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吧 关注:692,765贴子:23,017,309
  • 7回复贴,共1

放下你的盖头来——还原《周南·关雎》的本来面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放下你的盖头来—还原《周南·关雎》的本来面目
放下你的盖头来
——还原《周南·关睢》的本来面目
师言
朋友向我推荐一篇文章,即《掀起你的盖头来----探寻《周南·关睢》的故事发生地和男女主人公身份》(载《洛阳日报》2012年6月19日“人文河洛”栏目)。我看后觉得很新鲜,作者马正标先生引经据典,详细道来,把《周南·关睢》是一代帝王和后妃的爱情故事论证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颇为引人。但静而思之,特别是重读《周南·关睢》之后,觉得从诗中寻觅不到一丝一毫的帝王与后妃之恋的事,只觉得它是一首很普通、但很优美的男女恋歌。由此我对作者所写的故事产生了怀疑,于是就开始查阅资料,想弄个究竟。
作者马正标先生说:“古文研究专家、洛阳理工学院原副教授王元明先生通过对《周南·关睢》中‘周南’、‘河、’‘君子’、‘窈窕’等 关键字词的考证与研究,为我们打开另一番洞天,使诗中蕴涵的独特意境跃然纸上。”
对《周南》地域的考证。
为了说明论点的正确性,特别说了两点理由:其中一点是:“周武王灭商后次年病逝,其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周成王年幼,由周公、召公辅政。”“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周公的治所自然在洛阳的周王城。”
对“河”一词的考证。
说“河”当为洛河,非黄河。其“理由有三:其一,《周南·关睢》既以‘周南’命名,自然在周王城以南,而黄河在周王城邙山以北,若指黄河当以‘周北’命名。其二,自‘洛出书’以来,洛河被推为‘神异’之河,民间占卜祭祀等重大活动多与洛河有关联。其三,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张说的《离会曲》中的诗句“何处送客洛桥头,洛水泛泛中行舟。可怜河树叶萎蕤,关关河鸟声相思。”“关关河鸟”与“洛水”自然来自《周南·关睢》中的典故。
对“君子”一词的考证。
“君子”即周成王姬诵。其理由是:“西周初年,君本义当指周天子……”下边把君的引申义例举了很多例子。连着写道:“武王、周公、召公已娶妻生子,不可能出现在《周南·关睢》描绘的场景中。西周初期,只有姬诵年及弱冠,极可能(按:这这个词语也是揣测)因为诗中描绘的爱情故事而被记录传颂。”
对“窈窕”一词的考证。
说“《说文·穴部》中有‘窈’,深远也。‘穴’土室也。由此,知穴的本义是土室。”因而,从‘窈窕’一词中,我们可以窥到这么一个故事: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时,‘君子’姬诵到洛河祓禊(fúxī,古祭名)时,通过占卜获吉兆,后与在邙山土室(窑洞)里居住、来洛河洗衣的‘淑女’邂逅,被其举止所吸引,一见钟情,陷入深深的相思之中。而后,两人依周公之礼而行,通过媒妁之言,‘琴瑟友之’,最后经‘钟鼓乐之’成就了一段人间佳话。”
我看完王元明先生对《周南.·关睢》一诗中关键字词的考证,还原了一个帝王姬诵与从窑洞里走出来的淑女邂逅成婚的故事,实在佩服他煞费苦心的演绎。现在,我把我查阅到的历史资料写出来,与之对照一下,看看他的说法能否成立。
一、关于《周南·关睢》的地域问题。《诗经》研究著名专家余冠英在《诗经选》序里说:“《诗经》有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都是南国之风。这里所谓‘南国’,泛指洛阳以南直到江、汉的广大地域。”河南大学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在1957年编著的《中国古典文学》第一分册里指出:“周南在今洛阳以南,汝(江)汉长江一带、荆豫之间。”特别指出“旧说以为在雍州岐山之阳,或以为在洛阳,皆非是。”还有其他专家学者也有持类似观点的。这些考证,恰恰与王、马二位先生说的《周南·关睢》的地域仅限于“河洛地区”大相径庭。我们说,具体的地域是不能确定的。而你们怎么能说是在“河洛地区”呢?



1楼2012-09-09 21:59回复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诗序》掩盖事实真相。根本毫无价值可言。所以欲治《诗经》者,非先将拉杂的《毛诗序》抛弃不可。学者郑振铎引《朱子语类》的话说,《诗序》之说如不扫除,《诗经》的真面目,便永不得见。
    以上引证的历史资料,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毛诗序》不可信,它不是做学问的态度,它是根据儒教思想的需要,穿凿附会地对《诗经》进行解说。那么,联系到《掀起你的盖头来》一文,我们也就很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研究者和作者也是受了《毛诗序》的影响,还有研究方法上运用训诂对字词作错误的解析,这就不能不出错误了。
    因此,我们的结论和标题应该是:《放下你的盖头来,——还原<周南·关睢>的本来面目》。它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青年男子遇到一个在河边采荇菜的美貌女子,打动了他的心弦,就想让她做自己的妻子。他想象着与她成婚,“钟鼓乐之”、“琴瑟友之”把她娶到家。我之所以这样说,有学者牛运震的论述为证:《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它不是实写,而是虚拟。”“若认为实境, 便是梦中说梦。”“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又说:“《诗》(按:指《诗经》)写男女之情 ,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关雎》也如此,“它是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的诗。”
    附《周南·关睢》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写于2012.8.30
    


    4楼2012-09-09 22:12
    回复
      2025-11-17 12:46: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诗序》掩盖事实真相。根本毫无价值可言。所以欲治《诗经》者,非先将拉杂的《毛诗序》抛弃不可。学者郑振铎引《朱子语类》的话说,《诗序》之说如不扫除,《诗经》的真面目,便永不得见。
      以上引证的历史资料,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毛诗序》不可信,它不是做学问的态度,它是根据儒教思想的需要,穿凿附会地对《诗经》进行解说。那么,联系到《掀起你的盖头来》一文,我们也就很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研究者和作者也是受了《毛诗序》的影响,还有研究方法上运用训诂对字词作错误的解析,这就不能不出错误了。
      因此,我们的结论和标题应该是:《放下你的盖头来,——还原<周南·关睢>的本来面目》。它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青年男子遇到一个在河边采荇菜的美貌女子,打动了他的心弦,就想让她做自己的妻子。他想象着与她成婚,“钟鼓乐之”、“琴瑟友之”把她娶到家。我之所以这样说,有学者牛运震的论述为证:《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它不是实写,而是虚拟。”“若认为实境, 便是梦中说梦。”“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又说:“《诗》(按:指《诗经》)写男女之情 ,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关雎》也如此,“它是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的诗。”
      附《周南·关睢》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写于2012.8.30
      


      6楼2012-09-09 22:33
      收起回复
        大家看


        7楼2012-09-10 14:20
        回复
          请大家参与讨论


          8楼2012-09-11 13:38
          回复
            百家争鸣!孰是孰非,就会水落石出!


            9楼2012-09-11 13:43
            回复
              谈谈周南,不知先生听否?我认为,应该是平顶山地区的陕县,我有三个证明。


              10楼2018-10-30 10:31
              回复