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宣城...吧 关注:101,604贴子:3,767,635

安徽劳动大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忆总是片段的连接,依靠信念和想象。麻姑山坐落在宣城东郊,最高峰海拔300多米。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麻姑山因传说麻姑仙女曾在此普渡众生而得名,山上至今还有麻姑庙的遗迹可以见证。“麻姑晓日”是宣城十景之一,但使麻姑山声名远扬的却是让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得道成仙”的安徽劳动大学。我在麻姑山下的劳动大学生活了18个年头。40年人生岁月几乎有一半的光阴在那里度过,那里有我的童年、少年和青春岁月;那里有我的欢乐、梦想和希望;那里是我“走出去”的地方;那里有我挥之不去、割舍不了的麻姑山情结。


1楼2012-10-28 13:24回复
    火前留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2-10-28 13:25
    回复
      2025-08-15 11:10: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安徽劳动大学地处麻姑山中段南麓的叶家湾,它离县城大约18 公里,靠相邻的洪林桥镇也有4 公里,318国道芜湖至杭州段从这里经过。那里原是省 农垦系统下属宣 郎广农场的分场,有水田、山地、茶园,物产丰富,天地广阔。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试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在全国推行所谓“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模式,实行半农(工)半读,培养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事业接班人。为此,伟大导师毛发下话来:大学要办在山头或平原,农学院办在城市里不是见鬼么。领 袖号召,省里政要自然不敢怠慢,立即责成省委宣传部部长李凡夫主抓其事,派出一班大员四处勘察选址。这班大员日夜奔波在江淮大地,跋涉于皖山皖水,煞是辛苦。劳动大学为何选址在麻姑山下的叶家湾,市井有一说,说的是这班大员一日路经此地,众人一时内急,停车方便,畅快之余举目环顾四周,见此处山岗起伏,有青山绿水,有房舍炊烟,正合上头之意,大员们颌首称庆,立马搞掂,谈笑凯歌还。于是回到省城之后立即着手从四处抽调干部教师,集人力物力财力办学于麻姑山下。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颇合吾国吾民的思维定势,亦庄亦谐的市井之说演绎起来意趣横生,时间久远往往就成了掌故,更便于口口相传。


      3楼2012-10-28 13:26
      回复
        死正太你干么 这有什么好转发的啊


        5楼2012-10-28 13:28
        收起回复
          1969年 12月18日,安徽省 **委员会决定调 整大专院校,原14所撤并为8所,合肥师范学院、安徽教 育学院被撤。这样一批又一批合师院、省教院乃 至全国天南海北的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汇聚到麻姑山下。与此同时,来了6408部队 军管会,军代表里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田政委;来了工宣队,皆是铜陵铜官山铜矿的工人老大哥;工 农兵学员也在喧嚣的锣鼓声中浩浩荡荡地涌来了。1970年 10月,学校招生废除考试制度,实行推荐,结果造成工农兵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竟然只有小学文化,却以“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思想改造旧大学”为己任,被誉为又红又专,成了时代的新贵。奇怪的是他们不叫“大学生”了,而称之为“工 农兵学员”,听起来颇让人感到庄严之中透着几分别扭和滑稽。


          9楼2012-10-28 13:32
          回复
            宣城人特别特地爱缅怀劳动大学
              还有海螺什么的
              有一次有朋友们开玩笑
              说为了圆宣城人民的大学梦(本地有大学)
              把宣师、职教学院什么的联合起来
              组成————宣城草台大学!


