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 石人山<分水岭>中曰:“上有分流水,东西随势倾。朝同一源出,暮隔千里情。风云各自异,波澜相背惊。势高竟奔注,势曲已回萦。偶值当涂石,蹙缩又纵横。有时遭孔穴,变作呜咽声……”
白居易:<和分水岭>中句:“萦行用无所,奔迫流不已……同出而异流,君看何所似。有似骨肉亲,派别从兹始。又似势利交,波澜相背起。”
元德秀自作〈归隐〉:“缓步巾车出鲁山,陆浑佳处恣安闲。家无仆妾饥忘爨,自有琴书兴不阑。”
(诗文显出了元县令告老还乡后仍在过着简朴安闲平静生活的高尚境界。这首诗是世上仅存的中华最知名县令元德秀的诗文,据说他和他堂弟元结在鲁山写的诗文有一百多首。其别的诗文可能都被历史苍桑淹没了。元德秀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53年调任鲁山县令,他体查民情,爱民如子,招抚游民归业,发展农桑,兴修水利;为官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百姓们安居乐业,社会太平昌盛,深受人民的欢迎和爱戴,老百姓称他为“元鲁山” 、“元神仙” 、“鲁山大夫” 。鲁山县人民为报答元德秀为民请命和昌盛鲁山之功德,在县城北街为他筑起了一座琴台。从此,琴声就是令,琴声就是乐,琴声就是爱。二十四时节琴声响,百姓们知道该种秋或该种麦,三月三种莴瓜葫芦结一千,头伏萝卜二伏芥,过了三伏种白菜;夏秋之后琴声响,四里八乡公粮全送来;天地人神仙们听琴入了迷,城中蝎子精撒布成桥来听琴,石人山扬戬来听琴每晚不隔,二郎庙丢了杨戬铁身子,村民告到城里来,元县令说有夜他听琴回去天大白,他把铁身现形西关街。你们不必费力往回抬,回去在庙里为他捏个泥胎敬着,他爱听琴让他住在城里也不赖。就这样,城中二即庙中扬戬是铁圪哒,山上庙中是泥胎。元神仙当三年鲁山县令,绐当地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人文神话故事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