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阳漫吧 关注:382贴子:26,408
  • 45回复贴,共1

虚无也是一种“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虚无是否也是一种“在”?---否定性之“在”?人就生活在它里面,虽然从未曾触摸到它,却是知道它的存在;
无所得是否也是一种“得”--得到了“空”?人就困苦在它里面,经常触摸到它,却是无法完全拒绝它;
塞谬尔.贝克特说“没有什么比虚无更实在的了。”
老子说“有无相生”。
海明威说“虚无与你同在”。
现在要问问:虚无是否真的能是一种给予的材料吗?经验里什么是给定的什么又不是给定的?究竟是感觉材料是给定的还是知觉对象是给定的?如果是其中任何一个,都只是涉及到了海德格尔的“心情”,也只属于精神实体所固有的样式。
但是,这样的解释根本没有涉及到“在”,一个知道的很清楚的“在”,而非仅仅是害怕或者恐惧的问题。
其实,问虚无是否具有实在性,就是在问否定性是否也是一种实在。胡塞尔说“面向事物本身”,是规劝哲学家们去更加靠近点经验源泉,而不要在抽象的塔楼里远离尘世,因为人们沿着柏拉图的路子走得太远了。
但是,哲学家们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因为当他们开始经验时总是带有太多理智,胡塞尔的这个要求倒是艺术家们的拿手戏,因为关注经验毕竟是艺术家们以之为业的事情。可以说,艺术家所显示的真理避开了哲学家的概念结构。就因为这个,柏拉图非常看不起艺术家,认为他们的真理是“非真理”,他老人家甚至把艺术家一起划入“商人”之列了。
沿着胡塞尔的面向事物本身,让思想重新思想它自身,让它同所给予的东西处于一种比较敞开生动的联系中。问题是,一个人只有在他找到实在的地方才能获得关于它的经验,如果虚无不是一种实在,你又是怎么获得关于它的经验的呢?你没有经验又如何思想关于这虚无思想自身呢?经验的真正证人可谓凤毛麟角啊。


1楼2012-09-16 00:58回复
    比如“盲”,是否是一种实在的实存?眼是实在的,让你盲的眼疾(如白内障)也是实在的,但是这“我看不见”的“盲”本身并非一种实在的实存,就像你永远抓不住一块“不在的石头”。
    实征主义一直以来是西方传统,它一直盯着一些处于“前景”的细小逻辑问题,以便让这些“预存概念”极深地没入背景里,直至忘记了甚至否定它们的存在。不要说虚无这些预存概念,就是上帝是否实存也被他们自己论证了好几个世纪。思考上帝存在或者系统的避免思考上帝存在,思考与避免思考其实都发生在同一个系统里。
    但是,不管多么合乎逻辑的推论出虚无或者上帝的不存在,逻辑和常识毕竟都只是人的诸多态度中的一种,而且仍然不可避免其各自的局限性或者说否定性。就像一个人突然瞎了,他遭遇了盲,他掉进了一个黑沉沉的深渊之中,他觉得自己的整个生命都被黑暗吞没了。“看不见”,一种匮乏,一种否定,本身却不是一个物体,一个实在的实存,不能被医生实在看到,但它却是他一个人的经验性的实在,他正在经验“看不见”,这里,我们发现了传统理性思维方式的一个裂口:一个存在于主客体之间被认为是存在者的存在与作为存在主体样式的存在之间的裂口,也是一个存在于外面观察到的瞎与里面体验到的瞎之间的裂口。对于已经变瞎的人而言,他的瞎很可能是他生命中的实在实存,是他生命中的“非存在”。
    这里,否定性与主观性这二个概念在本质上联系起来了,只不过实证主义思维赋予主观性一种派生的和有问题的地位。但是,这种永远从外面寻找对象的思维方式,是无法把主体的主观性带进思想里的。主体的主观性其实是一种处于世界之中的实在性,这世界里面有石头,动植物,日月星辰,还有维系着自己主观性的主体,它和笛卡尔的主观主义是不同的。


    2楼2012-09-16 01:54
    回复
      2025-11-27 07:41: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人类是一种有限性存在,这是关于人的局限性问题,而局限总是涉及我们“不”能够做的事或者不能够“是”的东西。人的有限性是人类存在里面的这个“不”的“在”,只有理解否定性思维方式的人才能充分理解人的有限性。
      不过,我们的有限性并非仅仅是我们各种局限的总和,可以说是人的有限性这个事实把我们带到了人的中心,在这里肯定的和否定的存在彼此重合,相反渗透,甚至一个人的力量和他的精神病苦,他的“视”同他的“盲”,他的真理同他的非真理,他的存在它他的非存在也彼此重合。如果不理解人的有限性,也就理解不了人性,所以我们常常说,人性是复杂的,复杂的人性才正常。