            12楼2012-10-28 13:44
            回复
              这个夏天,因为台风带来的阵阵暴雨,而凉爽了许多。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台风总是具有两面性的。
              小雨淅淅的日子,适合坐在阳台上看书,或者与家人聊聊家常,这样才是生活。只是,许多人很长时间没有这么做了。借口都是极相似的一个字——忙。
              总是在静下来的时刻,想起以前的岁月。虽然我还没有老到靠写回忆录过日子的境地,可是,我总是想起芳草萋萋的河湾,想起万亩棉田、阵阵花香的皖北。更想起1980年代前期,合作组里人人每天笑脸相迎的场面。因为生活一年一个新模样,大家都觉得自己很幸福,幸福的人笑容就多。其实,现在理解,那时是活在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希望中。有理想与追求,人才会活得精神。
              那时我还是一个儿童,但我知道,人不会因为有意义的劳累而变得不高兴。就像充满幸福感的人,不会在意物质的丰欠一样。
              从各种资料和书本里,我知道我出生前后十年的历史。那个十年,中国经历了一场阵痛。虽然不常抚摸,但却经常念起。八O后或者九0后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几乎不去想那些离他们仿佛已经很遥远的事情了。
              我们很幸运地从一个热心读者的手里,得到一篇关于安徽劳动大学的回忆性文字,作者用充满感情的文字,向我们叙述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段岁月,已经鲜有人提起。
              这是一段在特别的历史场景下的大学生活,我们今天寻访的意义在于说明每个人都有青春的,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青春的血总是一样的热烈,一样充满阳光的色彩,一样的对未来充满幻想,一样的金子般的珍贵。
              所以,世间留下最多的都是关于青春的文字,而不是回忆录。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2-10-28 13:46
              回复
                江南佳丽地,膏腴在宣城。九华山脉自石台、青阳、泾县迤俪而至宣城,古时统称陵阳山区,宣城位于末。句、宛二溪,从宁国蜿蜒而来,在此汇入水阳江。与徽州比起来,这里是淡墨的皖南。
                站在街头,因为水阳江和青弋江的滋润,7月末的宣城显得并不酷热,还有风缕缕吹来,携着些许湿气。
                很远就可以看到葱绿的“江南诗山”——敬亭山,碧螺一般地玉立在水阳江畔。“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然而,事实上人们因为谢朓、李白、白居易等人的频繁活动而特别钟情敬亭山时,很容易忽略另一绝佳的旅游资源——“南漪湖”。南漪湖距敬亭山30余里。史载白居易曾经尽兴泛舟南漪湖。登临敬亭向东眺望,可以看见大片烟岚缥缈的水域,就是湖的倩影了。
                烟波浩渺的南漪湖足有四个西湖那么大,南漪湖的妙处却在沿湖有青山逶迤,碧峰关照,青埂倒映湖心,水势直抵山脚。南边的山,叫麻姑山,同为古宣州十景之一的“麻姑晓日”即在此地,有巉岩,有断崖,因为平地拔起,400多米的山势显得非常崔嵬奇绝。
                说到这儿,才算切入正题了,麻姑山正是我们要去的目地的。之所以绕了这么一圈风景,是想与诸位分享一下,路途中的观感,亦想表达一种概念:麻姑山并不是一处默默无闻的所在。绵延数十里的麻姑山,历来以其苍润滴翠而吸引着渚多文人墨客,独坐敬亭而观麻姑日出,景色颇为壮观。
                陪同我们前去的两位都是劳动大学校友,胡进曾就读于78级中文系,张友顺就读于80级农学系,两人毕业后均分配在宣城工作,以前在学校时并不熟识,现在却成了常常聚会的朋友,其联系的纽带便是“安徽劳动大学”。每年都会有不少劳大校友重回故地,张友顺便会陪同前往,“从外省、从国外回来的都很多,有单独回来看看的,也有约了同学聚会而来的。可惜这么多年过去,早就物是人非了。去年陪一些老校友去,我们以前的宿舍甚至变成了养鸡场,想起旧事,真让人感伤哪!”
