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阳漫吧 关注:382贴子:26,408

《道德经》---字字读来皆浪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这次重读《道德经》,每次都断字取义的受益匪浅。老子的这5000言,玄妙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组成语言的字句排列,居然可以被不起眼的标点符号所左右其义。且其每个字都意义深远有多重诠释,想快餐都不可能,只能细嚼慢咽,字字斟酌,复复腾挪,句句领悟,章章通阅,全篇觉悟。与老子对话的感觉就像在烛光下的浪漫晚餐,每个字或句就是一个菜品,每个标点符号既是装菜的器皿,每个段落是酒,章节是茶,而那前人的注释就像烛光,自己的解释如同手中的碗筷,桌子是古色古香的先秦檀木,配上木雕艺术打做的哲学凳,凑在一起就是一桌桌华而实的思想盛宴,一场场丽而美的精神浪漫之旅,以前由于轻视中国哲学,囫囵吞枣的读老子,看来是一大憾事,错事。
古人云:知错就改乃为善。今起,准备如读木心那样日日感受,夜夜浪漫。宴散人乏,再自煮点咖啡细细回味,朦胧中好像回到老子年代,挥动着长袖翩翩起舞起来。浪漫是刻意的纵情,老子的智慧让后人如此痴迷,他的智慧是自然里面的浪漫。



1楼2012-11-05 13:06回复
    第一章 论道
    第一道菜品:名与道
    第一个 盛菜器皿:4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百度烛光:“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 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
    征集网烛光: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 久之名;
    我的碗筷:可以言说出来的道不恒常,就不是道的本义;可以赋得出名的名,不是名的原义。
    第二个盛菜器皿:4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的碗筷:可说又说不清楚的道,是恒久不变的道;可冠却不能冠的名,是恒久不变的名。
    第三个盛菜器皿:6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的碗筷:道(路)可以行,道(理)不能讲,恒久的道是整体的自然的道。
    名(词)的名可以冠名,非名词的名无以名状,恒久的名是不可能的。
    第四个盛菜器皿:6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的碗筷:存在着的道是自然之道(运行实践的道),存在者的道是人之自然的道(符号言说的道),存在的道(全部历史之道)不是平常我们认识的道;名,是一种认识形式,被揭示了的物可以命名,但不是可以恒久的名。
    “道与名”菜品简介:
    道(名词解):
    (1)颜色:幽黑的存在:
    a,指世界的本体(世界之所以源的由以出发,有以产生的基始)---道之始;
    b,自然本原(世界之所以然的决定和主宰力量)-----道之律;
    c,真实的创造者(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的已经经历,正在经历,并将继续经历的全部历史)----道之路。
    总之,道是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以自身为历史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存在物。只有它才是绝对真实的存在物。
    (2)香型:自然和必然:
    a,道是自然的存在物:站在道的立场上看世界,整个世界就是道之自然(道的自我实现);
    b,世界万物都是必然的存在物:站在整个世界立场上看世界,世界是由道所给予,所创造,所支配,所决定的必然。
    总之,道作为自然的存在物,是以自身为本原本质的自我主动生发,实现和完成的绝对真实的存在物。相反,世界(万物)作为必然的存在物,只具有被给予,被创造,被支配,被决定的相对真实的存在物。这种相对真实如果孤立的看,其真实性就有一种虚假性质。这种虚假性来自于这种真实性是有条件的。它犹如杯子里的一杯水,只是在恰当的温度与大气压维持了这杯水存在的真实性,一旦温度与大气压发生了变化,这杯水的真实性也就消失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性也是如此,一旦宇宙中那些使人类存在的条件消失,人类也随之消失了。
    (3)味道:真实与永恒:
    a,真实:只有在世界(万物)不是作为自己而存在,而是作为道而存在时,它们才是真实的。因为世界(万物)之所以成为存在和真实,仅仅是因为道使之成为存在和真实,既世界万物的存在和真实性在于道的存在与真实性之中。
    b,永恒:只有在世界(万物)不是作为自己而存在,而是作为道而存在时,它们才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因为道作为整个世界的本原、本质和创造者,它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存在物,而世界万物仅就其本身来说,则只是片面有限和相对短暂的存在物,它们存在的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性只是在道之中。
    总之,世界万物都是道的自我实现,因此它们本质上就是道的存在物。认识了这一点的人,在老子看来就是得道之人,而认识此还能依据此去行动的人,就是行道之人了。
    


