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果通篇尽是无情无义的陷害与杀戮,缺月梧桐便难免沦为二流,难入各位看官法眼,之所以该书黑而不浊,阴而不俗,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主角王天逸的成功塑造。很多读者认为王天逸不过是一个身手不凡的无赖,杀兄卖友,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此言确有根据,却又有些偏颇,笔者认为,王天逸这个角色之所以饱受非议却又有众多支持者,关键在于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武侠是成人的童话,而武侠中的主角自然便是童话的主人公,人们仰慕这些侠客侠女,因为他们具有自己没有的本领,能过自己过不得的生活,实际上他们是读者内心理想的一种外在寄托。而王天逸则不然,没有跌崖落瀑的奇遇,没有仙风道骨的贵人,本人也非百年不遇的奇才,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他所渡过的一切劫难,几乎全仰仗精准的判断与殊死的拼搏,即是说,不同于那些出神入化的主角,王天逸从头到尾都是一介凡人,他的质朴与阴暗,他的豪爽与贪婪,他的放纵与狼狈,才真正是读者在武侠世界中的翻版,换言之,如果把我们投入武侠世界,唯一的出路,很可能是成为一个像王天逸那样的人。王天逸所代表的,是众多武侠小说中那千千万万的中下层江湖人士:有本领却不惊天,有地位却又卑微,有钱财不足挥霍,有故事无人在意。
这些没有苍天眷顾,没有奇人庇佑,没有美女委身的凡人,为了生存挣扎在江湖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故事才真正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很多时候,我们厌恶王天逸,很可能因为换做自己,也会如此选择,而没有人希望自己是如此卑鄙、卑微乃至悲惨,而同时,看到王天逸以肉体凡胎屡屡化险为夷,上演一幕幕小人物的逆袭,谁又能说不从心底升起一丝快慰呢。
至于王天逸无情论,笔者更是不能苟同,虽然王天逸的双手可谓沾满鲜血,然而这些大多是为生计所迫,父母在人手,不做又如何?对于王天逸所杀是对是错,笔者不想辩驳,血即是血,既夺人性命又何必悻悻作态,笔者想证明的,无非是在其残酷生涯的背后,依旧残存着宝贵的人性,这也是王天逸不同于其他角色的最显著之处:杀古日扬,却抚养其遗孀遗子,灭昆仑辱左飞,却又在其离开之时嘱咐手下特别关照;伤丁玉展,却不惜功亏一篑也要保他一条命……或许可以说这些都是权宜之计,然而不可否认,王天逸在心里还是在乎这些昔日的朋友,至于碧环之死,谁又能说那一夜王天逸不是痛彻心扉?
如果非要二元定位,笔者还是认为王天逸应是一个坏的好人,而非好的坏人,或许“错的不是他,是世界”这句颇有些谐趣的话很适合描述王天逸的一生,然而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丁玉展希望做一个真正的大侠,却处处遭人利用,就连侠义也成了家族的筹码;唐博早年与丁玉展嬉笑江湖,却在经历一系列变故之后,成了真正适合唐门的冷血精英;秦明月算计一生,惟愿将昆仑扶上武林之巅,却功败垂成,死在自家掌门的手中;一代武神章高蝉,自诩我命由我不由天,却不过是大人物手中的木偶,困厄半生,最终一家三口被斩尽杀绝。
无奈,铺天盖地的无奈。
如果说每个角色的悲剧,都在于其向命运的妥协,那么王天逸在妥协的同时,却还保留了一丝良知与不屈,所谓希望,才是真正支撑世界的东西。很可惜的是,在该书第二部的结尾,王天逸似乎开始舍弃他最为宝贵的东西,而渐渐沦为一个真正凡庸的人。由于作者在全书进行三分之二时决定就此结束,留下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的结局,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王天逸的故事会怎样继续,就笔者而言,还是希望王小哥能守住茫茫黑暗中的一丝光明,迷失自我的人下场只有毁灭,而看到一个挣扎许久的人功亏一篑,总是令人不忍的。
明月不隐,梧桐不死,关于缺月梧桐,争议或许会就此持续,然而无论好恶,能读上一读,终是有所斩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