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吧 关注:2,688贴子:86,792
  • 13回复贴,共1

面对哈尼梯田 我第一次感到人文胜过了自然(4篇)世界粮食日转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年前,为《哈尼族研究》“梯田文化”栏目编辑了一组网文(五篇)。主编选用了其中两篇。
我在陆续看到这些文章时,被被深深地感动。我在《树立科学理念 提高保护水平 扎扎实实地推进红河哈尼梯田申遗工作——西湖申遗成功对哈尼梯田申报世遗的启示》(见《哈尼族研究》和个人网易博客)中有一段话:中国文化存在“自我参照”的价值研究局限性。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往往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状态,或如抓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面一样,或如“对镜自言自语”状;缺乏“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视野,呈现为“自我参照”的倾向。
就哈尼梯田而言,身处哈尼梯田里的哈尼人,有许多时候,我们的认识、评价难免“自说自话”。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评价,对我们更深刻、全面地认识祖先创造的“文明奇迹”是一种自我以外的重要参照。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重新推出以上网文,以纪念和宣扬哈尼民族为世界粮食发展、世界农耕文化和人类文明作作出的杰出贡献。
面对哈尼梯田 我第一次感到人文胜过了自然
单之蔷
对于梯田,人们不会陌生。都知道人类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把山坡改造成了阶梯式平地,那就叫梯田。梯田之所以很好理解,是因为人们都见过或走过楼梯。凡是山坡地,人类若想耕种,似乎都应该将其变为梯田,因此梯田是很普遍的一种大地上的风景。但梯田有美和不美之分,有壮丽恢宏与稀松平常的差别。在中国有几处梯田很美,可以用大气磅礴、气象万千来形容。比如云南哀牢山中的哈尼梯田和广西的龙胜梯田。
我去过广西龙胜梯田。山很高,仰头望去,梯田层层叠叠,直与天接。与旱田不同的是,龙胜和哈尼的梯田都是水田,水平似镜,镜映天光;镜从天落,碎成无数;万千明镜,镶嵌大地;田虽多,形不同;绝不整齐划一,却是曲折有致;没有对称重复,但见均衡韵律。虽是随心所造,但梯田每一层都在同一等高线上,眼前的梯田宛如测绘专家画成的等高线地形图。
我没去过哀牢山的哈尼梯田,但是从摄影师的大量图片看,显然哀牢山的哈尼梯田就规模和美感方面胜过了龙胜梯田,面对这样的梯田,我第一次感到人造的风景胜过了自然。人造的梯田似乎与上帝造的景观站在同一个层次上了,至少是可以相媲美。
在云南的哀牢山南部,阳光撒在梯田上,又被田中镜子般的水面反射回来,千变万化的光影与刻刀雕制般的梯田构成了这样一幅千变万化、气象万千的画面。当然,本地的哈尼族居民修建梯田时,并没有刻意去追求艺术的美感,梯田的作用是保持水土,增加山区的耕地。但正是这种无意于美感的生产活动创造了最具美感的景观。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想到了上帝造的与梯田极其相似的一种景观——钙华梯池。
说起钙华梯池,需要先把钙华景观这个概念解释一下。因为钙华景观,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没有的一种风景。我们的古典诗词、山水画、游记都没有描述这种风景,因此我们对这种景观并不知晓。都说喀斯特地貌是出美景的一种地貌,比如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及各种溶洞中的钟乳、石笋等。大地上的许多自然景观大多是由于风化和侵蚀等机械作用造成的,这时地表景观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但是喀斯特景观的生成,就不仅仅是风化、侵蚀等机械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而是地表物质的原子、离子进行组合交换,即景观发生了化学变化,是分子、原子级的变化,因此喀斯特风景既有风化、侵蚀造成的那种魁伟壮丽,也有化学反应新生物质的那种细腻精微。