    4楼2012-11-06 01:05
    收起回复
      2025-11-23 23:06: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很巧,我正在重读《王弼集校释》,我们今天读的道德经文本基本上就是王弼辑录的。王弼是一个我无法理解的人,他二十三岁便去世,一生留下的著作是周易、老子、论语的注解,凭借这些注解,他一举开创玄学的正始之音。他几乎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巅峰,我甚至认为他的思比老子的思更本源。十几岁的数学、音乐神童不稀罕,但是十几岁二十岁的哲学神童古今中外恐怕只有王弼一人,而且他还一举就达到了顶峰。从思的深度来说,能与他相比的恐怕只有印度的龙树菩萨(恰巧他们是一代人)。而龙树对释迦牟尼的佛学的重新阐述就如同王弼对老子的重新阐述,即是解释,也是深入和升华。如同海德格尔阐释尼采。因为我也在重读王弼对老子的注解,所以可以找个时间写点东西出来跟漫姐讨论一下。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2-11-06 02:16
      收起回复
        道(动词解):
        (1)颜色:淡黄的光明
        a,指道的自我述说:既道话说道,类似柏拉图的理念话说理念。是对道以自身为本原、本质的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的全部历史述说。
        b,指道的自我揭示:这实际上是道从自我述说到自我揭示的转换。因为它是世界之道在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自我揭示,反映了古代中国关于对象与人类对对象的认识、表述相统一的思想。
        c,指道的不可言说的述说:道既为万物之母又为万物之物的特性,是既内在又超越的,因此道超越了语言的力量,这意味着道只有在懂得沉默时才能保持其完整,一旦述说其自我就不完整了。显示了老子也在试图揭示思想与言说的关系。
        (2)香型:直观和逻辑
        a,直观:指道是一个心灵关照的对象,具有世界的美的本体。
        b,逻辑:指道是一个述诸逻辑思维的对象,具有世界真的本体。
        总之,心灵关照和逻辑思维二者是互通的,道这个本体需要这二种方式得到阐发。一个普遍的事实是,伟大的美学本体同时又是哲学本体。
        (3)味道:美和真
        a,美:是绝对的美,本体的美,超言的美,沉默的模糊的美。
        b,真:是绝对的真,本体的真,绝象的真,不可把握不十分确定的真。
        


        6楼2012-11-06 02:16
        回复
          名(名词解)
          (1)颜色:黎明灿烂
          a,指真理或者概念:既与对象相统一的认识。
          b,指实的被认识,被揭示了的形式:这里指的是道的被揭示被认识了的形式,既世界之道的道理或者世界之道的概念。老子把非感官所能把握的对象命名为道,是因为他见到过的许多古籍都是这样命名的。
          (2)香型:真水无香
          a,指对心灵直观活动的形式揭示:道是一个由心灵直观到超凡入圣,至美至乐的灿烂境界;
          b,指世界本体和本质在人心灵中的显现:道是宇宙的本始和初始状态,是人类纯粹理性和心灵关照所揭示的状态。
          (3)味道:至美至乐
          a,指一种心灵意象:道是一种由心灵自身直观而产生的纯心理景象;
          b,指一种心灵中的显现:道是一种本体和本质的心灵境界。
          名(动词解)
          (1) 颜**白
          指对认识、真理或者概念的语言表达:既名状,而道的命名只是这种表达的基本步骤。因为没有符合给予道的语言表达。
          (2)香型:回忆
          指知识的表达既理念的回忆:道是物质与精神世界具有对称性和统一性的和谐,甚至存在上的同一性。参考科学宇宙的初始状态被描述为原始辐射能量所充斥的状态。
          (3)味道:惊疑
          指知识表达过程中和完成后的惊奇与疑惑:道主要是内心体验和心灵关照的事实,一旦根据思维逻辑推论到事实之外得出概念这个对象作为世界的本体和本质加以认识,会觉得这个概念对象没有表述出被自己心灵证实了的心理事实而感到疑惑为难和惊奇。


