之人。相反,他是一个标准的全面发展的“优等生”:他在小学因为成绩优异连跳三级,年仅10岁已经读初中一年级。在业余时间,他还做过主持人、拍过影视剧,早前在数学、钢琴、书法等比赛中多次获奖。他擅长写作,被《成长周刊》聘为专栏小作家小记者。  “他想要的生活就是有时间练琴、绘画,能够观察他喜欢的动物和昆虫标本,能够有时间爬山,在想学习的时候学习,累了的时候就可以休息”,冯邵一的父亲冯银刚告诉记者。而在采访中,冯邵一更加直接地表达了他的不满:“现在中学教育的终点都是高考,如果我能通过别的方式达到这个目标,为什么非得每天呆在学校里接受这种僵化的教育?”   在冯银刚看来,“他的不快乐应该是从上初中开始的”,冯银刚回忆,小学期间的冯邵一凭借自己的聪明“一本教材几天就能看完,并且可以考个不错的成绩”,所以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多;而课外他参加了影视剧拍摄、绘画、写作等多种活动,“生活多彩、成绩优异”。“但是上初中之后,学校的教学比较枯燥,大部分时间都是上课、做作业、考试、排名,孩子很不适应。而升学后的首次考试,冯邵一班级第9、年级100多位的排名也不能令孩子自己、老师和家长满意,骤变的环境和心理落差都让他感觉一下子难以适应。”冯银刚表示。  此外,在冯银刚看来,不同的教学方式也会影响孩子对学校的感知和认同感。“邵一小学阶段老师的教学更温和,也会鼓励学生多参加辩论赛等一些课外活动,甚至给学生一些小甜头以资鼓励。”冯银刚向记者介绍。  进展 达成《父子谅解备忘录》 可申请休学  冯邵一的退学申请书在天空城社区引发了很多关注,尽管不少网友表示“很少孩子能这么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冯邵一仍然不得不面对一些拍砖和质疑。针对是不是真的要退学这个关键问题,冯邵一随后发表文章阐明自己此次举动的目的:“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看看大家的意见”;“表明自己是有看法的”;并“通过对话选择一种大家都接受的方式,引起爸爸妈妈和老师的注意”。在这篇文章里,他明确回应,“要读书、要学习,只是能不能让我们更舒服一点地去读书?”在他看来,自己所想所写并非一个人的态度,只是自己最终选择用一种方法表达出来。  如他所愿,这封《申请书》成功地触动了冯银刚。“心疼”,冯银刚回忆,自己最初通过微博看到这份申请书时的反应并没有像孩子担心的“咆哮如山洪”,“因为想一想也能理解孩子的压力;每一次考试后,我们家长都能够收到学校发来的有关孩子成绩排名的信息,时间长了也会感觉到压力,更何况小孩,每天考虑考试、排名,难免会觉得枯燥单调。”他看来,冯邵一的叛逆是在可控范围内的。  “我尽管也不赞同这样的教育方式,但是作为家长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冯银刚说,作为家长自己更倾向于中西结合的教育,即希望学习成绩能和个人其他能力综合发展,“但是目前的升学方式必然导致了现在以成绩至上的教育模式,作为家长我们也是被动的。”   冯邵一说,经过谈判妥协,他和冯银刚达成《父子谅解备忘录》,里面有重要的四条决议:“我不出卖自己的主权,爸爸只享受监护权。


    2楼2012-11-21 20:51
    回复
      2025-08-15 13:48: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另外一些人,可能就选择职业教育,做蓝领一样很幸福。美国孩子的社会分流很早就形成了。中国的情况是,家长、社会都逼着孩子读书。因此很多教育学家在考察美国教育后说,中国教育其实只是照顾到了中间层次的孩子,而那些特别优秀的又有个性被扼杀了,比较差的孩子被耽误了。而美国可选择的教育却让各种层次的孩子各得其所,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  曾以《素质教育在美国》著名的旅美教育学者黄全愈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四位一体,但前三者只是三脚架的腿,能拍到什么样的人生风景,还要看固定在三脚架上的自我教育能提供多大的取景框。因此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在他的人生中的作用就格外重要。  《下一代的竞争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的教子手记》在近20年为麻省理工学院选拔新生的面试工作中,蒋佩蓉女士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那些只凭一纸高分的高智商申请者,往往被麻省拒之门外——美国顶尖级大学所看重的,不只是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整体健全的人和独立的思想。而独立的思想就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也有家长说,人都是好逸恶劳的,按照孩子的选择肯定就是“吃喝玩乐”,冯邵一的选择是“舒服地读书”,其实他作出这种选择时并没有想过人在社会上还要有安身立命之本。这时候就需要家长进行引导。  在美国的中学,除了让成功的企业家、学者去做报告外,也让那些清道夫、消防员,甚至侍者去学校讲述他们的生活,让孩子了解,这就是“社会”和“人生”,看看自已将来是否愿意选择他们这样的人生,而在中国学校成功人士才会在被邀请之列。  我因此受到启发,孩子小学开始后的每个假期,如果去工厂采访就带上他,让他了解外来工的生活。另外还带着他看《凤凰卫视》的冷暖人生,并就其中各种人生进行探讨: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这种方法好像还挺有用的,他从初中开始就明白了自己的路要怎样走,学习刻苦、自觉从来不让家长逼。  其实成人的社会俨然已是一场生存竞赛,我们都被各种竞争的硝烟熏染得焦虑无比。也常常怀疑,这人生真的有那么一场决定胜负的“战斗”吗?为一个好工作、好职位累得像狗,这样的人生是否就更“成功”?所以孩子选择舒服一些的方式,我也并不反对。然而我的儿子在去工厂看到外来工的生活和看了很多期《冷暖人生》后,非常郑重地告诉我,他不想成为社会低层的人。  所以我在想,也许当孩子成长到自我意识苏醒的那一天,能惊喜地发现通过自己的选择拥有开拓生活的无限激情,而不是悲哀地发现自己已伤痕累累,身心疲惫无力回天。


      5楼2012-11-21 20: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