IP属地:云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2-10-16 11:23回复
    钙华景观是喀斯特景观的一种类型,在石灰岩分布的喀斯特地区,各种水体中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泉、河、湖、沼泽中的“喀斯特水”,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沉淀析出的碳酸钙所形成的景观,叫钙华。泉水中的喀斯特水,可以沉积出阶梯状的钙华梯池,如四川松潘县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黄龙钙华池;河水中的喀斯特水可以沉积出堤坝状的钙华堤,钙华堤可以把河水拦截形成一个个湖,如四川九寨沟内的大多数湖泊群:诺日朗群海、树正群海、火花海、卧龙海都是因河道中钙华快速沉积形成堤坝潴水而成的湖,这种湖也称之为喀斯特堰塞湖;湖中或沼泽中沉积的碳酸钙可以附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各种钙华景观。“钙华”景观不仅仅是“钙化”的碳酸钙,钙华还有一种美在其中,人们忍不住要对其中的美表达喜爱之情,因此称之为“钙华”,其实是说这是“钙花”,是自然绽开的花朵。
    钙华景观的生长,不论是最初地面的不平和凸起,还是激流险滩的阻挡,总之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水都需要遇到一个陡坎或者是一个障碍,水面、水中的气压等才能发生变化,水中的二氧化碳才能获得逸出的机会,碳酸钙才能析出沉积,钙华景观才能生成。因此水流遇到的每一个障碍,每一处险滩,都是钙华景观形成的一个快速生长点。挑战——应战——成长,这似乎是钙华景观生长的模式,其实这也是人类文明的生长模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文明成长的著名观点:挑战——应战——成长,就是这样说的。汤因比对于挑战还有量的说明,他说对文明的挑战要不大不小最好。太大了,文明无法应战,或者即使应战,也是毁灭,这样就没有文明的成长了,挑战如果太小了,又不足以激发文明共同体的智慧和灵感。我注意到钙华景观还有一个特点:小水流,大风景。譬如黄龙的钙华景观以规模宏大、类型繁多、结构奇巧、色彩丰艳闻名,不仅在中国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景观一绝,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由此我又想到了人类的作品——梯田。我看到那些恢宏瑰丽的梯田,无论是广西龙胜的,还是元阳哈尼的,都有一个特征,就是都是由小民族创造的,都是在极其险恶的生存环境中创造的。可以说这些梯田是小民族的大作品。
    为了生存,人类首先组成了一个个族群。生存首先是寻找最适宜生存的地方,比如平原和盆地,这些富饶之地是有限的,于是就竞争,在竞争中,一些弱小的民族失败了,他们开始逐渐远离了平原和盆地,向大山迁徙。居住的环境越险峻,说明这个民族在政治上越弱小。但大山收留了这些在与人竞争中的失利者,这些远离竞争的民族在大山的怀抱里生存下来,他们在政治上、武力上的弱小,并不等于智慧上的弱小,他们在与大山的相处中,找到了生存的道路,梯田就是其中之一。大山对他们是一个挑战,是一个阻挡,是一个障碍,但是他们就像那塑造钙华景观的“喀斯特水”一样,越是遇到阻挡,越是陡坎,生命越是迸发出活力,越是茁壮成长。他们成功地应对了大山的挑战,他们成功了,他们的文明在崎岖的大山里不仅没有毁灭和停滞,而是不断地发展壮大。这也让我想起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一些族群,他们面对大山与森林的挑战,只是用刀耕火种来应对。因此千百年过去了,他们的文明停滞不前,处于消失的状态。
    钙化景观虽是地质景观,但与人类文明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极其脆弱。
    钙华景观是一种很脆弱的风景,外界的诸多条件,只要其中一项发生改变,钙华就要变色、老化,就要变松、变脆,最后坍塌、消失。钙华景观与其他地质景观不同的是:生命短暂。桂林的山水、三峡、黄山等存在上千万年了,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数钙华景观,如黄龙、九寨沟、白水台等都是一两万年前才开始生成的,最多不超过5万年,这样的时间寿命对地质地貌景观而言,简直可以说是有如昙花蜉蝣。在我国青藏高原东缘的那条钙华景观带中,有许多干的钙华带,它们曾经鲜美异常过。
    即使这样须臾的自然之花,也比人类的作品生命长久。中国哀牢山、龙胜的梯田存在的时间不过数千年,即已面临着威胁,它们能存在万年之上吗?
    我们期待着梯田存在得更长久些,因为它们太美了。
    (转自单之蔷博客)
    单之蔷,汉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
    