          8楼2012-11-06 17:49
          收起回复
            “道与名”辅料说明:
            一共三味,既“可”“非”“常”
            (1)“可”:动词:允许,能够。
            (2)“非”:动词:否定,不。
            (3)“常”:形容词:恒久的,普遍的。
            这三味辅料,在“道与名”这个菜品中,起着承前启后,峰回路转的效果。因为“道与名”这个菜品是个六成熟的半成品,需要客人自己完成另一半工作,既添加辅料的工作。其中“可”与“非”是一对相互拮抗的辅料,类似糖和苦瓜汁。因此吃这道菜品时,作为自选沾碟放在餐桌上供客人按个人爱好选用的。这里的奥秘是,说是自选,其实是不得不选,否则无法下咽,不仅仅如此,你还不能随随便便地选,因为你的任何一个自选行为都启动了这道菜品后面的自发程序,因此很考客人的美食经验和择料手艺。
            而“常”则是必须在厨房加工好才可食用的,类似茶籽油。在这个菜品里,为了照顾不同客人的养生需求,只有三分之一的“道”与“名”食材原料用了油炸方法,所以,食客在自选辅料时,一定注意分清油炸过的和未油炸过的“道”与“名”,否则口感就差异悬殊了。
            所以说,这是一道真正的名菜啊,特别挑客人的人生阅历和审美情趣,考验其细心,耐心,及想象力。


            9楼2012-11-07 14:34
            回复
              改日讨教,不过谈哲学不用揣测心理啦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2-11-07 22:00
              收起回复
                打酱油路过,好像在草地里行走突然发现宝贝一样发现了这个贴吧。拜读了许多精华贴,第一感觉就是可以在这里向老师们提问、学东西了。也很喜欢吧主平和、宽容的心态,非常难得。


                IP属地:澳大利亚11楼2012-11-08 08:34
                回复
                  2025-11-23 23:00: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简单介绍我自己:一个I.T. 民工。对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还在读海的初级阶段),有兴趣。


                  IP属地:澳大利亚12楼2012-11-08 08:44
                  回复
                    第一个问题是向妖姬提的。@ 秃头妖姬
                    王弼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论语释疑》)
                    以他对道的解释,我感觉海氏的存在跟这“道”几乎一模一样。两者如果有区别,区别在哪里?还有个非常幼稚的问题:海氏的存在论是不是受了老子的道论的直接影响?


                    IP属地:澳大利亚13楼2012-11-08 09:00
                    回复
                      第一次用召唤术。
                      再试一次
                      @秃头妖姬
                      


