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肯定有不顺的时候,但不会泄气,伤好了就想尽快恢复状态。不会去抱怨,因为 路还长。坐在板凳上肯定会着急,球员都不喜欢坐在板凳上”
10月11日,广东宏远队进行了CBA季前赛封闭训练的第一场队内对抗赛。身穿橙色训练服的易建联出现在队伍中。高强度的训练结束,队员纷纷坐回场边喘息喝水,浑身湿透的他一刻没停,站在篮下,在心率最快的当口,练习罚球。
易建联回来了。继NBA5年征战后,顶着质疑和揣测,他回到了最熟悉的地方。
《篮球公园》为他做了一期专题,以连珠炮式的发问开场:这次回归究竟是立足CBA的长久计划,还是暂退一步,以求再进NBA的权宜之计?不选择实力水平更高的欧洲联赛,到底是出于篮球本身的原因,还是商业价值的考虑?
他也不知道。惟一明白的是,要学会忍耐和沉默,专注打好每一场球,因为“说,永远都是最简单的事”。
从云端到板凳
此前的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从1999年夏天那场并不成功的街头篮球赛开始,启蒙教练戴忆新发现了他,将他带入职业篮球的大门。此后,他一飞冲天,并在2007年到达一个巅峰。当年的NBA选秀,他以第六顺位被密尔沃基雄鹿队选中,成为继王治郅、巴特尔、姚明之后,第四位登陆NBA的中国球员。
密尔沃基以极高的热情欢迎了这个中国人。雄鹿老板亲自写信邀请他与家人共进晚餐;市长指定他作为市民代表在圣诞仪式上亮灯——在美国,那是极受尊敬的人才能享受的待遇;当地的《哨兵报》甚至开玩笑说,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把城市改名为“密尔沃易”。
头两年身处主力阵容,他打过辉煌的比赛;第三年到奇才队后,伤病增加,成为替补;最后一年,他在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接受了小牛队给的底薪合同,绝大多数时间在板凳上度过。
高开低走的NBA生涯,围绕他的质疑不断。密尔沃基队助理教练曾向前来采访的中国记者抱怨,易建联去健身房的次数太少。他父亲也曾说,“阿联小时候是个怕辛苦的人,有惰性”,这种惰性可能会影响他在队里的表现,比如他没法做到像黑人球员那样,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训练。
客观来说,刚到密尔沃基,和今年从达拉斯回国、备战国家队比赛,易建联没少努力。第一年,他很想融入,积极训练,加练也不少。虽说不算NBA特别勤奋的球员,但多年的运动员生涯,早已养成了他的职业意识。和朋友去三亚旅行,为了保持状态,他也趁朋友午睡,独自去健身房加练。
NBA是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地方,即使球队大佬,状态一旦下滑也会扫地出门;当地球员圈子有自己的生态——适者生存,你厉害我就跟着你,不厉害我就踩你;此外还要主动拜山头。对于华人球员来说,融入这个圈子难上加难。空降NBA,身边光环围绕,易建联一开始并不适应。他一度活在自己的世界,也不主动交朋友。
采访中,记者问他NBA生涯是否孤独,他说,“不能说孤独,只能说刚开始去美国不太适应,第一年比赛很频繁,没时间让你静静待着或者休闲,飞到一个地方训练比赛,当天晚上又飞走,整个赛季都是这样,连续6个月,没有时间孤独。”
到了后期,他逐渐适应了NBA的文化。某场费城对小牛的比赛,德隆蒂•韦斯特眼角受伤,坐在更衣室的角落,易建联过去拍了拍他,关心道,你还好么,疼不疼?对方很惊讶,连连说谢谢,真的谢谢。然后他们拥抱了对方。类似事情,前3年绝对不会发生。
今时不同往日
媒体上的阿联总是内敛少言。多名采访过他的记者透露,很多时候,他的答案比问题的字数还少。曾跟过他4个赛季的NBA篮球记者沈洋说,“即便跟他采访多年,私交也不错,你都很难真正走进他的内心,感觉总是隔着什么。”
这种隔膜,是因为职业习惯还是自我保护,很难说清。宏远队中锋教练积臣(Jason)也表示他对易建联并不了解,“他总是安静,场下也安静,不知道他喜欢什么。”
10月11日,广东宏远队进行了CBA季前赛封闭训练的第一场队内对抗赛。身穿橙色训练服的易建联出现在队伍中。高强度的训练结束,队员纷纷坐回场边喘息喝水,浑身湿透的他一刻没停,站在篮下,在心率最快的当口,练习罚球。
易建联回来了。继NBA5年征战后,顶着质疑和揣测,他回到了最熟悉的地方。
《篮球公园》为他做了一期专题,以连珠炮式的发问开场:这次回归究竟是立足CBA的长久计划,还是暂退一步,以求再进NBA的权宜之计?不选择实力水平更高的欧洲联赛,到底是出于篮球本身的原因,还是商业价值的考虑?
