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5,297贴子:4,355,745
  • 13回复贴,共1

古太极拳二诀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非古谱记述,自悟编汇,意在备忘。
吾自言吾语,信否皆由人。敬请批评,或有补述,不作争辩,见谅!
一,劲,气传递诀,
处处被动,处处动,
处处动劲,形逆从。
一动之先,脚沉蹬,
劲气上传,腰骶撑。
力由脊发,势浪涌,
含胸拔背,手臂行。
一呼一吸,一蹬撑,
哼哈二气妙无穷。


1楼2012-09-14 15:16回复
    说明:
    1,古太极拳,即古十三势长拳。太极拳传递之劲,即“气”也。
    2,“处处被动,处处动”,
    凡举动不以局部之“骨杠杆力”(拙力)为动因,而用其根在脚,而腿而腰,形于手臂“如练一气”之由上一环节传递而来的劲“气”,被动而动,做到一举动皆由脚始,周身皆动“一动无有不动”。
    


    3楼2012-09-14 15:31
    收起回复
      2025-05-17 22:45:51
      广告
      3,“处处动劲,形逆从”,
      六首古太极拳歌诀有云“意上寓下后天还”,太极拳向上动作反应,必有向下动作反应;身躯向前运动的同时,躯体必然有向后的运动趋向。手臂向右掤展是由腰胯用劲向左侧撑引起的。反之亦然。俗称“劲形逆从”。
      4,“一动之先,脚沉蹬”。
      太极“全息律”表明,局部与整体密不可分,每一动作之劲力,均应由脚拧旋,蹬碾上传。全身打拳,首先是脚在打拳。


      5楼2012-09-14 15:50
      收起回复
        5,“劲气上传,腰骶撑”
        “命意源头在腰隙”,脚的动作首先要“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以腰骶为支撑点,脚向下沉蹬。上肢动作,也必须力由腰骶,通过两胯带动。比如起势手的前上举,主要靠腰骶的后撑等。
        6,“力由脊发,势浪涌”。
        力上传到手臂,腰脊腰后撑,呈波浪形,脉冲般的传出》


        6楼2012-09-14 16:06
        收起回复
          7,“含胸拔背,手臂行“
          通过深度动态含胸拔背,将力传于手臂。
          8 “一呼一吸,一蹬撑,哼哈二气,妙无穷”
          劲是断续的,不能储存,每一动作的劲力,均要由脚的蹬撑发生。另外太极拳演练与应用,都不要轻视呼吸的作用,要养成捋,化用吸气,发劲用呼气之“哼哈二气”,形成自然,顺畅不憋气的习惯。


          7楼2012-09-14 16:35
          回复
            二,气敛入骨诀,
            空肩断臂不动手,
            含胸拔背撑腰骶。
            头顶腹虚松沉胯,
            脚踏“一气”运太极。
            说明:
            肩之“松净”如“空肩”,臂与肩如只以细线相连,似浮水上之“断臂”。
            手不用力(拙),不主动,手之动由传递之“相向运动”引起。
            2,脚踏“一气”运太极。太极拳动作,脚踏后“如练一气”运动不息。


            8楼2012-09-14 16:51
            收起回复
              练兄,向你讨教”一蹬,劲就向上冒尖”能说具体点吗?谢谢!


              16楼2012-09-14 21:25
              收起回复
                孙禄堂《武学之拳意述真》
                “两足往前推劲,有推不动之意,,然后满足着地,后足用力蹬劲。”
                拳经云,“拳打采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


                18楼2012-09-14 22:33
                收起回复
                  2025-05-17 22:39:51
                  广告
                  孙南馨先生是田兆麟先生一脉的弟子,他在总结先师拳法时写道:“凡胯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均必须用脚底的蹬劲和脚底紧贴地面左右拧转的反作用力来带动。”


                  21楼2012-09-15 08:16
                  收起回复
                    为什麽要用蹬劲?
                    用“来料加工”做个比喻,打拳时体内的内力,内劲的产生和使用,有如是把“来料”—即脚蹬地面的反作用力“加工”而成,使用这样的“传动性”内力,能够达到“上下相随”“周身一家”的“沾粘连随”以及发劲时“刚柔突变”的无坚不摧的劲力,离开“蹬劲”是不可想象的!


                    22楼2012-09-15 09:24
                    回复
                      “做法是相反的”,不知阁下所指为何?


                      24楼2012-09-15 16:53
                      收起回复
                        歌诀是在下所编,拳理却是前辈的实践提炼,而又是我在长期太极拳习练中的一点体悟。


                        26楼2012-10-09 07:05
                        回复
                          以揽雀尾“按”为例,应如杨家拳决“十八在诀”所说“按在腰攻”,意思是腰脊极力地后撑而不是主动地向前用力。如竹竿撑船,船欲前行,人必将竹竿后撑。太极拳之“按”在发劲瞬间前脚必须向前蹬撑住,即使是弓步前脚膝盖也是不应向前斜弓的。此时弓步前脚的小腿上部,还微有后倾。崔毅士,李雅轩的拳照中弓步前脚的小腿,明显的略微有后倾。“上身勿前仆,仆则重心向前,易被捋出”。


                          31楼2012-10-11 16:21
                          收起回复
                            以两腿开立,身躯在左后腿上部为例,欲向前移动身躯靠近右腿时,必左腿以沉引起的劲力,向后蹬地为动力,推动身躯向前脚移动。
                            太极拳肢体运动的力源不在丹田,而只能是“其根在脚,发于腿,,”。


                            32楼2012-10-11 16: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