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是否也是一种“在”?---否定性之“在”?人就生活在它里面,虽然从未曾触摸到它,却是知道它的存在;
无所得是否也是一种“得”--得到了“空”?人就困苦在它里面,经常触摸到它,却是无法完全拒绝它;
塞谬尔.贝克特说“没有什么比虚无更实在的了。”
老子说“有无相生”。
海明威说“虚无与你同在”。
现在要问问:虚无是否真的能是一种给予的材料吗?经验里什么是给定的什么又不是给定的?究竟是感觉材料是给定的还是知觉对象是给定的?如果是其中任何一个,都只是涉及到了海德格尔的“心情”,也只属于精神实体所固有的样式。
但是,这样的解释根本没有涉及到“在”,一个知道的很清楚的“在”,而非仅仅是害怕或者恐惧的问题。
其实,问虚无是否具有实在性,就是在问否定性是否也是一种实在。胡塞尔说“面向事物本身”,是规劝哲学家们去更加靠近点经验源泉,而不要在抽象的塔楼里远离尘世,因为人们沿着柏拉图的路子走得太远了。
但是,哲学家们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因为当他们开始经验时总是带有太多理智,胡塞尔的这个要求倒是艺术家们的拿手戏,因为关注经验毕竟是艺术家们以之为业的事情。可以说,艺术家所显示的真理避开了哲学家的概念结构。就因为这个,柏拉图非常看不起艺术家,认为他们的真理是“非真理”,他老人家甚至把艺术家一起划入“商人”之列了。
沿着胡塞尔的面向事物本身,让思想重新思想它自身,让它同所给予的东西处于一种比较敞开生动的联系中。问题是,一个人只有在他找到实在的地方才能获得关于它的经验,如果虚无不是一种实在,你又是怎么获得关于它的经验的呢?你没有经验又如何思想关于这虚无思想自身呢?经验的真正证人可谓凤毛麟角啊。
无所得是否也是一种“得”--得到了“空”?人就困苦在它里面,经常触摸到它,却是无法完全拒绝它;
塞谬尔.贝克特说“没有什么比虚无更实在的了。”
老子说“有无相生”。
海明威说“虚无与你同在”。
现在要问问:虚无是否真的能是一种给予的材料吗?经验里什么是给定的什么又不是给定的?究竟是感觉材料是给定的还是知觉对象是给定的?如果是其中任何一个,都只是涉及到了海德格尔的“心情”,也只属于精神实体所固有的样式。
但是,这样的解释根本没有涉及到“在”,一个知道的很清楚的“在”,而非仅仅是害怕或者恐惧的问题。
其实,问虚无是否具有实在性,就是在问否定性是否也是一种实在。胡塞尔说“面向事物本身”,是规劝哲学家们去更加靠近点经验源泉,而不要在抽象的塔楼里远离尘世,因为人们沿着柏拉图的路子走得太远了。
但是,哲学家们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因为当他们开始经验时总是带有太多理智,胡塞尔的这个要求倒是艺术家们的拿手戏,因为关注经验毕竟是艺术家们以之为业的事情。可以说,艺术家所显示的真理避开了哲学家的概念结构。就因为这个,柏拉图非常看不起艺术家,认为他们的真理是“非真理”,他老人家甚至把艺术家一起划入“商人”之列了。
沿着胡塞尔的面向事物本身,让思想重新思想它自身,让它同所给予的东西处于一种比较敞开生动的联系中。问题是,一个人只有在他找到实在的地方才能获得关于它的经验,如果虚无不是一种实在,你又是怎么获得关于它的经验的呢?你没有经验又如何思想关于这虚无思想自身呢?经验的真正证人可谓凤毛麟角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