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04日漏签0天
少年包青天3吧 关注:8,768贴子:121,444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2回复贴,共1页
<<返回少年包青天3吧
>0< 加载中...

【转载】《周易》及其哲学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童女之舞
  • 小馒头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周易》及其哲学

——《周易人生智慧》丛书“主编闲话”

黄玉顺


    记得是在去年,责任编辑专程赴京,邀我设计、主编一套关于《周易》人生哲理的应用方面的丛书。这使我一时很踌躇。一则我虽然研究过《周易》,但那是从文学和文献学角度进行的,而且只涉及古经部分(1);再则自那以后,我虽然一直想从哲学角度再对《周易》、尤其大传部分作些研究,却总苦于没有时间(2);三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从“应用”的角度去研究《周易》,而且担心一说到《周易》的“应用”,人们就会想到占卦算命之类的事情上去。我是一向服膺“善易者不占”、“子不语怪力乱神”一类古训的。

    不过,我最后还是应承下来了。这主要是我的朋友、任教于作为国家社科研究基地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的林忠军教授,给了我巨大的心理支持。我们决定共同主编这套丛书。他在《周易》研究方面的功力是我素所钦信的。何况还有我的朋友们、尤其是在《周易》研究上造诣颇深、曾承担国家级周易研究项目的杨庆中博士的加盟,这更使我信心倍增。

    转眼之间,已经寒暑,各方书稿,陆续告成。批览之余,考虑到这套丛书的读者层面的特殊性,我想略谈一些想法,一是简要通俗地介绍一下《周易》其书的情况,二是借此机会梳理一下我对《周易》哲理的若干感想,以就教于广大读者。

    1.研究《周易》的意义及其方法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思想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就是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事实上,《周易》本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如此,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仅如此,事实上可以说:此后的一部中国思想史,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部《周易》诠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昌盛;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著。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我们只须指出一点: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大家莫不治《易》,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现代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思维模式的作用。例如现代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先生,便自宣称其“新唯识论”乃是“归宗大易”的。

    由此看来,欲理解中国思想文化而不知“易理”,殊不可能。那么,应该如何研究《周易》?我想,首先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所谓正确态度,我感觉最迫切的就是必须破除迷信。自80年代“易经热”以来,人们对《周易》表现出几种常见的迷信:

    一是“应用的”迷信。考虑到《周易》这部书的“筮书”特点,这一点是尤为紧要的。研读《周易》,首先必须避免那种求神问卦、占卜吉凶的想法。你读《周易》的目的如果是想从那里面、进而从“神”那里捞取什么好处,诸如何时升官、怎样发财之类的,那我劝你趁早放下别读了,因为读了也白搭。这倒不是说我们读《周易》就没有一点实际用处了,否则我们写这套书来干什么?用处也是有的,但那绝对不是什么神神怪怪的未卜先知,而是能够为我们的实际生活提供些有益的思维方式、处理方法而已。

    二是“科学的”迷信。现今学术界某些人心里,有一种很大的迷信,就是以为古人比今人高明得多。在他们看来,仿佛不是猴子变成了人,反倒是人越来越变得像猴子了。在《周易》研究方面,这种迷信的一种重要表现是:以为《周易》比今天的科学还科学。《周易》是科学吗?我的回答是断然否定的。我们今天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但它本身并不是科学。我们用科学方法研究它,它就成为了科学的对象,正如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毛毛虫,毛毛虫也就成为了科学的对象。但是毛毛虫本身仍不是科学。有人认为《周易》比今天的物理学、天文学还科学,据说可以凭它发现新星!这实在是痴人说梦!就以我们所谓的易道“广大悉备”来说,那也不过是说它属于那种比较抽象的、哲理思维层面上的东西,而越是抽象的道理,其适用的解释涵盖面当然也就越大,这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其实,这正好说明了《周易》乃属于人类早年的一种尚未充分分化的观念形态。



  • 童女之舞
  • 小馒头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象传》

    各卦的《象传》都是分为两个层次的:《大象》解释整个“卦象”,《小象》解释各爻的“爻象”。例如《蒙象传》:“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以上大象,以下小象)利用刑人,以正法也(释初六爻)。子克家,刚柔接也(释九二爻)。勿用取女,行不顺也(释六三爻)。困蒙之吝,独远实也(释六四爻)。童蒙之吉,顺以巽也(释六五爻)。利用御寇,上下顺也(释上九爻)。”

    《大象》的特点是:其一,将每卦看做由两个三爻卦(即“八卦”或“经卦”)构成的;其二,以经卦所象征的事物来解释卦象;其三,又以此卦象来象征人事。就拿上例来说,“山下出泉”是说此卦的上艮(山)下坎(水)的卦象;“君子以果行育德”则是比拟人事,说君子应该像山下泉水的流行一样地行事、培育德行。《小象》则是以各爻所处的位置来解释,仍是比拟人事的。例如“子克家、刚接柔”是说此爻为阳爻(刚)而紧接着阴爻(柔)的,暗示男(阳)女(阴)相接,故儿子能成家。

    (3)《文言传》

    是专门对乾、坤两卦的解释,即《乾文言》和《坤文言》。它以孔子答问的形式,讲解乾、坤两卦蕴涵的关于天地之德、君臣之义、为人处世、修齐治平方面的道理。

    (4)《系辞传》

    这是大传中最重要的一篇,相当于对《周易》全书的通论。“系辞”本来是指的古经的卦爻辞(彖辞、爻辞),意为将言辞系属于各卦爻符号之下(相传是由文王周公进行的);而“系辞传”则应是对“系辞”的解释,但实际上不限于此。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涉及一系列重要观点,诸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天尊地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等。这些思想观念及其术语,对中国后来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说卦传》

