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602,768贴子:17,003,770

需求与哲理的行为表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诗•小雅•鸿雁》: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题记

哲人,旧称识见超乎寻常者。对一个国家而言,无哲理就犹似没有“灵魂”。当然,哲理行为表现,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哲学思维产生于原始思维的母胎中,哲理行为表现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文明的水平。


1楼2007-04-10 00:35回复
    哲学,作为间接的意识形态即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肇端于远古,在古代社会就有“哲匠感萧晨”!

    历代哲人或哲匠们的惨淡经营,使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最灿烂的阶段,即: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语言哲学阶段


    2楼2007-04-10 01:03
    回复
      2025-11-23 20:00: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哲匠感萧晨”?


      3楼2007-04-10 01:29
      回复
        萧晨,清静空寂的早晨,形容深远的哲思


        4楼2007-04-10 07:31
        回复
          古代哲人为了适应探讨“世界构成奥秘”的需求,首先提出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古埃及人把世界看成水府,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冷水。

          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五行相生相胜学说,用尽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世界上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并描述了世界多样性的循环往复的制约与促进关系。而在较早时期,老子就描述了世界的潜在的本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五行不过是从道而来,不过是描述了世界多样性的循环往复的制约与促进。

          古印度的斫婆伽派主张“天下同归于水、地、火、风”。

          古希腊人对世界本原的寻幽探胜,颇有百家争鸣之势,各家“以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以得一偏之见而自喜”:泰勒斯认为是水,阿拉克西美尼说是气,比达格拉学派则说是数,也有认为是火、土等不一而足。

          在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古希腊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者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名世的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极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构成,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原子,按照不同位置和秩序的运动组合,就构成了不同事物!这在当时是“高水平”的认识。

          古希腊最大唯心主义者柏拉图“淋漓身上衣,颠倒笔下字”,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理念是先于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一般,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一言以蔽之,本体论是最初阶段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而那又是“一个和尚一本经、一个将军一个令”,诸文化元未曾普遍联接,相互间绝少碰撞融通。


          5楼2007-04-10 09:10
          回复
            到了近代,从笛卡尔开始,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转移阵地,转换方位”,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即从世界的本原转入研究认识的来源。

            这个转变的原因,被认为是探讨认识究竟来自经验还是来自理性,以为离开认识来讨论世界本原,犹似“毛竹熬油-收不到成效”。

            然而,这个转变使得在另一层面上摆开了战场,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而且还出现了二元论倾向。

            贝克莱同“自古如斯”的传统作战,把任何事物都看作是色、声、香、味等感觉的集合,宣称“存在就是被感知”。

            休谟把“知觉”看作是心中追寻的一颗星,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知觉”。

            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挑水扁担进屋-直出直入”,创立了近代形而上学机械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把实验科学的方法作了经验的概括,提出了人类全部知识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

            霍尔巴赫等人,在两个“是”之间“择一弃一”,公开举起直观唯物主义的旗子,排斥了辩证法;黑格尔则在反向踱着方步。

            迪卡尔却提出了二元论,把物质和意识都说成是各自独立的世界本原。


            6楼2007-04-10 18:41
            回复
              到了现代,西方的一些哲人们似乎又觉得哲学只剩了“韭菜叶那么宽的路”,于是, 寄希望于“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研究又从认识论阶段转向语言哲学阶段,对语言的探索成了哲学中心问题。

              在他们看来,不论研究世界本原或认识,哲学语言都是“拦路虎”,哲学问题无例外地产生于哲人们滥用或误用语言,认为只要通过语言分析,真正弄清语言哲学的意义,纠正滥误,才能使哲学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现这种转向,与数理逻辑给“干旱”带来“一池春水”有关。

              弗雷格在十九世纪末,建立了命题演算和狭谓词演算的“数海生涯”,于是“境由心生”,首先提出了把意义理论作为哲学研究的当家任务。

              罗素进一步加以发展,完成了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他壮心不已,又提出了逻辑是哲学的本质。认为,凡是正宗的哲学问题“九九归一”,都可以归结为逻辑问题。

              维特根斯坦也持类似的观点,似乎“语言逻辑”从来就是奢侈品,购买它是智力绝伦的人,认为,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是由于不了解语言的逻辑而产生的,因此哲学的批判的全部任务,就是语言的批判。他把哲理行为表现,看成仅是对哲学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的活动。他声称哲学不是理论,使不少人像初次见到“比基尼”泳装时那样目瞪口呆。

              石里克继承和发展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以上观点,认为,哲学就是通过对各个专门学科的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分析,以澄清这些概念和命题的意义。他把哲学的这种转向,称为“哲学中的变革”。

              应该说,哲学思维需要借用哲学语言来表达,犹似人需要呼吸空气一样容易理解。诚然,哲学语言不止是表达哲学思想的工具和媒介,而且它本身也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但是,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显然是片面的。


              7楼2007-04-10 22:42
              回复
                毫无疑问,哲学具有难以置信的生命力,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8楼2007-04-11 09:08
                回复
                  2025-11-23 19:54: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根据宇宙同构性原理,哲理观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得矛盾的自我同一。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指世界本原),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结构,,物质的全体是对物质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发展形式的共同本质。很显然,一切唯心主义、直观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对世界的本源的概括“皆雨旸失节,万物不成候也”

                  宇宙同原性原理,提出客观存在的世界本原“潜在”,并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结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探照灯”照耀下,对宇宙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概括,具有广义物质的性质。

                  根据宇宙同构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矛盾都是一般矛盾与特殊矛盾自我同一结构,也是矛盾的两重性。其实,就与马克思所说的事物两重性同义,或另一种形式的表述。

                  根据宇宙同息性原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整体与整体之间都包含着相同的信息。犹似在所有的数字当中,都包含着“一”的信息一样。

                  任一矛盾与一切矛盾的关系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9楼2007-04-11 18:24
                  回复
                    任一矛盾与一切矛盾的关系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个就如同惯看秋月春风,是容易理解的。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春风常在”的结论,即任一矛盾都包含了一切矛盾的信息


                    10楼2007-04-11 19:23
                    回复
                      嗯,人的耳朵上就布满了关于五脏六腑的穴位


                      11楼2007-04-13 07:53
                      回复
                        没错,顶


                        12楼2007-04-13 16:30
                        回复
                          本贴加为精品贴,支持一下追踪新问题的这个课题,欢迎继续加油


                          钢铁拳渣
                          贴吧拳王争霸赛中累计获取10场胜利,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辽宁13楼2007-04-13 19:46
                          回复
                            • 220.203.6.*
                            原创的吗?很有意思


                            14楼2007-04-13 21:17
                            收起回复
                              2025-11-23 19:48: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的生死这一对矛盾,包含了内因与外因、必然与偶然、量变与质变、本质与现象等一切矛盾的信息特征。

                              内因是潜化的外因,外因包含内因的信息。

                              量变是潜化的质变,质变包含着量变的信息。

                              必然是潜化的偶然,偶然包含必然的信息。

                              本质是潜化的现象,现象包含本质的信息。

                              每一现象与所有现象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每一现象都包含了所有现象的信息。

                              每一范畴和所有范畴的关系也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每一范畴都包含了所有范畴的信息。

                              一种形式与所有形式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任一种形式包含所有形式的信息。


                              15楼2007-04-14 08: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