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吧 关注:621贴子:3,128
  • 4回复贴,共1

天泉读书札记《心学浅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10-28 07:17回复

    二、王阳明良知之学
    象山去世后,朱子理学逐渐成为朝廷的“官学”,心学一度濒近失传。而有如此气魄开创明中后期心学盛况的,当首推吴康斋先生。康斋学问注重人生实践与享受,其《日录》又有近乎周元公“风光霁月”的洒落胸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二位高徒——娄谅与陈献章,日后成为了阳明、湛甘泉的师长。梨洲先生曾评价“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始大。两先生之学,最为相近”在明学的发展中,陈湛心学具有很大的启蒙意义。甘泉提出“随处体认天理”,他说:“体认天理云者,兼知行合内外言之也。天理无内外也”此处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陈湛学说已经开始重视吾心的本体观了。但可惜也不免失在学问落脚点上——他一方面认同心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仍不免为旧说所蔽,似乎要求于天地才见心之广大,本身就很矛盾。而对心体的认识又仅仅偏在“虚灵明觉”上,自然不能与阳明了畅地辩论。心学大明,还要等到阳明才能把表里精粗都发展出来。
    王学极好地继承与发展了孟子“性善论”与“良知”之说。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一下,赌咒发誓的时候,会不会说:“我是摸着良心”我们有时候会不会哀叹“没有天理”云云,这也证实了良知本是愚夫愚妇都具有的。那么良知到底是什么呢?在下概括为“向善之心”。即便是恶如盗贼,只要想想,他们为什么只敢在夜深无人的时候作恶?为什么作恶后又极害怕被揭穿?便知良知作为道德本体的作用。孟子、阳明说性善,也只是依循此向善之心,须知这是大纲领。如果人云亦云解为“人性原本都是善的”,又怎么说得通呢?后世如李宗吾厚黑学所批评的,却已不是阳明与孟子的本意了呀。
    阳明又极倡“知行合一”,他与弟子徐爱之间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徐爱曾问: “比如现在的人都知道应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但实际上却做不到孝顺、尊敬,由此可见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先生便用《大学》“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举例子给他,说道“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贝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 不曾知臭。”他又说孝悌,“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此处可见,“知行合一”是不能简单地解为“知识与行动统一”云云,这样想,便又有不通处,也把“知”错看成阳明所恶的“闻见之知”。须知此知即是“良知”意,也就是本体论上的知识。前者好比人穿着的衣服,再华丽,再精巧,也并不是我们的一部分;后者则是真正骨子上长出的血肉,无论从精神、气血上都是属于自己的。由此看来,如果说“致良知”要求人在一念发起处就斩断病根,那么“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在行动上的体现,而这也就引起了阳明另一个重要观点——变朱子“居敬”为“诚意”。
    惜阳明在起征思田后突然病发身死,未能对平生学问做一精确的总结。天泉四句教又牵扯出一段公案,以至于学说裂分成九派,纷争不断,这些都是始料未及的。


    3楼2012-10-28 07:18
    回复
      2025-08-09 17:26: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理气本是统一的。如果没有清净本源,如何成得了山河大地;若只有山河大地,那清净本源岂不成了顽空无用之物。就像是胶青那样已经合二为一,欲取清净本源与山河大地中,已经融合了,如何取得出?如果舍去了山河大地,又如何能求得清净本源?理学之失,犹鱼之求水,不为可笑乎?读者当自明“行仁义”、“由仁义行”之别。


      4楼2012-10-28 07:18
      回复
        第一段百度非说有广告,只能截图了。本文为应《醒狮国学》杂志投稿,天羽先生将其举办为一场公益活动,有所不足,还希望道友指摘。


        5楼2012-10-28 07: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