      3楼2012-09-16 02:35
      回复
        唔,这里的虚无和萨特的虚无是不一样的
        一个重新被审视的虚无么
        或者说,这里讨论的是“在”和“有”的反相,虚无本身能否为人这个主体带来某种意义
        若是可以,则虚无也是一种存在
        我想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话,虚无就不再是其本身,而是其派生物或衍生物,例如“没有之后”或“经验的反相”
        我们可以说,对于小女孩来说,40岁是一个虚无,然而它(40岁)仍然在对小女孩产生着影响,理性的或是感性的
        或许,“一个XX是否是XX的反相”这种非范畴性的认识,最终都会被引入人的精神的复杂性当中(这也正是这个思考的意义之所在),这样,就成为拉康所言的“对于人生的期望的实现\或没有”
        不过这并不妨碍虚无本身的地位,在一个上帝那样的视角下,虚无的地位,与在一个人的视角下,虚无的地位是不同的


        4楼2012-09-16 13:40
        收起回复
          倒过来说,存在也是虚无.


          5楼2012-09-16 17:58
          收起回复
            额,萨特的虚无是自为而来的,漫姐说的肯定不是萨特的虚无,应该是在说否定性存在也是一种实在吧?


            6楼2012-09-16 19:05
            收起回复
              楼主整复杂了。虚无就是不在嘛。


              7楼2012-09-16 19:19
              收起回复
                其实,如何把否定性存在的虚无看成是一种实在,对于老子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但是西方人实在太害怕虚无了,形而上学就是他们逃避虚无弄出来的东西。
                老子把否定性存在升华为道,印度佛教则把虚无调解为对所有生物普遍怜悯的心情,因为印度人认为这些生物全都陷入了归根到底是没有根基的生活之网。
                日本人别出心裁,把虚无观念渗入了种种高雅的审美鉴赏里了,他们其实是把虚无扬弃了,就连自杀也弄成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他们的剖腹自杀充分利用了虚无,知道生命和死亡是分不开的,存在与虚无也是分不开的。他们找到了身体里面那个死亡基点哈拉(哈拉的意思是身体里面的黑洞),它刚刚好位于肚脐下面两寸那个微妙的点,切腹的意思是自杀时使用那个黑洞,一刀穿透哈拉下去,一滴血都不流,疼痛很轻,自杀效率非常高。身体里的哈拉是无,它是不在,它是无物。其实腹式呼吸的训练就是去知觉哈拉,一种深度呼吸而非我们一般人使用的胸部浅式呼吸。因为我们害怕死亡,腹式呼吸会深达哈拉而使你接触死亡,我们害怕死亡才喜欢浅式的胸部呼吸,每一次我们面临死亡情景时,都紧张的越发浅呼吸以逃避死亡。
                反正东方人发现了虚无与存在的桥梁,西方人没有这个本领,他们害怕,逃避虚无,焦虑的后退,害怕到就连谈论虚无谈论否定的东西都会受到指责,最后被形而上学弄没有了,他们齐颈陷入到了事物,对象及支配它们的事物里去了,所以,他们只研究存在物,现在刚刚开始研究存在和非存在。


                8楼2012-09-16 22:43
                收起回复
                  2025-11-27 07:35: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虚无问题其实也是一种逻辑与抽象的关系问题,是关于“真”与“是”,“是”与“易”的关系。前一对关系是抽象概念的基石,后一对关系是关于认识这基石的视角。前者是基础存在论结构,属一种建筑式的力学关系,纯粹西方式思维产物;后者是复杂的境域存在论,属一种复杂的拓仆式旋转的乐章关系,是东方思维的产物,可以说是老子的道之现象学


                  9楼2012-09-16 23:36
                  收起回复
                    刚刚的回复应该是涉及外链(新浪博客)被删……其实只是说到,在9楼中,是不是用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这个比方更好,或者说近程有序和远程有序。另,开篇中,不知吧主怎么 理解“有有也者……”;最后附一篇老文请吧主指正,我开新帖贴出来吧。


                    IP属地:湖北11楼2012-09-21 00:09
                    回复
                      晕。头晕。哈哈哈。虚无?古希腊哲学家里似乎也有过相关的思考啊。忘了是谁了。呵呵。晕,算了,我这不爱思考的人还是搞不懂啊。呵呵。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2楼2012-10-10 19: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