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好声音,注定是中国音乐选秀史上一次标志性的事件,首次把音乐评论和选秀结合起来的节目,把以往各种形式的垃圾音乐选秀统统修理掉的一个音乐评论选秀节目。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浙江卫视的胜利果实注定守不住太久。但是这些不重要了,重要的是2012年最具娱乐性的节目最后选出了一个最不靠拢娱乐性的冠军。
那么多的选手,梁博获胜的优点在哪?很简单,但很多人不懂。就是一种风格的确立。对于一个歌手,要确立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而很多人还真是不懂这个道理。王菲是王菲的风格,学友是学友的风格,刘欢是刘欢的风格,那英是那英的风格,汪峰是汪峰的风格...举例子说说,王菲在香港发展,公司早期的定位就是小邓丽君,王菲是花了多年的时间才找到属于自己的歌唱风格,所谓的菲式唱腔,所以她早期的风格跟以后的风格相差是很大的;张国荣,早期唱歌的风格唱腔也是很不稳定,定位不清晰,多年后才找到属于自己标签的演唱风格,才开始大红大紫。那些嚷嚷说某某只是一种风格的垃圾真的是小学还没毕业。你知道一个歌手要确立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或者自己的唱腔是多么多么的难吗?你又知道一个歌手要他改变他多年唱歌的那种风格是更难,就是要他命么?这一拨学员里面,几个月的曝光时间里,真正能确立自己的演唱风格雏形的没几个,大部分都是定位不清晰,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自我。一个音乐理解上不够聪明、不够勤奋、不在音乐上狠动脑筋的歌手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特有风格的,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说从过程来看这个冠军选拔,说明这次选秀还算是比较正路的,也可以说是相当正路了。
梁博的特点是什么呢?他喜欢唱摇滚,但其实也可以唱流行,而且看得出如果他愿意唱流行他也能成功。如果他原意被商业包装打造,那他绝对是实力派偶像。而他又是个相当独立的人,这就注定了他的音乐路更多不是别人的摆弄,更多的是自己的思考。
作为梁博的歌迷,千万沉得住气,别慌别急,阿某某啥时候能大红大紫啊等等,这种心理只是一种病态心理。(王菲花了多少年才找到自我?张国荣努力了多少年才大红大紫?张学友出道也是经历了最痛苦的几年时间才真正开始走向巨星之路...)这类型的粉丝需要的并不是对一个歌手真正的理解,他们需要的只是自己病态的软弱、病态的虚荣心能得到虚荣的满足和释放,他们看的听的并不是音乐,他们看的听的只是热闹,他们看的不是励志剧,他们看的只是闹剧。
再说说什么流行、什么摇滚、什么情爱、什么人文之类的。郑钧的私奔,是流行?是摇滚?是情爱?还是人文?一般人听音乐应该抛开好与坏、高与低、优与劣之争。这些之于我们并不重要,我们只认--真与假。歌声里传达出来的那份真挚还是造作。关于中文歌,关于中文歌词,是用李白、东坡曾经用过的文字写出来的,真正的中文歌好歌手,是要把歌词唱进你脑海里的歌手,让你记得一句又一句让你回味让你思索的歌词的歌手。唱中文歌跟唱英文歌是不一样的。准确来说应该是我们说汉语的跟说英语的,审美上本身就有很大差别的,这种审美基因直接导致了各自更喜欢的是什么唱法什么味道。举个例子,我们优秀的祖先创造出来的是中国画,西方是油画。国画跟油画承载的哲学基础与审美方式本身就不是一路。所以你看到的油画是内容满满的,看到的国画是有内容也有空间的。虽然现在懂得去欣赏国画有耐心去欣赏国画的年轻人好像越来越少,但是我告诉你,你的审美基因受中国画的影响烙印是抹不去的,受中国传统的审美哲学的影响烙印是不容易抹去的。 音乐也是一样的,西方的音乐线线性满满的,汉人的音乐是有内容也有空间的,你可以看到管弦跟编钟、古琴的比较。有些人说这是国乐的落后,落后个鸟,音乐本身是独立的,艺术本身是独立的。审美体系本身就不一样,就不可能有同一的评价体系。中国人的艺术基因是需要有空间的,是十分重视追求空间的。你去读读古人的那些经典,易经、老庄、孔子、诗经、唐诗、宋词等等,中国人的艺术基因里面,好的东西是什么?好的东西不是向你描述多好多好,多丰满多丰富,而是要传达一些东西一些信息出来,点到即止,让这些东西这些信息尽情的打开你的想象空间,让你自己变得丰富。正如好的教育是什么?不是拼命的向你表达丰富性,而是点到即止,举一反三,给你启发,给你空间,让你思考,让你想象。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巨大,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审美体系和评价体系都不一样。
