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以此为题写篇文或写本书,动荡的生活让我暂且放下了写书的念头。人活在现实里总不能随意而为,所以这本书的发行该是该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大家当个玩笑好啦)。那就写个文好了。
曾写过一些光阴里的琐碎、无奈与真实,并牵强地放在这个题目之下。朋友说,题目大了。其实是在说内容小了,这是我写前就知道的。不久之后遂删掉那篇小文,那实是称不上光阴的故事。
有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那是初中时在小书摊上买的一本盗版书,名字叫《平凡的世界》。我是个喜欢读书而且爱书的孩子,那是我自己买的第一本小说。我用硬纸精心地为它包上书皮,然后就象孙少平偷偷摸摸读《红岩》一样东躲西藏地在教室里开读。由于上学回家两地用功,时间不长就读完了。从那以后,那本书就再没离开过我。上大学,毕业工作,无论走到哪,我都带着它。一旦有那么几天假期,我就把它拿出来读。不知读过多少遍,也不知换过多少书皮。偶尔我会拆下书皮看看封面,总和刚买时一样洁净完整。如我对它的喜爱,历久弥新。
朋友常对我说,换本吧,看得眼睛多累啊。我只是笑笑,并不改变什么。朋友只能感叹着痴儿啊痴儿,然后摇着头走开。我则只能迷茫地看着朋友的背影,笑笑。不知朋友是让我换本正版书看,还是让我换本其他书看。
有些时候,什么书都能读;有些时候,却只能读一种书。换本书,简单。只是不知道它跟我这十几年的感情怎么换。我对它很熟悉,每一行每一页都很熟悉。读它,我不需要用眼睛。随手翻翻,书里的故事就能跟着走。如果给它改个名字,最合适的一定是《光阴的故事》。我就是喜欢它,喜欢里面的琐碎,喜欢里面的无奈与真实。心情坏或乱的时候,读着读着心情就会静起来。那些安静,一部分是故事给的,一部分就是它给的。朋友笑我痴儿,我只能叹朋友不懂。如果是云儿,不会劝我换本书看。
和云儿认识该是一年半以前的事了。那时我还是个刚进论坛的小菜鸟(现在是老菜鸟),血气方刚的我一时心血来潮,举办了一次没有任何奖励的征文。我只是想看看,在没有任何奖励的情况下,有没有人愿意为提升版面人气做点什么。我只是想看看,有多少真实。
那次征文时间不长,只有十几个人参加。在征文结束帖都发了之后,云儿才姗姗来迟。她应该知道已经结束了,但她还是写了征文。我看见她帖子的时候,感觉暖暖的。很多人求着都不参加,而她在结束之后还来参加。况且那个版面的人气和她没什么利害关系,所以我一直认为她是一个值得我尊敬的很真实的人。我很认真的读了她的帖子,并认真的作了回复,没因为她来的晚而应付了事。应该说,正是因为她来的晚,所以我更认真。
匆匆的一见,再次相遇已是很久以后的事了。那是她去读我的帖子,回复说她一直都记得那次征文里我给她的回复。那时距那次征文已经很久了,找出旧帖子一查,已近十一个月。我想说她比我真实,那么久之后她还记得来看我。而从那次征文之后,我有段时间没有来过论坛。想铭记的,也已力不从心。
我和她的来往,就是这样断断续续。那之后我们互加了QQ,但还是很少遇见,很少聊天。偶尔的聊天,却都是出奇的欢畅。我们多是互踩空间,来传递问候。但我一直认为,她是我的好朋友。我想,我也是她的好朋友。
最近一次聊天是在几天前,她说她去二人世界发帖子了。这段时间我很少上论坛,所以并没看到。我点开云儿给的地址,然后愣住了。那是大年初二她送给我的帖子,而我居然一直都不知道,当时的感觉真是无地自容。她一声不响地发了帖子,没有通知我,没有丝毫的做作。虽然很汗颜,但我并没解释什么。解释无用,不如铭记。
然后我们聊了很多,我知道了她的烦恼,也更深地了解了她。她是个很真实的人,她对一些事物的珍爱近乎固执。她很努力地去做一些事,但还是避免不了产生烦恼。她感觉彷徨,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珍爱。
于是我们自然的讨论起如何面对失去,如何得到平静。如果我们能站在宇宙之中俯瞰地球,那么世界上的一切都很珍贵,而不分什么喜怒哀乐。如果我们能站在生命之外看生活,那么生活中的一切都很珍贵,而不分什么喜怒哀乐。我们跋涉或徜徉于光阴里,每一步都是故事,走远了,都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本光阴的故事。都很珍贵,而不分什么喜怒哀乐。这些是我说给她听的,也是我说给自己听的。用云儿的话说,叫共勉。
我对云儿说,我会送她一篇帖子,但不是还的。她说她懂,我相信。其实今天我只想送给她一段话,当然同时也是送给我自己的。共勉。
“我们活着,我们走在路上。
我们在沧远的岁月中找寻各自的天涯。
我们同路了,
我们共同煎熬过风雨、冰霜、泥泞和坎坷;
我们共同煎熬过忧伤、恐惧、失意和落寞。
如若分别,
请我们彼此报以发自内心的微笑,
而后衷心地互道珍重。
为那一起走过的路,
为那一路上的互相搀扶,
互相取暖。”