                安徽劳动大学地处麻姑山中段南麓的叶家湾,距市区大约18 公里。我们开着轿车前去,路面很平整宽敞。40多年前,第一辆开往叶家湾的汽车是苏联产的“嘎斯”,从省城合肥安徽大学里开出,颠簸辗转来到麻姑山。司机名叫刘万真,携着妻子、儿女,从城市奔赴这偏僻的山区。我无法想象,那时候的刘万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那当时的劳动大学还空无一物,山脚下不过是农场留下来的两排草房子。但是,有更多的人从安徽大学、安徽农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等高校来到这里,各种仪器设备也运了过来,一所大学经过紧张而并不简单的筹备,就开始招生入学了。
                车子驶过双桥镇,前面出现Y字形叉路,右边一条通向宣广高速,左边一条较窄的柏油路可直达叶家湾。柏油路面有许多坑洼,两旁林木森森,一看就是条老旧的公路。果然,这条路本是可直通杭州的318国道,但是现在已经沦为县乡道路,路边的标牌上写着“X018”。
                沿着“318国道”向前,眼前是一片片的茶园,村庄依然在群山环抱之中,放眼望去,只见屋舍俨然、阡陌相连,颇有一种桃花源的意境。现在已经是盛夏了,茶园里却有许多挂着布兜的工人在采茶,这让生长于北方的我很是诧异。这一片片茶园都属于敬亭山茶场麻姑山分场,正在采摘的夏茶多数都是为制作“出口绿茶”,经过简单加工后,运到浙江,然后再销往国外。几十年前,每日在茶园里劳作的人们,除了农场的工人,应该还有劳动大学的师生们,这些茶田有许多都是他们辛勤栽培的成果。
                前面似乎出现了个“小集镇”,劳动大学的“校门”就在眼前了。这个大门与我所看过的老照片里的大门有所不同,很可能是后来兴建的,上面已经没有关于“劳大”的任何字迹,左边的大牌子上写着“宣城市姑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右边写着“安徽省麻姑山茶场”,顶上还有一块牌子写着“宣城市扬子鳄有限公司”,大门下边进进出出的多数是戴着草帽的农场工人。总之,这一切都表明,我们所到达的地方,似乎已与安徽劳动大学没有了任何关系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2-10-28 13:47
                回复
                  2025-08-15 11:04: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进得劳动大学“校门”,是一条长长的水泥道,两旁的树木至少都有30年以上的历史了,大树荫荫,将整个路面覆盖得异常清凉。这时候刚刚半下午,太阳还高高挂在天上,阳光透过树叶,投下斑驳的影子,有许多人摇着蒲扇在树下乘凉。马路右首是一个很大的足球场,不过已经废弃了,整个操场长满半人深的荒草,还有两个掩在草里的铁栏杆,依稀可以看出球门的样子。“我们以前在这儿踢球,看露天电影。”张友顺指着操场,“旁边的灰房子是膳食处,我们在那里领饭票。”
                  前面出现一条十字路,左右各有一幢黄色的三层楼,与周围的灰色瓦房比起来,显得颇有气势。“左边是文科楼,右边是理科楼”,胡进介绍道。我们向左手拐,想进去看看,却被一个门卫拦住了。大门上写着“文源职业技术学校”,原来水泥路左边的一小块被这个学校租用了。还好简单登记后,门卫就放我们进去了。因为暑假的缘故,学校里并没有什么人,耳边传来的是无休止的蝉噪,偶尔夹杂着几声鸡鸣。
                  文科楼里照样空荡荡,现在仍然是教学楼。我们在一楼拐角发现一个橱窗,红色的底板上写着几个金色大字,“永恒的劳大,发展的文源”,非常显眼。有两名女学生看我们走过来,赶紧低着头羞涩地跑掉了。走进一楼的大阶梯教室,胡进与张右顺坐在教室中间,重温一下当年的感觉,可惜空空的教室里,再也没有教授与大学生们熙来攘往的身影了。
                  沿着教学楼往西走,便是劳大的男生宿舍区,现在仍然是宿舍,但起了明显变化的是门口的磁卡电话机以及墙面上挂着的一台台空调外机。从这里已经看不到20多年前清苦的环境了,有几名学生坐在宿舍里聊天,我问他们:“知道以前这是什么地方吗?”学生们一起答道:“劳大,安徽劳动大学!”
