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大同县人常说,县址西坪,西坪县治。耳濡目染,本人卅多年也习以为常,不疑有他。近年爱翻看一些古书,屡屡提及县治、治所等,而并无“县址”一词,始有所怀疑:莫非我们的“县址”有误。如若有误,其以讹传讹者竟四十年矣。在不揣浅陋,提出这一课题,求教于大方之家,以解疑释惑,去讹修误、校正词义。
请看百度百科
县治:县政府所在地。
《明史·李锡传》:“ 柳州怀远,瑶、僮、伶、侗环居之,瑶尤犷悍。侵据县治久,吏民率寓郡城。”
清 姚鼐 《游媚笔泉记》:“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迆平。”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这地方又名凤凰厅,到 民国 后便改成了县治,名凤凰县。”
县治,我国的地方行政中心,古代的县令/知县/县长的驻地,现在的县政府驻地,一个县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县政府驻地一般也常被当地称为“城关镇”。
新华字典词条:治【名】
一个较大地区政府的所在地。如:省治;县治
政治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书·周官·太宰》
又如:治体(政治法度);治号(治令;政令);治务(政务);治绩(政绩)
而“县址”在笔者手中的几部辞书上都查不到。
址:地基,地点:住~。地~。旧~(a.过去的住址;b.过去某个机构的建筑物所在的地址)。遗~。
而“县址”则为”某古县(今已不存)治所之遗址”的略称罢了,如《金满县址考》。
我认为造成这一字误的原因有二;
一是当年大同县县治移址,71年从将治所从大同市移址到西坪。新县治迁新址。遂治址不分,沿用下来。
二、从发音上分析,址和治在普通话里都为翘舌音(zhi),但在大同话里,治发成了四声,而址发成了入声。大家注意,这个入声字是普通话里没有的,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即我们小时候上课说的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而我们大同话保留了宋元古汉语的特征,是平上去入四声。古平声在普通话中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入声字在普通话中消失了。而我们大同话有。最典型的就是一、不、七、八这几个字。特征是发音短促,有喉舌音。而“址”在大同话中是入声字,更接近于“治”的古音,而政治的治则发成了四声,所以出现了音同字不同的误传。
请看百度百科
县治:县政府所在地。
《明史·李锡传》:“ 柳州怀远,瑶、僮、伶、侗环居之,瑶尤犷悍。侵据县治久,吏民率寓郡城。”
清 姚鼐 《游媚笔泉记》:“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迆平。”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这地方又名凤凰厅,到 民国 后便改成了县治,名凤凰县。”
县治,我国的地方行政中心,古代的县令/知县/县长的驻地,现在的县政府驻地,一个县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县政府驻地一般也常被当地称为“城关镇”。
新华字典词条:治【名】
一个较大地区政府的所在地。如:省治;县治
政治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书·周官·太宰》
又如:治体(政治法度);治号(治令;政令);治务(政务);治绩(政绩)
而“县址”在笔者手中的几部辞书上都查不到。
址:地基,地点:住~。地~。旧~(a.过去的住址;b.过去某个机构的建筑物所在的地址)。遗~。
而“县址”则为”某古县(今已不存)治所之遗址”的略称罢了,如《金满县址考》。
我认为造成这一字误的原因有二;
一是当年大同县县治移址,71年从将治所从大同市移址到西坪。新县治迁新址。遂治址不分,沿用下来。
二、从发音上分析,址和治在普通话里都为翘舌音(zhi),但在大同话里,治发成了四声,而址发成了入声。大家注意,这个入声字是普通话里没有的,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即我们小时候上课说的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而我们大同话保留了宋元古汉语的特征,是平上去入四声。古平声在普通话中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入声字在普通话中消失了。而我们大同话有。最典型的就是一、不、七、八这几个字。特征是发音短促,有喉舌音。而“址”在大同话中是入声字,更接近于“治”的古音,而政治的治则发成了四声,所以出现了音同字不同的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