    这是专门解释所谓“经卦”、亦即“八卦”的。孔颖达说:“说卦者,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8)突出了乾、坤两卦对于其余震、巽、坎、离、艮、兑六卦的优先地位;提出了“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等重要思想。

    (6)《序卦传》

    专门解释《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秩序及其蕴涵的道理。从“天地”(乾坤)始(“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至“未济”终(“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贯彻了《周易》哲学的宇宙论、存在论、方法论、辩证法思想。

    (7)《杂卦传》

    《杂卦传》也是对六十四卦的解释,但又与《序卦传》不同。它对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是井然有序的,但跟《序卦传》确定的顺序很不同。因此,《杂卦传》所谓“杂”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种“错综复杂”关系:它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组合关系,两两相对,对比说明。例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从音韵上来看,它是一篇形式整饬的韵文。

    以上就是《周易》经、传的文献构成的大致情况。

    3.《周易》的思想及其应用

    严格来说,《周易》的古经部分是谈不上什么“思想”的,虽然它包含有当时人们的许多重要的观念;《周易》的思想主要是在大传部分,人们通常所说的“周易哲学”就在其中。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对周易哲学的基本理解。

    我把中国哲学视为一种“东方生命哲学”。“生命哲学”一语具有几种意义:最狭义的生命哲学,是西方二十世纪的一个著名的哲学流派。广义的理解,凡是具有以下特征的都属生命哲学:第一,这种哲学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即关注人的生活、生存;第二,这种哲学赋予人的生命存在以一种本体论意义,把生命意向提升为宇宙世界的本原和本质;第三,对这种生命存在的把握,最需要的是一种直截了当的“领悟”,而不是理智,虽然后者也是必要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乃是一种典型的生命哲学。



2025-08-04 23:22: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童女之舞
  • 小馒头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而周易哲学就是中国生命哲学历史上的第一个系统性的形态。它的终极关怀是“观我生”“观其生”(9),就是对于人生的高度关注;它把天地人一体的宇宙视为一个大生命系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10);它引领我们去直观地领悟这个生命系统的“易道”——天道、地道、尤其人道。由此,它指示我们将所领悟到的人道运用于我们的人事中,求得人际的和谐、天人之际的和谐。

    周易哲学的核心可归结为“阴阳”范畴,而阴阳范畴的实质则可概括为“生命的结构”: 阴阳范畴的内容是一种“生命忧患”意识,阴阳范畴的形式是一种“结构思维”方法。

    庄子云:“易以道阴阳。”(11)周易哲学可以归约为“阴阳”问题。不仅如此,其实整个中国哲学也可以归约为阴阳问题。中国哲学几乎所有重要范畴,都是一种“二元一体”的关系范畴,亦即某种“阴阳”关系。例如,何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12)何谓“气”?“盖阴阳者气之二体。”(13) 何谓“仁”?“仁,亲也,从人二(即二人)。”(14)“仁者爱人。”(15)(其实也是一种二元一体阴阳关系)何谓“理”?“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 (16)看来无须多费唇舌,“阴阳”确为中国思维的最高范式。中国哲学的三大问题,就是天人、群己、身心关系问题,无非阴阳关系问题。《易传》完成了阴阳范畴的生成,“阴阳”从此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型。

    阴阳范畴的内容,就是生命关怀,或曰生命忧患意识。故《系辞传》一言以蔽之:“生生之谓易。”所以我说周易哲学就是生命哲学。又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此即生命忧患意识。忧患的具体内容随时代而转变,但生命忧患本身是中国哲学永恒的主题。

    阴阳范畴之能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正在于它契合了这种生命关怀。阴阳范畴在周易哲学中的原型,是男女交媾而孕育生命这个事实。《说卦传》将八卦视为父母(乾坤)生育了三男三女(震坎艮、巽离兑);《系辞传》对乾坤进行了生殖器官交合前后的描写:“夫乾,其静也专(抟),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合),其动也辟(开),是以广生焉。”《咸彖传》还具体描写了交媾的情形:“二气感应以相与(亲和),止而说(悦),男下女,是以亨(通)。”《易传》中充满了性暗示,人所共知。按郭沫若的理解,甚至《周易》古经最原始的阴阳卦画,已是生殖器的写照。

    把男女交媾外推为天地交合,再抽象为阴阳交感,此即周易哲学阴阳范畴的逻辑诞生,《系辞传》以一语括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从“男女”交媾而直接言及“万物”化育,这是思维的跃迁。故李贽一语道破:“极而言之,天地一夫妇也。”(17) 生命存在成为宇宙的本体,阴阳结构成为普遍的法则。此即中国哲学天人之际的实质。西方生命哲学将个体“生命冲动”本体化,而周易哲学则将人际“生命交流”本体化。周易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结构(18);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结构,而就是人本身的生存结构。此即《周易》的生命本体论,生命形上学。所以,“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唯其如此,《周易》筮法,凡阴阳相交则吉,而阴阳相背则凶。

    阴阳范畴的形式方面,则是结构思维方法,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上来把握。

    静态的阴阳结构,总体特征就是“二元一体”关系模型。

    所谓“二元”,是讲阴阳双方的差异对立,其经典表述为“一分为二”,可界定为“同类异性”。男女是同类异性,天地、乾坤、阴阳也都是同类异性。非同类不相交,这是一个生命法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风马牛,不相及”。非异性亦不相交,这也是一个生命法则:“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艮彖》);“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语)。

    所谓“一体”,是讲阴阳双方的亲和统合,其经典表述为“合二而一”,可界定为“共存互补”。此即所谓“和”(孔子语),所谓“交”(方以智)。不和不交,“夫妻反目”(《小畜》)、“上下敌应”(《艮彖》),是不符合生命结构法则的。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2回复贴,共1页
<<返回少年包青天3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