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吧 关注:118,471贴子:1,222,908
  • 4回复贴,共1

《我的母亲》 文/慕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的母亲名叫‘实’。典型的农村妇女,也人如其名般的实在、朴素、勤劳。在当今基本现代化的日子里,这样的优点却往往在日常中被“难以理解”。当她开始长篇大论的“演讲”时,我们会随便拿句话来搪塞她的啰嗦,或者直接避开;当我们腰包瘪瘪的时候,我们会用撒娇来换取她的血汗钱,或者编织谎言;当她的无知展现在某件事情上,我们会用老师的口吻来告诉她“你不懂就不要弄”,或者直接埋怨。还有许许多多我们经常不能做到的“理解”,以至于经常会觉得亲情的距离越来越远,家的印象越来越模糊。而我,直到十六岁时才慢慢了解,慢慢读懂了亲情的珍贵和幸福的所在。
那年,母亲跟随新中国的脚步,出生在一九五五年初夏。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如同幼苗的阶段,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主要依靠配合国家政策来生存,也只求温饱。母亲一家三口人同样如此。太公太婆在母亲还未出生即已离世,而外公外婆则在母亲六岁和十一岁便相继离世,唯一的直系亲人就只剩下一个姑妈。但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母亲仍然成为了“孤儿”。这让原本就艰苦的生活变得毫无方向,并且仅仅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小姑娘,也让母亲的性格变得更加内向,羞怯。不过,应该值得万幸的是,当时生产队有只耕牛,念及母亲的处境,生产队让其放养,四个月给一担粮作“工资”,按当时的计量换算并包含碾米的损值,母亲一天的口粮大约是四两碎米。当然,这样的量熬出两碗“稀饭”还是足够“吃饱”的。于是母亲就靠着这份“工作”成长到了十六岁。
一九七一年,国家政治文化的动荡并没有在这个小山村体现太多,不过母亲也从放牛的岗位转为跟随生产队下田耕种。但由于母亲身体瘦弱,能力不及他人,尽管她很勤快。但若不是情况特殊,否则得到的工分更少,而以这样的“成绩”换来的温饱更不及之前。在母亲的叙述中,我听到了一个“谎言”和一件令人动容的事。
那时母亲经常一天吃两餐或者就中午一餐。为了不让人知道,每次到吃饭的时间母亲总是比别人先走一步然后躲起来,等到别人吃好了上山来再一起下田,别人问吃了没,即使是饿着,她也总是一句“吃了”。母亲口述中有一句叫“拿了人家的恩,怕不好还”来概括母亲当时的心理恰好不过。母亲在讲这些的时候也顺便跟我说了一些对付饿的“方法”,比如喝水、按着肚皮、背趴在地上,再或者等饿的劲过去了就不会饿了。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山那么大,难道就没有什么能填饱肚子吗?第一,属于国家的“粮食”不能偷。第二,当时情况不是谁都能吃饱,山上那些能吃的树皮、草根、野菜等等“食物”早已在能被找到的时候就进了人民大众的肚子里了。所以,那种生活可想而知。
而那件令人动容的事便是母亲邻家的小孩跑去姑婆家“告状”,拆穿了母亲的“谎言”后发生的事。姑婆知道真相后随即来到母亲家,看着蛛丝满布的房子,锈迹斑斑的大锅和探之见底的米罐,不禁抹一把酸泪。于是带着母亲去求生产队希望能多分一点粮,为了这点“奢求”,姑婆和母亲在生产队屋前跪了整整一天。写到这里,我也不禁鼻子一酸,冥想着她们当时的情景。而这件事的结果就是母亲一年可以多得到五十斤粮。有了如此,母亲至少能多几分饱。
两年之后,母亲便“娶”了父亲,尽管仍难艰苦,但至少有个人在身边,相互扶持。至于为何用“娶”,因为当时我父亲的家庭也相当困难,并且家中有“知识分子”,相信了解历史的人是清楚的。父母总是在回忆到这段的时候几笔带过,我也没有多问,毕竟那段时期仍是大多数中老年人不愿回首的。
再后来,改革开放,走过九零,跨越两千,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父母也渐渐老了。而今日将母亲的过去承于大家面前,并不是让大家也了解过去的艰苦,也不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我母亲过去的种种,只想让大家知道,今时今日的繁荣是来自于上辈人的辛勤奠定,我们不能在当下的时代去遗忘和不珍惜他们的努力。生活决定性格乃至习惯,所以我们需要对他们有更多的体谅和理解,别用自己的眼光却拒绝亲情,去批判他们的缺点。即使无关生活,亲情仍然最为珍贵。
古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父母劳作半生,为他们自己,也为你。所以作为子女,我希望都能尽量理解父母,尽量陪在他们身边,感恩他们。
2012/9/7


IP属地:福建1楼2012-09-19 10:49回复
    原创,涉及个人隐私,转载请注明。


    IP属地:福建2楼2012-09-19 10:49
    回复
      2025-08-20 14:38: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浙江3楼2012-09-19 10:51
      收起回复
        质朴的文字,娓娓道来,亲切中涌起感恩的河流


        IP属地:浙江4楼2012-09-19 1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