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9,422贴子:10,069,199
  • 3回复贴,共1

《红楼梦》评析(转精品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评析
www.arkoo.cn  2005-10-8 14:34:36
发布:飞云
媒体:http://sweetfuture.b  作者:
红楼梦
红楼夺目红_四大贤淑- -| 回首页 | 2005年索引 | -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
红学研究- -
                                       


 

拾钗亦蕴潇湘泪,画黛时闻蘅芜香



 

  很快就是下一个世纪了,尽管公元的纪年法属于基督教文明,但因为现在已经是地
球村的时代,所以大家在心理上都把公元两千年作为"槛"和"限"来对待,各个学科都纷
纷反思、回顾、总结、瞻望,尤其是针对过去一百年的历史和发展。鉴往知来,这是古
训和通例。借着纪元的交替,把工作乘机推动一下,也是人类的智慧。

  作为一个颇有影响的中华人文学科,红学也恰恰走完了近一百年的历程。对红学作
沉思检讨,已经有周汝昌先生《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之回顾》的发表。笔者不揣
谫陋,想主要从红学或《红楼梦》研究的"意义"这一层面提出一点看法。

 考据:红学已有的实绩
  
  诚如周汝昌先生所言,够得上学术的"红学"应该从胡适作《〈红楼梦〉考证》算起
。[1] 红学以"考证"开头。不带任何门户之见和意气用事,应该承认,近一个世纪来红
学最重要的实绩是在考证方面。
  胡适和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之核心是"考证"和"辨"。他们从发现带有批语的《
石头记》抄本的研究开始,考证出行世的《红楼梦》其实是"真假合璧"--前八十回为曹
雪芹著,后四十回为高鹗续。这一点胡适自己在晚年曾有很实在的夫子自道:"我是曾经
在四十年前,研究《红楼梦》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红楼梦》的作者的问题;一个是《
红楼梦》的版本的问题。"(《谈〈红楼梦〉作者的背景》)

  后来居上的是周汝昌的奠基之作《〈红楼梦〉新证》,其主体"是一本关于小说《红
楼梦》和它的作者曹雪芹的材料考证书"。
  六、七十年代另外两位著名的红学家吴世昌和吴恩裕,其代表著作《〈红楼梦〉探
源》、《有关曹雪芹十种》,从书名标目已经可知其注意重心所在。
  八十年代直到九十年代多次红学讨论的热点,一时"小像",一时"石兄",一时"墓石
",一时辩驳脂批本的真伪,一时又争论曹雪芹的祖籍是"丰润"还是"辽阳",乃至红楼梦
研究所的主要成果《红楼梦》新校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和《〈红楼梦〉
大辞典》以及冯其庸《曹雪芹家世新考》、郭豫适和韩进廉的两部红学史著作、王畅《
曹雪芹祖籍考论》等的出版,都显示出红学的兴奋点大体上仍然没有背离胡适所标榜的
"考证"路标。

  海外的红学研究也不例外,从赵岗到潘重规,从周策纵到唐德刚、柳存仁,其真正
的贡献其实仍不脱考证的范围。
  尽管仍然争论不休,但应该说,近百年来,对《红楼梦》的版本和它的作者及其家
世等材料的发现、整理、辨析和考证的成绩硕果累累,有目共睹。这些考证的成绩为深
入《红楼梦》的文本意义提供了基础。


 义理:"意义"之障蔽
  
  但《红楼梦》文本的意义始终在云笼雾罩之中,从来没有真正地"敞开"过。

  清末民初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其真实的学术价值十分有限,它仅仅是牵
引来西方某种哲学思潮框套《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从"引进"角度而言,自然有
其意义,但意义也就仅此而已。从"学术"质素而言,其实难以称道。笔者在《〈石头记
〉探佚》中有专文论析,这里从略。
  胡适与俞平伯在《红楼梦》"义理"上,所达到的该书只是写曹家"坐吃山空""自然趋
势"或"感叹自己身世""情场忏悔"这种认知,其肤浅也显而易见。"自传说"从《红楼梦》
的基本质素认定上很不错,在文本内涵"意义"的开掘上,胡、俞却都从未深入,极不深
刻。胡适晚年云:"《红楼梦》在思想见解上比不上《儒林外史》--也可以说,还比不上
《老残游记》。"(《谈〈红楼梦〉作者的背景》)俞平伯在受到批判后,对《红楼梦》



1楼2007-05-09 21:49回复
    d


    7楼2007-05-12 21:21
    回复
      2025-09-02 23:03: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11.142.189.*
      看黄片做爱


      8楼2010-04-06 13:40
      回复
        回复:8楼
        你没事吧


        9楼2010-07-03 10: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