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闽赣交界的太银村,属寨里镇管辖,是光泽县最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走进该村,飘带般的水泥路穿行于竹海之间,路上奔跑着摩托车、小轿车,6个自然村的200多幢小洋楼在绿竹掩映下格外抢眼。 如今,许多山区外出打工的多、留守儿童多、空巢老人多。优美而富裕的太银村,却无留守儿童,无空巢老人,村民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村支书吴礼才说,是毛竹山留住了全村人。
上世纪80年代,村民王仕通初中毕业时,毛竹山还没真正到户。虽然当时王家也管着几十亩毛竹山,但没《林权证》,他总觉得在竹山花工夫是奶妈抱孩子——迟早都不是自己的。于是,他到上海、浙江闯了几年,“每年都是带多少钱出去,带多少钱回来”。 200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王仕通家3口人分到72亩毛竹山,领了《林权证》。“奶妈”变成了“亲妈”,王仕通打道回府经营竹山。几年下来,笋越长越多,竹子越长越大,每亩竹山每年卖笋卖竹收入从200多元增至400多元。
竹山上攒钱,王仕通又在竹山下办起养猪场,批养肉猪从40多头增至600多头。 如今,他家每年竹山收入3万多元,猪场收入15万多元。猪肥竹茂,猪粪作沼气煮饭发电,沼水作竹山肥料,山上山下既生态又生财。 太银村只有790亩耕地,集体林地2.2万亩,几乎都是毛竹山。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太银村本着“长久稳定”原则,不简单按组分配,而是均山到人。村里特意留1000多亩机动山,作为十年一次家庭人口变化“人减山减、人增山增”不足部分的“补充山”。
“20多亩竹山也能赚到不少钱,还外出打什么工?”从此,外出打工的王仕通们陆续回到竹山。大家有事做,有钱赚,矛盾纠纷也少了,近年来全村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