                      IP属地:澳大利亚14楼2012-11-08 09:03
                      收起回复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跟老子的道两回事,海氏对老子的阐释基于自己的理解。不要上国内土教授的骗。
                        但就“道可道,非常道”这句来说,就是在立标准,使什么去符合什么。这是海氏极力反对的。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2-11-08 10:42
                        收起回复
                          回复@弄了半天是空
                          关于海德格尔和老子的关系,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了,但是我不太愿意多说,因为他们的共同之处涉及到两者思想中最困难的部分,我暂时没有能力去领会这个部分。这也是我现在在哲学方面唯一感兴趣的部分了(如果把佛学独立于哲学之外的话)——海德格尔的GA65和王弼的玄学体系。所以很抱歉,我无法在思事上对这个问题做一个解答,但是我愿意从外围大致谈一下你的这个问题。
                          首先你的问法是不对的,“存在”与“道”不是同一属性的词语,我明白当你说“存在”与“道”的同一时你是在说什么,但是更为准确的说法是,“存有之本现”与“道”密不可分。海德格尔自己在《同一的原理》中,将“道”(Tao)与西方的主导词“逻各斯”(logos)及自己后期的主导词“本有”(Ereignis,张祥龙翻译为“自身的缘构式发生”)并列在一起,作为思想最原本的词汇提出来。Ereignis在《尼采》和《演讲与论文集》中被翻译为大道,GA65的中文版《哲学论稿》中被确定为“本有”,海德格尔前期思索的主题是存在,后来他觉得存在还是不够本源,就去思索本有了,而本有就是存有之本现。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存有之本现。
                          存有即Seyn,古高地德语中的“存在”(Sein)的写法。海德格尔在后期把自己关在托特瑙堡沉思那无人理解甚至自己也不理解的一切时,放弃了Sein,因为在Sein und Zeit的后半部分里,海德格尔已经陷入困境以至于无法完成这部著作的写作了,他不能脱离开此在的存在去谈存在本身。Das Dasein在后期也还是被保留了,不过它不仅仅指的是人,更多的是一种状态,海德格尔用Seyn是想着眼于存在去谈Das Dasein。孙周兴把Seyn翻译为存有,是合适的,不过我有个想法,可以把它翻译为“纯在”,与“存在”谐音,表示他们的渊源,也表示“纯有”之纯。
                          “本现”即本质现身,在德语里本现就是动词化的“本质”(wesen,Wesen,Wesung),只不过在汉语里说“把某某本质出来”有点奇怪,就翻译为本现了。
                          这种种问题是高度抽象的,GA65作为公认的西方哲学史上最难的一部著作,很难概括其思想,它探讨的问题非常简单又高度复杂,我不可能说明白它,况且我也没有弄明白它,但是,你只消沉思一下“存有之本现”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然后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热寂了的宇宙中,以无我之眼观察一切并被一切观察,打破六识、贯通六根,以眼睛看到声音,以耳朵听到颜色。然后再沉思“道”这个词的本源含义,“道说”、“道路”“玄牝之门”,你或许能够领会一点海德格尔之所以说Ereignis和道同样本源的意思。
                          我深知哲学的论述不允许我上面用到的这些夸张描述,但我没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我不可能让别人完全明白我在说什么,事实上,能够让一个跟哲学打交道有年的人为之痴迷的问题必定是高度复杂的,即使其形式简单,表述也不复杂,但它背后肯定是跟一个庞大的复杂的东西连着的。
                          至于王弼,他是让《老子》成为《老子》的人,“无”在老子那里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实体,是王弼让无 verweilende,也就是让无和有处于发生之中,并且维持住这种场域。
                          使之作为逗留着的境域而存在。无在王弼玄学中永远是“在之间”,在其间则是这样一种聚集,它本身在瞬间与时间中会集着和伸张着。形成巨大的张力。我愿意说,只有王弼才真正懂得黑暗,他让黑暗发出光来,使得显象出来的一切重归黑暗而重新显象,黑暗发出光辉,使得存在得以完整而成为本有,更高的显象就在这使之完整的光辉中生成。
                          最后说说海德格尔和老子的关系,这个似乎不必多说,海德格尔多次引用老庄的文本,但是我和月影一样,不同意说是老子影响了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是一个西方传统中的大哲,他引用老子只是为了佐证自己的思,他的老子和中国的老子不是一个人。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老子,只不过海德格尔的老子离得有点远。


                          16楼2012-11-08 14:49
                          收起回复
                            当然,我主张读海德格尔只读《存在与时间》就可以了,他后期写的那些东西争议太大,他好像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一片黑暗,唯有他海德格尔周围才有一点点亮光。有些人认为他的后期著作是圣经(尤其是GA65),不过绝大多数的人觉得那是废纸。
                            海德格尔的书房中有一副联,是萧师毅写的老子十五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字义解释是:“谁能安定污浊,而逐渐使它变清?谁能鼓动寂静,而逐渐带给它生气?”。但海德格尔对这话想得更远,他认为澄清(clarifying)最终能将某物带入光明,在静息之中的微动能使某物得以存在。
                            海德格尔1947年10月9日给萧师毅的短信:
                            萧先生:
                            我时常想念您,并希望我们能尽早恢复我们的谈话,我思考您给我写下的引文(Spruch):
                            “谁能宁静下来,并源出自和通过这宁静将某物导向(be-wegen)道路之中,以致它能发出光明?”
                            谁能透过成就宁静而使某物进入存在(Sein)?
                            天道。
                            衷心地向您致意!
                            您的,
                            马丁·海德格尔
                            1947年10月9日
                            写于小屋
                            海德格尔在谈到他最爱的荷尔德林时,说到了荷尔德林对“在诗化及思化之道说中向人诉说的和被遗赠给人的东西”的注意,并引用了《老子》,他先是发问,怎么才能获取并学会这种注意,然后说“我们通过观看那不显眼的简朴,越来越原发地获得它,并且在它面前变得越来越羞怯,而学会这种注意。那些简朴事物的不显眼的简朴使我们靠近了那种状态,依循古老的思想习惯,我们就将这种状态称之为存在,并与存在者区别开来。老子在他的《道德经》的第11首箴言诗中称道了在这个区别之中的存在。”
                            “这首箴言诗曰:
                            三十根辐条相遇于车毂〔三十辐共一毂〕,
                            但正是它们之间的空处(das Leere zwischen ihnen)提供了(gewaehrt,允许了)这辆车的存在〔当其无,有车之用〕。
                            器皿出自(ent-stehen)陶土〔埏埴以为器〕,
                            但正是它们中间的空处提供了这器皿的存在〔当其无,有器之用〕。
                            墙与门窗合成了屋室〔凿户牖以为室〕,
                            但正是它们之间的空处提供了这屋室的存在〔当其无,有室之用〕。
                            存在者给出了可用性(Brauchbarkeit)〔故有之以为利〕,
                            非存在者(das Nicht-Seiende)则提供了存在〔无之以为用〕。”
                            这就是海德格尔的老子。