那么多的选手,梁博获胜的优点在哪?很简单,但很多人不懂。就是一种风格的确立。对于一个歌手,要确立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而很多人还真是不懂这个道理。王菲是王菲的风格,学友是学友的风格,刘欢是刘欢的风格,那英是那英的风格,汪峰是汪峰的风格...举例子说说,王菲在香港发展,公司早期的定位就是小邓丽君,王菲是花了多年的时间才找到属于自己的歌唱风格,所谓的菲式唱腔,所以她早期的风格跟以后的风格相差是很大的;张国荣,早期唱歌的风格唱腔也是很不稳定,定位不清晰,多年后才找到属于自己标签的演唱风格,才开始大红大紫。那些嚷嚷说某某只是一种风格的垃圾真的是小学还没毕业。你知道一个歌手要确立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或者自己的唱腔是多么多么的难吗?你又知道一个歌手要他改变他多年唱歌的那种风格是更难,就是要他命么?这一拨学员里面,几个月的曝光时间里,真正能确立自己的演唱风格雏形的没几个,大部分都是定位不清晰,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自我。一个音乐理解上不够聪明、不够勤奋、不在音乐上狠动脑筋的歌手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特有风格的,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说从过程来看这个冠军选拔,说明这次选秀还算是比较正路的,也可以说是相当正路了。
梁博的特点是什么呢?他喜欢唱摇滚,但其实也可以唱流行,而且看得出如果他愿意唱流行他也能成功。如果他原意被商业包装打造,那他绝对是实力派偶像。而他又是个相当独立的人,这就注定了他的音乐路更多不是别人的摆弄,更多的是自己的思考。
作为梁博的歌迷,千万沉得住气,别慌别急,阿某某啥时候能大红大紫啊等等,这种心理只是一种病态心理。(王菲花了多少年才找到自我?张国荣努力了多少年才大红大紫?张学友出道也是经历了最痛苦的几年时间才真正开始走向巨星之路...)这类型的粉丝需要的并不是对一个歌手真正的理解,他们需要的只是自己病态的软弱、病态的虚荣心能得到虚荣的满足和释放,他们看的听的并不是音乐,他们看的听的只是热闹,他们看的不是励志剧,他们看的只是闹剧。
再说说什么流行、什么摇滚、什么情爱、什么人文之类的。郑钧的私奔,是流行?是摇滚?是情爱?还是人文?一般人听音乐应该抛开好与坏、高与低、优与劣之争。这些之于我们并不重要,我们只认--真与假。歌声里传达出来的那份真挚还是造作。关于中文歌,关于中文歌词,是用李白、东坡曾经用过的文字写出来的,真正的中文歌好歌手,是要把歌词唱进你脑海里的歌手,让你记得一句又一句让你回味让你思索的歌词的歌手。唱中文歌跟唱英文歌是不一样的。准确来说应该是我们说汉语的跟说英语的,审美上本身就有很大差别的,这种审美基因直接导致了各自更喜欢的是什么唱法什么味道。举个例子,我们优秀的祖先创造出来的是中国画,西方是油画。国画跟油画承载的哲学基础与审美方式本身就不是一路。所以你看到的油画是内容满满的,看到的国画是有内容也有空间的。虽然现在懂得去欣赏国画有耐心去欣赏国画的年轻人好像越来越少,但是我告诉你,你的审美基因受中国画的影响烙印是抹不去的,受中国传统的审美哲学的影响烙印是不容易抹去的。 音乐也是一样的,西方的音乐线线性满满的,汉人的音乐是有内容也有空间的,你可以看到管弦跟编钟、古琴的比较。有些人说这是国乐的落后,落后个鸟,音乐本身是独立的,艺术本身是独立的。审美体系本身就不一样,就不可能有同一的评价体系。中国人的艺术基因是需要有空间的,是十分重视追求空间的。你去读读古人的那些经典,易经、老庄、孔子、诗经、唐诗、宋词等等,中国人的艺术基因里面,好的东西是什么?好的东西不是向你描述多好多好,多丰满多丰富,而是要传达一些东西一些信息出来,点到即止,让这些东西这些信息尽情的打开你的想象空间,让你自己变得丰富。正如好的教育是什么?不是拼命的向你表达丰富性,而是点到即止,举一反三,给你启发,给你空间,让你思考,让你想象。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巨大,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审美体系和评价体系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