他也不知道。惟一明白的是,要学会忍耐和沉默,专注打好每一场球,因为“说,永远都是最简单的事”。
从云端到板凳
此前的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从1999年夏天那场并不成功的街头篮球赛开始,启蒙教练戴忆新发现了他,将他带入职业篮球的大门。此后,他一飞冲天,并在2007年到达一个巅峰。当年的NBA选秀,他以第六顺位被密尔沃基雄鹿队选中,成为继王治郅、巴特尔、姚明之后,第四位登陆NBA的中国球员。
密尔沃基以极高的热情欢迎了这个中国人。雄鹿老板亲自写信邀请他与家人共进晚餐;市长指定他作为市民代表在圣诞仪式上亮灯——在美国,那是极受尊敬的人才能享受的待遇;当地的《哨兵报》甚至开玩笑说,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把城市改名为“密尔沃易”。
头两年身处主力阵容,他打过辉煌的比赛;第三年到奇才队后,伤病增加,成为替补;最后一年,他在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接受了小牛队给的底薪合同,绝大多数时间在板凳上度过。
高开低走的NBA生涯,围绕他的质疑不断。密尔沃基队助理教练曾向前来采访的中国记者抱怨,易建联去健身房的次数太少。他父亲也曾说,“阿联小时候是个怕辛苦的人,有惰性”,这种惰性可能会影响他在队里的表现,比如他没法做到像黑人球员那样,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训练。
客观来说,刚到密尔沃基,和今年从达拉斯回国、备战国家队比赛,易建联没少努力。第一年,他很想融入,积极训练,加练也不少。虽说不算NBA特别勤奋的球员,但多年的运动员生涯,早已养成了他的职业意识。和朋友去三亚旅行,为了保持状态,他也趁朋友午睡,独自去健身房加练。
NBA是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地方,即使球队大佬,状态一旦下滑也会扫地出门;当地球员圈子有自己的生态——适者生存,你厉害我就跟着你,不厉害我就踩你;此外还要主动拜山头。对于华人球员来说,融入这个圈子难上加难。空降NBA,身边光环围绕,易建联一开始并不适应。他一度活在自己的世界,也不主动交朋友。
采访中,记者问他NBA生涯是否孤独,他说,“不能说孤独,只能说刚开始去美国不太适应,第一年比赛很频繁,没时间让你静静待着或者休闲,飞到一个地方训练比赛,当天晚上又飞走,整个赛季都是这样,连续6个月,没有时间孤独。”
到了后期,他逐渐适应了NBA的文化。某场费城对小牛的比赛,德隆蒂•韦斯特眼角受伤,坐在更衣室的角落,易建联过去拍了拍他,关心道,你还好么,疼不疼?对方很惊讶,连连说谢谢,真的谢谢。然后他们拥抱了对方。类似事情,前3年绝对不会发生。
今时不同往日
媒体上的阿联总是内敛少言。多名采访过他的记者透露,很多时候,他的答案比问题的字数还少。曾跟过他4个赛季的NBA篮球记者沈洋说,“即便跟他采访多年,私交也不错,你都很难真正走进他的内心,感觉总是隔着什么。”
这种隔膜,是因为职业习惯还是自我保护,很难说清。宏远队中锋教练积臣(Jason)也表示他对易建联并不了解,“他总是安静,场下也安静,不知道他喜欢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