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吧 关注:368,063贴子:28,687,211
  • 5回复贴,共1

别放大对学校教育的仇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舆论别放大对学校教育的仇恨
《中国青年报》10月10日的一篇报道《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开学一月摧垮家长坚持6年的教育观》,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如今,“在家上学”已是很多地方一些家长的选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冲突,也不是啥新鲜事儿,家长的诉求和学校的教育目标,有时候很难达成一致。浏览了网友们的评论,我觉得,有一种对学校教育的“仇恨”正在网络上蔓延。当然,这种“仇恨”情结与长久以来我们对国内“应试教育”的批判氛围分不开,导致一提到教育和学校,动不动就上升到对“中国式教育”的挞伐,最终得出“把孩子送到国外”这样简单的论调。
无论如何,网络上一边倒对学校教育的批判,以及各种简单式的推论与逻辑,只会助长公众对学校教育愈加地“仇恨”,增加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焦虑”,影响到孩子对这种冲突、困难的认知,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甚至做出无谓的反抗。这种“对立”并不能消弭、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相反,只会造成公众对学校教育和教师们的不信任。  事实上,有很多思想如创造性教育、集体教育与个性教育、教育理想与教育方法之间的差距等,本身值得更深入探讨。毕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往往见仁见智,并没有统一答案,至于教育方法上的分歧,也可以在教师和家长持续的互动与沟通中达成妥协。
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模式发生矛盾时,有积极适应者,也有消极适应者。适应能力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素质和教育目标,这个世界并没有绝对理想的教育环境,这不仅是对孩子而言,也是对家长的考验。
往往,在舆论一边倒地批判教育的时候,那些在教学改革一线的教师的心声,却不被“主流媒体”传播,属于“沉默的大多数”。这种一边倒的“仇恨”情绪,只会破坏舆论生态的平衡,造成家长与教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紧张关系。与单纯批判相比,更需要的是不同角度、有建设性的意见。



1楼2012-10-16 14:46回复
    不要放大对 学校/医院/基层gwy/…的仇恨。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2-10-16 15:35
    回复
      2025-09-02 01:27: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呵呵,麻痹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2-10-16 16:03
      回复
        呵呵,教育。教育里有领导和教师两部分。


        IP属地:浙江5楼2012-10-16 16:16
        回复
          中国青年报,谁还记得99个野生奥特曼首先是在哪个报纸上发表的?


          IP属地:江苏6楼2012-10-16 16: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