                  出得职业学校,继续往北走,右边的理科楼也没闲着,被用做宣州区的民兵训练基地,楼前有个水泥铺就的小操场,一群孩子正在上面打篮球。走到水泥路尽头,出现一座仓库样的房子,上面写着两个繁体的大字“餐厅”,那是劳大的学生食堂。再往前,又是成片的茶园了,有一栋长长的瓦房,半人高的茶树将它密密地包围起来,似乎没有人居住,“那是我们的浴池”,张右顺笑道。在他与胡进的眼里,这儿的一草一木,每栋房子,每条道路,都充满着无数的回忆和故事,而我,却始终像个看客,无法共鸣这种感受。
                  穿过茶田,眼前是一大一小两个水库了。劳大建校后,为解决师生们的吃水问题,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这两个水库。大水库用于蓄积山涧的溪水,直供饮用,而小水库则成了学子们“天然”的游泳池。“男生们一到夏天,就喜欢泡在里面,冬天下雪的时候,也有冬游的,旁边这座小水塔就是我们的更衣室。”现在的小水库更像一个池塘,水面上铺满了荷叶和浮萍,不知还有没有人在里面游泳。
                  我们从水库折返往东南方向走,那里耸立着一栋大楼,便是赫赫有名的“劳大图书馆”了。是一幢三层楼,工人们正在外墙上搭脚手架,看来是准备修缮。2002年半夜燃起的一场大火差点将这座楼毁于一旦,现在的墙面上还有烟熏火燎的痕迹。楼外有几株大雪松,下面新铺了草坪。胡进摸着树干感叹道:“我入学时还是小树,现在已长成一抱粗的大树了。”
                  图书馆大楼右侧未烧毁的部分,现在是麻姑山茶场的办公室。整个茶场在册工人600多名,经营着3000亩茶园,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劳大时期农场的工人或者后代,当然也有教工的后代。比如从安徽大学开着第一辆“嘎斯”汽车来到叶家湾的刘万真,就留下了三个儿子刘福安、刘福全和刘福宏,都在茶场工作。
                  刘福宏从办公室里搬出一摞发黄的文书,那是劳大时期的户口登记薄,上面记载着从此地迁进迁出的人们的档案。在一张张纸片上,赫然可以看到“贫农”、“富农”、“地主”等字眼。
                  以图书馆作为分界,东侧便是教工宿舍区了,现在大多为茶场的工人居住。有一层的瓦房,也有两层的楼房,门前屋后种着各色的果树及蔬菜,大树掩映在门前,小孩子在树下欢快地跑来跑去。这种情景,让久居城市的人不由心生羡慕。
                  刘福宏骑上摩托车,带我去看学校以前的“知青商店”及“供销社”。68岁的陈光发曾是“叶家湾合作商店”的门市部负责人,主管物质采购工作。“要凭票,按计划分配,一名学生一个季度2两糖、半块肥皂,老师也一样,只有怀孕的女教师才可以买到2斤红糖。”陈讲述的是70年代初的情景,距今不过是30多年的时间,但是当年劳大唯一的商店已经被门外喧闹的各色小商铺遮盖住了。如果不是知情人介绍,谁又知道这栋破房子就是当年劳大的商品集散地呢?如今,陈光发就住在“供销社”里,不过已经不再供应物资,里屋的墙边还摆着一个木头制的大柜台,约略能看出些旧时代的影子。我拿起相机拍了张照片,旁边几个打麻将的年轻人只抬头看了一眼,便忙自己的去了。
                  走出校园,站在“318国道”上,旁边有处废弃的房子,是以前的邮局,也是师生们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锈迹班班的邮箱仍然挂在墙上,可惜,再也没有人往里面投放信件了。房子的后面又是一望无际的茶田,有许多工人在里面忙活着,宣广高速从茶田里横穿而过,不时有汽车飞驰着驶来,又飞一般地消失了踪影……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2-10-28 13:47
                  回复
                    一个冬天的童话
                    寻访对象:沈敏特
                    记者寻访:2006年7月10日
                    寻访对象:沈敏特,作家,江苏苏州人。195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劳动大学及安徽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关键词:右派分子、白专道路、读书无用论、遇罗锦、露天电影
                    “虽非桃源,却仿佛在世外”,与一般年届七十的人看起来不同,沈敏特似乎很年轻,头发打理得干净利落,戴着咖啡色的眼镜,整个人看起来非常精神,儒雅的气质自然流露,“我要感谢劳动大学啊!”坐下来后沈敏特说了一句非常简单的话。
                    40多年前,沈敏特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以后,分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恰逢父亲,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沈季湘先生被划为“右派分子”,沈敏特自知一个右派分子的儿子不宜于在电台这样的“要害部分”工作,主动辞去电台的工作,把自己“发配”到安徽,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刚开始到合肥师范学院,因为业务好,很快成为安徽最年轻的讲师。但马上有人提出异议,教课时的思想活跃,被批为走“白专道路”。1966年,沈敏特卷起行李去了宣城叶家湾,在安徽劳动大学一呆就是十多年。“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在那样一个时代,地处山区的劳动大学因为置身世外,反而保留了更多人性化的东西。”
