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的本意是广大,多,也有获得的意思。从文字的演变看,像人一手持盾形一手持戈形,到秦朝,小篆“博”字完全线条画,与现代博字大概相同。
《博》字字形权威解释考释:在甲骨文及金文未出土时大多解释都根据说文解字来参考,比如《玉篇》、《广雅》,而说文则根据小篆讹变及简化释《博》字为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小徐本说文》带也声二字,后世书籍及字典均依说文而释,其实是错误的,当新世纪甲骨文和金文大量的出土,《说文解字》之书逐渐受到了局限,因为当初许慎并为见过甲骨文和大部分金文,他所解释的全是小篆字形,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文同书而改革的字,难免有许多讹变,如今大量甲骨文和金文出土来弥补小篆的不足之处,也揭开了当时说文解字的局限。
《博》字从金文字形分析和考释得出结论,《博》是形声字,并非会意字,从十,尃( fū)声。“十”在金文中是殷商古“盾”字的象形文写法,出土殷商盾痕的形状正做此形,可一证,殷商青铜器铭文族徽标志里的盾牌也做此形,可二证,西周中期后象盾形的“十”逐渐线条画后简写成“十”形,并非数字之“十”,从类似偏旁《古》、《戎》二字所从的“十”同时期也演化成“十”形并可证,“尃”为声旁,《博》的异体字或者从“干”,尃( fū)声,或从“戈”,尃( fū)声,均为“博”字,在金文中偏旁同类或者意义同类均可互换义符比如,牢房的《牢》,在甲骨文中有从羊、有从马、也有从牛的,这样的偏旁是同类都是指畜生,所以可以更换,《博》字所从的偏旁义符“十、干或者戈”也同为兵器,故“博”字在金文中的偏旁也可以互换,从金文铭文用法上分析与《博》字有关的全是征伐、战争有关的意义,本义当为“搏斗”、“抵抗”、“对抗”,之义,并非说文里解说的“大、通也”所以《博》字本义是:搏斗,搏击,后引申为,获取,得到。注:在金文中未见从手,尃声的《搏》字,先秦以前文献中的“博”字用法均为动词义为“六博”一种军事战争棋类,当为搏斗之引申义,秦以后《博》字用法逐渐成了形容词义为“宽、广、面积大”,故说文释为大、通也不足为怪,当是一种假借义,从此《博》字假借义行而本义废,后造“搏”字来代替“搏斗”专字,造“簙”字代替六博、博戏专字,所以“博”是“搏”的本字,“簙”是“博”的后起分化字,类似“新”和“薪”,“然”和“燃”等,现今“博”“搏”区分明显,不能混用。以下举几例西周铭文中的《博》字来证明“博”是“搏”本字之证。
可见,梁博一生必然是奋斗拼搏的一生,并由此获得幸福和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