                            17楼2012-11-08 15:11
                            收起回复
                              2025-11-23 22:54: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道与名”菜品礼仪:
                              一啄一饮,一品一歌,一味一德
                              此菜品为老子论道中第一道菜,取其本义实为一道咀嚼“思与言”关系的大餐,取其谐音又称“祀鱼宴”。必得细细品味方能略知一二,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得了的。因此其食客都很尊贵的美食家,是
                              与以饱口腹的饕餮者和诠说食论的食学家不同的。“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美食家侧重的是对于食物的认识说明与理论归纳,他们以快乐而严谨的人生态度对食品进行艺术赏析、美学品味,这需要他们既有丰富生动的美食实践与物质享受,又有深刻独到的经验与艺术觉悟,因此美食家是物质与精神谐调、生理与心理融洽的食生活美的探索者与创造者,只有他们才真正有可能吃得下这道精神大餐。
                              故此菜品必配酒、乐方可成席。今按“祀鱼宴”配送周朝的玄酒,以酒佐“道名”之食,此乃“助人逸情”的“一啄一饮”;辅“鱼丽”之歌,配以西周祭祀用的雅乐之小雅;鱼丽,以和赋诗论道之善,此为“一品一歌”,最后似这般温“乡饮酒礼”以得“一味一德”之玄。
                              玄酒补介:
                              清醇,尊贵,为周朝之上乘美酒(实为祭祀用的清水)。《礼记》中:“玄酒明水之尚,贵五味之本也。”《乡饮酒义》中:“尊有玄酒,贵其质也。”家有玄酒,人有玄德(玄德既天德,天地之间大德大成)。而“酒有六德”:“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礼记·礼运》)。
                              《小雅·鱼丽》原文:
                              出自《诗经》,是周朝飨宾客通用乐歌。(注:括号里面的是注释)。
                              鱼丽于罶,(丽(音离):通罹,遭遇,落入。一说历,经过。罶(音流):捕鱼用的竹笼)
                              鲿鲨。 (鲿(音尝):鱼名。黄鲿,黄颊鱼,鲨:这里指一种小鱼。
                              君子有酒,
                              旨且多。
                              鱼丽于罶,
                              鲂鳢。 (鲂(音房):跟鳊鱼相似,银灰色,腹部隆起。鳢(音李):鱼名,亦称黑鱼)
                              君子有酒,
                              多且旨。
                              鱼丽于罶,
                              鰋鲤。 (鰋(音眼):鱼名。又名鲇,大者可达30-40斤。)
                              君子有酒,
                              旨且有。 (有:多也,充足,富有)
                              物其多矣,(物:指宴席所陈饭肴)。
                              维其嘉矣! (维其:因其如是,嘉:美好)
                              物其旨矣,
                              维其偕矣! ( 偕:齐备)
                              物其有矣,
                              维其时矣! (时:善。适鲜)
                              


                              19楼2012-11-08 17: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