                    尽管不可避免会受到政治的波及,但麻姑山就像个避风港,什么风一刮到那就削弱了。由于处在文革伊始,沈敏特一到劳大,还是被揪出来,打为“最年轻的反动权威”。可是实际上,师生们并没有真正把他当作反动权威。“比如参加劳动时,会有学生暗暗帮助我。我从没有种过田,所以工作的速度特别慢,往往是大家都快做完了,我还有一多半。有天早上大家去给山芋锄草,每人分配很长的一垄,等我锄到一半时,发现前面的已经翻过土了。然后一个学生冲我笑笑,悄悄说‘老师,我们并不把你当作***。’这种情形有很多,让我的内心非常感动。”每次开完批斗会,沈敏特都会很晚去食堂,因为不希望碰见太多的人。食堂有位姓乐的老师傅对他很怜惜,给他留了一大碗香喷喷的老鸭汤,对他说“健康要紧,保重身体。”这一碗老鸭汤给了沈敏特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温暖。
                    虽然受到了批斗,但学生对真正有水平的老师还是非常尊敬的,沈敏特每次上课,教室都会坐得满满的,他依然是受欢迎的老师。“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时代,劳大的学生处于穷乡僻壤,远离政治中心,反而读了比城市里学生更多的书,读书更勤奋。在这个贫困、艰辛、远离尘嚣的地方,沈老看到了亲情、友情,以及人们求真、求知识的热情。“不论环境如何艰险,人性中美好的那一面,像小草一样有着坚强的生命力,有一点土壤和雨水就不会消失。”
                    那时候,沈敏特教授现当代文学,刚开始只能讲鲁迅,等思想稍稍放开,他就开设讲座,讲关于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还讲鲁彦周《天云山传奇》,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据说,当时有许多来自芜湖、宣城等地的学生慕名赶赴劳大听课,由于教室不大,来迟的人只好站在窗外和过道走廊上聆听他们的讲座,在劳大传为佳话。
                    “真的很感谢劳动大学,恰恰是那样一个偏僻的地方,保留了更多人性的东西。劳大十几年,是我最黄金的年龄,我很感激在那段时间,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和思考一些东西,从而更清醒地认识我们所热爱着的土地。”一恍 40载匆匆而过,沈敏特再没有回到过叶家湾,艰难的岁月已远去了,能回想起的只有麻姑山水,还有学校的大操场、露天电影。最近一次去杭州,沈敏特特意选择了大巴,本以为走318国道可以经过劳大门口,可是公路改道了,大巴直接上了高速,没能看到麻姑山的身影,心中的失落不由弥漫开来……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2-10-28 13:48
                    回复
                      难忘十八年
                      寻访对象:许锡文
                      记者寻访 2006年7月14日
                      寻访对象:许锡文,中国科技大学教授,1938年生于安徽省和县,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高等教育,至今四十余年,长期从事文学理论、编辑学的研究。
                      关键词:服从分配、马车、毛文艺思想、农民夜校、马灯、草棚上课、山坡割草、水田插秧、茶场守夜
                      许锡文住在黄山路上科技大学的教工生活区里,一楼,旁边还有个几十平方的小院儿,就像宣城叶家湾劳动大学职工宿舍的缩微版拷贝,里面栽着枣树、柿子树,还种有茄子、青椒、小白菜,一垄垄绿油油的甚是可爱。“这都是拜劳动大学所赐呵!”许锡文笑着对我们介绍,言语中颇有些自豪的感觉。
                      “四十多年前,我是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因服从组织分配,奔赴安徽劳动大学的所在地——宣城县叶家湾报到。当时意气风发,有一种政治上被信任的感觉。这一去啊,就是18年,直到1983年,才调回省城高校。”1965年1月8日,一辆马车将许锡文的全部家当送出了芜湖师范专科学校,陪伴他的有妻子,还有两岁的又儿和年迈的祖母。“刚到劳动大学的时候,因为刚刚建校,一切从零开始,环境特别艰苦,房间只有8个平方左右,后来好点住上了瓦房,也只有20多个平方。遇到下雨的夜晚,泥泞的土路,没有路灯,让从城里来的教师吃尽了苦头。”
                      也就在这年春天,劳大中文、政治、数理、农学四个专业开始上课。学生不超过200人,大都是当时政治条件特别好的苦孩子,年龄参差不齐,甚至有学生年龄比老师还要大。许教授讲的是中文系的“文学概论”,文革中只能讲“毛文艺思想”,但许锡文怀着满腔热情,向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偶会他也会讲一点外国文学作品,当然主要是苏联文学。
                      此处,还开设了“农民夜校”。每周三次,许锡文都要带上学生提着马灯去孙家湾茅蓬生产队上课,给农民讲故事、送文化,同吃同住同劳动。“劳大在学校周围一共办了几十所夜校,使知识分子与农民有了一定的接触,无论效果如何,至少在我内心,是有深刻体验的。”