其实我是在说一段很喜欢的话:”时间洁净如新,记忆守口如瓶。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即将到来的盛放与凋零。”
曾写过一些光阴里的琐碎、无奈与真实,并牵强地放在这个题目之下。朋友说,题目大了。其实是在说内容小了,这是我写前就知道的。不久之后遂删掉那篇小文,那实是称不上光阴的故事。
有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那是初中时在小书摊上买的一本盗版书,名字叫《平凡的世界》。我是个喜欢读书而且爱书的孩子,那是我自己买的第一本小说。我用硬纸精心地为它包上书皮,然后就象孙少平偷偷摸摸读《红岩》一样东躲西藏地在教室里开读。由于上学回家两地用功,时间不长就读完了。从那以后,那本书就再没离开过我。上大学,毕业工作,无论走到哪,我都带着它。一旦有那么几天假期,我就把它拿出来读。不知读过多少遍,也不知换过多少书皮。偶尔我会拆下书皮看看封面,总和刚买时一样洁净完整。如我对它的喜爱,历久弥新。
朋友常对我说,换本吧,看得眼睛多累啊。我只是笑笑,并不改变什么。朋友只能感叹着痴儿啊痴儿,然后摇着头走开。我则只能迷茫地看着朋友的背影,笑笑。不知朋友是让我换本正版书看,还是让我换本其他书看。
有些时候,什么书都能读;有些时候,却只能读一种书。换本书,简单。只是不知道它跟我这十几年的感情怎么换。我对它很熟悉,每一行每一页都很熟悉。读它,我不需要用眼睛。随手翻翻,书里的故事就能跟着走。如果给它改个名字,最合适的一定是《光阴的故事》。我就是喜欢它,喜欢里面的琐碎,喜欢里面的无奈与真实。心情坏或乱的时候,读着读着心情就会静起来。那些安静,一部分是故事给的,一部分就是它给的。朋友笑我痴儿,我只能叹朋友不懂。如果是云儿,不会劝我换本书看。
和云儿认识该是一年半以前的事了。那时我还是个刚进论坛的小菜鸟(现在是老菜鸟),血气方刚的我一时心血来潮,举办了一次没有任何奖励的征文。我只是想看看,在没有任何奖励的情况下,有没有人愿意为提升版面人气做点什么。我只是想看看,有多少真实。
那次征文时间不长,只有十几个人参加。在征文结束帖都发了之后,云儿才姗姗来迟。她应该知道已经结束了,但她还是写了征文。我看见她帖子的时候,感觉暖暖的。很多人求着都不参加,而她在结束之后还来参加。况且那个版面的人气和她没什么利害关系,所以我一直认为她是一个值得我尊敬的很真实的人。我很认真的读了她的帖子,并认真的作了回复,没因为她来的晚而应付了事。应该说,正是因为她来的晚,所以我更认真。
匆匆的一见,再次相遇已是很久以后的事了。那是她去读我的帖子,回复说她一直都记得那次征文里我给她的回复。那时距那次征文已经很久了,找出旧帖子一查,已近十一个月。我想说她比我真实,那么久之后她还记得来看我。而从那次征文之后,我有段时间没有来过论坛。想铭记的,也已力不从心。
我和她的来往,就是这样断断续续。那之后我们互加了QQ,但还是很少遇见,很少聊天。偶尔的聊天,却都是出奇的欢畅。我们多是互踩空间,来传递问候。但我一直认为,她是我的好朋友。我想,我也是她的好朋友。
最近一次聊天是在几天前,她说她去二人世界发帖子了。这段时间我很少上论坛,所以并没看到。我点开云儿给的地址,然后愣住了。那是大年初二她送给我的帖子,而我居然一直都不知道,当时的感觉真是无地自容。她一声不响地发了帖子,没有通知我,没有丝毫的做作。虽然很汗颜,但我并没解释什么。解释无用,不如铭记。
然后我们聊了很多,我知道了她的烦恼,也更深地了解了她。她是个很真实的人,她对一些事物的珍爱近乎固执。她很努力地去做一些事,但还是避免不了产生烦恼。她感觉彷徨,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珍爱。
于是我们自然的讨论起如何面对失去,如何得到平静。如果我们能站在宇宙之中俯瞰地球,那么世界上的一切都很珍贵,而不分什么喜怒哀乐。如果我们能站在生命之外看生活,那么生活中的一切都很珍贵,而不分什么喜怒哀乐。我们跋涉或徜徉于光阴里,每一步都是故事,走远了,都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本光阴的故事。都很珍贵,而不分什么喜怒哀乐。这些是我说给她听的,也是我说给自己听的。用云儿的话说,叫共勉。
我对云儿说,我会送她一篇帖子,但不是还的。她说她懂,我相信。其实今天我只想送给她一段话,当然同时也是送给我自己的。共勉。
“我们活着,我们走在路上。
我们在沧远的岁月中找寻各自的天涯。
我们同路了,
我们共同煎熬过风雨、冰霜、泥泞和坎坷;
我们共同煎熬过忧伤、恐惧、失意和落寞。
如若分别,
请我们彼此报以发自内心的微笑,
而后衷心地互道珍重。
为那一起走过的路,
为那一路上的互相搀扶,
互相取暖。”
其实我是在说一段很喜欢的话:”时间洁净如新,记忆守口如瓶。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即将到来的盛放与凋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