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不是**本质的属性,而是管理上的界定,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是经过国家**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有保障的。
特殊的服药时间要求有哪些?
除了常见的饭前和饭后服药的规定外,还有下列几种特殊的服药时间要求:
(1)睡前服。通常是指睡前15-30分钟服用,如催眠药,在药物生效时使患者迅速入睡;又如泻药大黄、酚酞等,服后8-10小时方能见效,故可在睡前服下,第二天早晨生效;再如胆囊造影剂,服后12-14小时才在胆囊出现,也需晚上服药。须注意的是服药后要稍作活动,然后再卧床休息,不宜服药后立即卧床,以免药物滞留在食道,引起食管溃疡。
(2)空腹服。通常指清晨空腹服,如泻药硫酸镁等,它能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迅速发挥作用。有的驱虫药,要求在空腹或半空腹时服下,若在饭后服,药物被食物隔住,就难以达到治疗目的。有些抗生素如安必仙(氨苄青霉素)、氟哌酸等宜在饭前或饭后2小时左右半空腹状态下服用,疗效较好,因食物会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3)必要时服。通常是指患者在一般情况下不用,而在症状发作时或有特殊用途时服用,如解热药、镇痛药、止喘药和防晕药等。这些**在使用时应注意使用间隔时间,不宜在短时间内反复使用,以免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为什么一定要按时按量服药?
有些人患病吃药时随随便便。有的认为多吃些药,病会好得快些,也有的认为多吃几次或少吃几次无所谓,其实这样做不但会影响药物的效果,而且还可能给人体带来损害。
**的用量直接关系到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而达到一定的浓度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必要条件。剂量太小,达不到治疗目的;剂量太大,不一定能增加相应的药物疗效,相反会加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物中毒,尤其是一些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较为接近的药物。
而服药次数又是维持血液中有效药物浓度的重要因素。药物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过程,逐渐被排出体外,如不及时补充,血中药物浓度降低,药物治疗作用将随之减弱。但是如果缩短用药间隔时间频繁给药,就相当于增加了用药剂量,会加重**不良反应,易造成药物中毒。每种药物的服药间隔时间是由药物的消除速度决定的,在体内消除快的药物,用药次数可略多,在体内消除慢的药物,用药次数可少些。
此外,对于一些缓释制剂,其药物释放速度和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都是经科学的方法精确设定的,一次用药后往往可以维持12~24小时不等,一些长效制剂,维持时间可更长。增加这类药物的用药次数和剂量,只会造成浪费和增加副作用,不会对健康有利。
由此可见,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不是随便确定的,而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每种药物各不相同。因此,病人服药一定要遵医嘱或按说明书按时按量服用。
感冒为什么不宜马上服药?
感冒时的发热、头痛、流涕、咳嗽等症状,实际上是人体对病毒作出的正常防御反应。此时如果服药,如速效伤风胶囊(由退热药和抗组织胺药等组成),由于大量出汗,体温暂时降低,病人会感到一时的轻松,但在药物作用消失后,热度又会回升,这样使病人消耗体液多,免疫功能受抑制,不但延长了病程,反而容易产生并发症,造成不良后果。有的感冒患者喜用抗菌药,这也是不对的。抗菌药对病毒根本不起作用,而且抗菌药有一定的毒性,有的人还会产生过敏,给人带来危害。患感冒时,正确的做法是很好地休息,多饮水,不必用药,由人体自行调动一切抗病的手段来战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