    IP属地:云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2-10-16 11:23
    回复
      2025-08-23 12:09: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凡是有上山下乡经历的中国人都知道什么是农民,什么是农民生活,什么是艰难困苦。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在建设自己的家园时都是能够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生存的压力和需要迫使人们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劳作。只是,按照赵本山曾经表述过的,从小就在农村那种环境中生活,就是那样的生活方式,所以,人们虽然都身在其中,竟然不觉其苦了。
      元阳梯田的奇迹,肯定有其存在的道理。例如,元阳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这是形成水田的重要成因。如果这个条件移到大寨,虎头村的梯田恐怕也会同元阳梯田一个样。
      但是,雨量充沛在山区常常能够发生另外的灾患,这就是泥石流。
      重要的是哈尼人尊重自然规律,把发展建立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过程中,哈尼人认识自然的规律,遵守着自然的规律,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同大自然的约定,并作为族规寨规,世代相传的在千百年的时间里严格遵守着,哈尼人逐渐形成、逐渐优化了整体发展的大环境。
      山顶广栽树,犹如筑水库。雨量有效蓄积并缓缓释放使水田有了不竭之源。从上至下的流动使一切都变成了自动进行的过程。如果一切都倒过来,从山下取水到山上,就不知要耗费多少能源,仅此就决不可能出现群山性的水田。可以说,群树蓄水是哈尼人的智慧结晶,也是哈尼人的伟大创造。
      在水的从上到下的流行过程中,哈尼人严格控制着用水的过程,建立了一整套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规定,任何人都不许砍树作为铁律,千百年来都被严格的执行着,护林员们都能够忠于职守,连亲戚朋友违反规定也必须严格惩罚。
      哈尼人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树木对整体生存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呢?哈尼人在山区建造水田的过程中,大概也曾经经受过没有树木对整体环境的破坏性作用吧?哈尼人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着生存的环境,使这里成为适宜居住的美好人间。哈尼人学会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学会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优化环境,创造最美好的环境,哈尼人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
      哈尼人是少数民族,且在完全封闭的大山中生存发展,但是,哈尼人没有违背自然规律,因此就创造了多少现代人所梦想中的生活。
      人与大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如何在发展中保护生存的环境,如何形成整体优化的大环境,这些问题在不断地困扰着地球上的现代人,人们苦苦地寻求着答案,而哈尼人的先人们却早已经对此做出了正确的回答。
      哈尼人的元阳梯田不仅在中国是一个奇迹,在世界也是一个奇迹。哈尼人整体大环境优化的发展观值得总结、值得深思、也值得全面地推广。
      元阳梯田绝对不仅仅是风光秀丽、美好独特而吸引世人前往,更重要的是人们都应该向哈尼人学习,应学习哈尼人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学习哈尼人在最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却找到了正确的发展之路,学习哈尼人如何同大自然和谐相处,绝对不去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哈尼人的元阳梯田即使在未来也是能够适应发展的,如果我们要有更多的元阳梯田,那么,第一步就是要从学习开始。
      汉族是一个大族,可能比哈尼族大几百万倍,在许多方面也都走在哈尼族人的前面,但是,在解决农民吃饭问题上,在生态平衡的建设上,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汉族人必须有勇气承认:哈尼人是汉族人的榜样。
      比起哈尼人,大汉人的耕作方式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是不是因为哈尼族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经验就可以不屑一顾呢?如果真是那样,那就实在太可悲了。
      中国的农民们曾经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地学习过大寨、学过小靳庄,学过大邱庄,,也学过华西村。就农业耕作模式来讲,哈尼人的元阳梯田提供了一种最佳的样板,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的全面优化生存发展的整体环境,使其能够按照人们的意愿产出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的和谐统一。哈尼人的整体发展观和自然观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认真学习。只要气候地理条件相似的地方,都应该向哈尼人学习具体的耕作方法,即使那些与元阳环境不一样的地方,也应该深刻地领会哈尼人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的。
      我们现在全社会正在孜孜以求的发展模式,哈尼人的先人们就已经给予了正确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重要原因。
      


      IP属地:云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2-10-16 11:33
      回复
        图片是电脑做的图吧


        8楼2012-10-16 12:27
        收起回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了哈尼梯田文化上。


          9楼2012-10-16 13:27
          收起回复
            谢谢井力大哥为我们搜集整理这么多的介绍哈尼族各个方面的文章!


            IP属地:云南10楼2012-10-16 14:00
            收起回复
              梯田~是哈尼人的根。
              梯田~是哈尼人的泪。
              梯田~是哈尼人的路。
              梯田~是哈尼人的苦。
              梯田~是哈尼人的乐。
              我,
              无法用难以,
              表达的词汇。
              来描绘,
              哈尼人的智慧。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1-08 12:19
              回复
                字的太多的干活


                IP属地:云南13楼2014-01-08 12:52
                回复
                  2025-08-23 12:03: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但是是现在,随着人们经济意识增强,传统道德滑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正在丧失,为了一点经济利益树木被砍的情况太严重了,很多千年、百年老树也不能幸免。虽然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哈尼人,但也会为此忧心不已。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4-01-08 23: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