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吧 关注:231,959贴子:4,751,920
  • 8回复贴,共1

天涯高人多啊,今天看到一个帖子忍不住跟乡亲们分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如何去爱国 作者:幕席雨
其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与 子产不毁乡校
  爱国这个口号已经充满太多伟大而神圣的意义,我不必在光辉的殿堂上再添加一砖一瓦。但我可以谈一谈,究竟怎么做才是真正的爱国。
  要爱国,首先得明白国家是什么,如果你连国家为何物都不清楚,又谈何爱国呢?
  国家国家,顾名思义,疆界为国,黎民作家。
  国家就是国土和国民,二者相合即为国家。
  政府只是为这二者而服务,进行管理的打工者,虽是国家的一部分,却不能代表国家。
  时常可见论坛上许多人抨击一些针砭时弊的人,攻击一些对政府提出批评的人,甚至容不得旁人说一句政府的不好,对政府稍有不满,即被扣上各色大帽子。
  不是社会失败者,就是卖国贼,美分党,等等等等,凡此种种,不必细算。
  要不然就是对抨击社会的人阴阳怪气的讽刺,字里行间对政府极尽维护之能事,质疑他人之用心用意,意图塑造出一种政府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形态。
  抨击完对政府不满的人之后,回头来用各种明里暗里的话语,对政府大唱赞歌,塑造高深莫测,无所不能的形象。
  这样的人真正是爱国吗?
  不,绝算不上,这样的人不仅不能说是爱国,甚至连爱政府都算不上!



1楼2012-09-11 10:30回复
    纵观中国历史,很容易即可见到一个事实。
      谏骂出雄主,颂扬多昏君!
      每到国家危亡之际,真正愿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总是平日里骂的最凶的,而卖主求荣,卖国求官的,多是赞歌唱的最响亮的。
      我们哪一个强大的朝代不是因言路开放而强盛?又有哪一个朝代不是因言路闭塞而坍塌?
      这些朝代里,哪一个没有外敌呢?哪一个没有天灾呢?
      如果民怨四起尽数推与外敌煽动与天灾地祸,那当真是离亡国不远矣!
      所谓天行有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敌国代代有,天灾年年来。为何有雄主,有昏君?有称王称霸,有亡国灭种?
      再强盛的朝代,亦有敌国,再盛名的治世也有天灾,如果什么都推脱给天灾人祸,富国强兵何来?
      若敌国煽动几个百姓,是否会天下大乱?
      若江河发洪水,山川出地震,是否立刻就民贫,病寡,老弱无依?
      若一切责任皆可推脱,何以辨别治乱之世,难道是赌轮盘,全看运气?
      既然有责任,就要让人说。你们常说爱国,可知道中国的历史传统上对庶民议政的看法吗?
    


    2楼2012-09-11 10:31
    回复
      2025-11-19 07:01: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下面讲两个故事,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但大抵没人细细想过吧?否则这里怎会满目颂扬,阵阵靡靡亡国之声?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很出名,比第二个要出名许多。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邹忌自认为长的很英俊,听说城北的徐公是有名的美男,就问自己的妻子,小妾,和一个有求于他的客人,自己是不是比徐公还英俊。
        他们都说是,于是邹忌就等第二天徐公上门自己再亲自对比。
        徐公刚一上门,邹忌就尿了,差距很大。自己再照镜子,差距感觉是越来越大。他由此悟出一个道理,拿去进谏齐王。
        他对齐王道:我的妻子,妾侍和有求于我的客人都因爱我,畏惧我,有求于我而盲目吹捧我。那么以大王的地位,看来早就被谎言和不切实际的歌颂赞美所蒙蔽很久了。
        于是齐王废止靡靡之言,广开言路,不仅任由人当面指责,连市井之中对他的批评也都关注,但凡说得对的,哪怕是市井流言也照赏不误,若说的不对,也无伤大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是以,齐国日盛,齐威王名震诸侯。
      


      3楼2012-09-11 10:31
      回复
        第二个故事,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在子产执政于郑国时,郑国人经常在乡校这样的民间议论场所讨论郑国的执政状况。
          其时,对子产有许多流言非议,有属实者,有不属实者。有人就对子产谏言,废掉乡校,禁止他们聚集在乡校中议论政事。子产断然拒绝这一点,他说,大家是在议论我们执政是否做得够好,他们说的对说我做得好,我们就照做,说的不对,或者认为我做的不好,我就改掉。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
          这两句很简单,不必解释也能看得明明白白。
          子产还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像是防川治水,如果等到大规模决堤来到,伤人必多,自己救也救不过来的。
          不如放宽言路,小决使道,这样,还是可以对症下药的,对执政是有好处的。
          这样,子产的名声远远传出郑国,即使有人诋毁,也丝毫无碍于别人对他的判断。孔子就说,就冲子产放开言路这事,别人说子产不仁,我是绝对不信的。
        


        4楼2012-09-11 10:31
        回复
          第二个故事,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在子产执政于郑国时,郑国人经常在乡校这样的民间议论场所讨论郑国的执政状况。
            其时,对子产有许多流言非议,有属实者,有不属实者。有人就对子产谏言,废掉乡校,禁止他们聚集在乡校中议论政事。子产断然拒绝这一点,他说,大家是在议论我们执政是否做得够好,他们说的对说我做得好,我们就照做,说的不对,或者认为我做的不好,我就改掉。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
            这两句很简单,不必解释也能看得明明白白。
            子产还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像是防川治水,如果等到大规模决堤来到,伤人必多,自己救也救不过来的。
            不如放宽言路,小决使道,这样,还是可以对症下药的,对执政是有好处的。
            这样,子产的名声远远传出郑国,即使有人诋毁,也丝毫无碍于别人对他的判断。孔子就说,就冲子产放开言路这事,别人说子产不仁,我是绝对不信的。
          


          5楼2012-09-11 10:31
          回复
            这里前面说的有关于子产的内容就不再重复,后面的部分可能有些人不懂,说的是周厉王使人监视对他诽谤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是监视对周提出意见之人。最终导致了周的衰弱,他自己也被国人放逐。
              几千年来都是这么过的,谏言四起,骂声不断,可强国富民。而颂扬为主,歌舞升平,则是亡国之道。
              为什么如今批评几句朝堂就会被各种攻击呢?为什么要替上头推卸各种责任呢?为什么要给批评者扣帽子,冷嘲热讽呢?汝等爱国,竟是要走入这亡国之道?这种种行为,与朝朝代代的奸佞之臣是何其相似!
              批评者是不是美分,重要么?
              老美若真搞美分来此针砭时弊,那真是做了活雷锋,日日有人鞭策敲击,何愁国之不强?何愁得王道无标准?
              而五毛不可存也!言行护主,弹压民谏,此乃亡国之道,君人者切不可蹈也。
              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需要太多解释吧?
              下塞既指民间不敢议政,言路不开,则上聋,不查民情。人都有私心,官员亦不例外,若黎民不得议论朝政,仅靠朝堂自查,如何能做到仁政爱民?
            


            6楼2012-09-11 10:32
            回复
              天涯高人多啊,经常说三观啥的


              IP属地:河南8楼2012-09-11 10:41
              回复
                天涯社区是国家某些部门 重点观察对象


                9楼2012-09-11 10: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