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年代兴起的寻根热,使许多李姓人士组团到甘肃寻根,因为‘天下李氏出陇西’。
如果说,一开始由于对历史的无知和资料的缺乏,在 李子奇的支持下,大约在1991年,《甘肃日报》用大字刊出‘过去的陇西郡就是现在的陇西县’,告诉世界李氏后裔,希望他们来寻根问祖,还情有可原的话;当有人提出意见,拿出资料,说明过去的陇西郡和现在的陇西县,根本牛头不对马嘴,它不仅在时间上相差2000多年,而且在治辖权限和领地范围上也根本是两码事(现在的临洮过去叫狄道,现在的陇西过去叫巩昌,都是在民国时期才改了名的)的时候,还坚持自己的错误做法,这就是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了。另外,一个氏族的堂号也不是随便起的,它一定是世居地人们所仰望的氏族大姓。之所以有“陇西堂”,是由于自战国秦昭王设陇西郡,李崇为首任陇西郡守以后,李氏有了‘陇西’之望,随之便有了‘陇西堂’、‘陇西郡望’或‘天下李氏出陇西’的说法。
为了蒙骗世人,在以李子奇为会长的‘中国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操作下,居然毫无根据地把陇西县仁寿山的一个古建筑改成了‘陇西堂’。这简直成了大笑话。过去,曾经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对李唐祖籍有过不同的说法,甚至《前唐书》和《后唐书》中的说法也不尽相同;但是,没有任何资料能够明,李唐祖籍与现在的陇西县有任何关系。尤其是,现在已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李唐王室人员的墓志铭和唐代碑刻,都非常明确地标明:李唐祖籍是‘陇西郡狄道州’的时候,就不应该再人为地制造混乱了。如果说,原来的陇西郡,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单位,管辖的范围比较大,容易引起混淆的话;那么,狄道州的范围相当一个县,而且地名在民国以前也没有改变过,也就只能是现在的临洮县了。另外,现在临洮县东廿铺的陇西李氏祖居地槐里村、现存的陇西李氏祖坟——西汉太尉李仲翔家族墓群(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作郡守时兴筑的战国秦长城遗迹等,都充分证明:陇西李氏根在狄道(现在的甘肃省临洮县)。原陕西师范大学唐史权威、唐史学会会长史念海教授,生前也曾给‘陇西李氏祖籍联谊研究会’题词:“陇西李氏在狄道”。这样一来,毫无疑问,李氏祖籍应当是现在的临洮县,‘陇西堂’的发源地也应当在临洮县,而不是现在的陇西县。使人难以理解的是,当临洮县政协副主任李尚德等同志,把有关资料拿给李子奇书记看时,他竟然说:“这些材料我没有看过,都是下面同志搞的。….你搞你的,他搞他的;……我们的意图很明确,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振兴甘肃经济做贡献”。这是什么话?所谓的文化搭台,也不能捏造历史,人为地作出一些假的古遗迹来欺骗世人、欺骗李氏后裔。作为‘中国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的会长,连陇西李氏从何而来的资料都没有见过,那根据什么来研究中国陇西李氏文化的?作为甘肃省当时的最高领导、研究会的会长,怎能毫无是非原则地随便说“你搞你的,他搞他的”?也不明确一下,应该怎么搞、以什么态度来稿?有意辟开问题的实质:是根据事实、有根有据地开展研究工作呢,还是以凭空捏造来欺骗世人和李氏后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