                      许教授是去劳动大学任教的第一批教师,要一边教学一边建校,草棚上课、山坡割草、水田插秧、茶场守夜的经历,都给他留下了更多难以磨灭的记忆。
                      现在回忆起来,当日的“工读”也成为情趣。茶季时,教师、学生都要一大早起床劳动,中午就在田间休息,晚上还要炒制茶叶;有漂亮的女教师,怕晒黑就用衣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结果一不小心就中暑了;甚至很多人没做过农活,锄草的时候连草和豆苗分不清。这些事情都在劳大传为佳话。
                      但田园生活的乐趣也是不言自名的。每家房子旁边都堆着草堆,当时燃料不足,教师们就自己上山砍草;家家自己种菜吃,比陶渊明还自在;没有汽车鸣笛的声音,没有城市中的一切噪音,有的只是风声雨声以及上课铃声。教师及学生之前来往都每频繁,吃饭的时候“窜门”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邻里之间互相帮忙,如果哪家老婆生孩子了,老人不小心跌倒了,大家就会拿着鸡蛋、蔬菜和肉去看望。那种朴实的民风,在现在冷漠的都市生活中,简直是极度稀缺的东西。
                      知识分子们也拥有了格外淡泊的心态,教书的就一心把书教好,无论在平房里讲课,还是在田间、茶园讲课;学生也是一门心思地学习。大家生活都很单纯,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偶有朋友来访,宛如天外来客。教工们自力更生,虽然外在有政治压力,内心有思想搏斗,但是偏僻的环境让他们的生活更多了一份淡然。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2-10-28 13:52
                      回复
                        接着傻


                        20楼2012-10-28 13:53
                        回复
                          很好的文,看了很感动,我虽不是劳大学子,却如同看了一本记实小说。久久无法平静,在我们的国家里,对许多应该保存下来的东西,却把它销毁了,遗失在历史的风中。好在有人记下了这些。只可惜楼主把他放在这个贴吧里孩子们不一定有耐心看完,因为他们对那些年月无法理解,可能也找不到共鸣。很感谢楼主让我看了为篇文。一人学生家长。
                          


                          IP属地:广西22楼2012-10-28 17:04
                          收起回复
                            为嘛我不知道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2-10-28 17:24
                            回复
                              2025-08-15 10:58: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劳动大学为了要体现“兵”的特色,还开始了吹军号作息。起床号、上下午的上班预备号、上班号、课间休息号、下班号和晚间熄灯号,通过各处的高音喇叭传送到四面八方。麻姑山谷中,可真是嘹亮军号达达地吹,广大**师生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地“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其乐无穷”。斯时,闻名中外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劳大的两本书,即政治系的《西欧近代哲学史》和中文系的《水浒—一部投降主义的活教材》,加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系工农兵学员与马钢工人理论组编写的《学**达纲领批判的体会》、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系工农兵学员编写的《鲁迅杂文选读》、《读点鲁迅》以及与马钢烧结厂编写的《语法修辞》,再加上定期出版的《安徽劳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使得劳大名扬天下。那个年代知识分子要出书非得与工农相结合,前者劳心出力,后者挂名以示政治合格,此为当时一景。劳动大学在国际共运史、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红楼梦》和鲁迅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也出了很多成果。一时间,“劳大的政治、师大的中文、安大的外语”,成了省内综合性大学叫得响的三大品牌专业。工农兵学员当中卧虎藏龙,皆非等闲之辈,日后,也有不少成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


                              26楼2012-10-28 18: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